天天看點

通過“完成度”政策實作價值雙赢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編輯導語:随着國内市場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未來産品經理的職責可能不再需要身兼多職,而是有所“收斂”,這讓産品經理可以更集中于某件事情上。本文作者便基于該觀點對B端産品中的“完成度”及其相關方面做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
通過“完成度”政策實作價值雙赢

國外的成熟saas企業中,崗位分工已經非常專業化。國内的産品經理定位則往往大而模糊,兼任着市場調研、互動體驗、測試、項目管理、使用者增長等工種的部分職責。

随着國内網際網路的發展,相信産品經理的職責也會逐漸收斂到最核心的”通過産品方案滿足使用者需求“,即“get things done”。

這裡再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幾個環節:

設計:根據場景,設計多種能夠滿足需求的方案

甄選: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最終付諸實踐的方案

實作:投入資源,将方案變成現實,并獲得最大價值

疊代:根據使用者回報和市場動态,不斷疊代

不同的環節,對應着不同的專業方法。支撐在下方的則是産品經理的基礎能力,如溝通、了解、邏輯、表達等。我将在專欄中,按照這幾個子產品,分享自己在工作和閱讀中的思考與總結。

今天要介紹的概念“功能完成度”,對應的是“實作”。

理論上來說,某個産品和功能可以無限疊代,永遠沒有perfection。

現實中,尤其是對于B端産品來說,卻是“滿足使用者需求到某個程度,就會停止投入資源”。

這個”某種程度”,就是我們要讨論的“功能完成度”。

“完成度”政策,背後對應的是資源的配置設定,顯性對應的則是傳遞時間和功能體驗。

選擇“完成度”政策的第一步,是将功能進行分類。

Amanda Kleha在如今市值已經超過130億美金、ARR超過10億美金的Zendesk工作七年,現在負責Figma所有marketing, sales, support(Figma在今年也達到150億美金估值)。

她曾将Saas産品組合中的功能分成了三類(來源見圖檔水印)。

通過“完成度”政策實作價值雙赢

在這個分類基礎上,我做了補充,并将“完成度”政策與之對應。

通過“完成度”政策實作價值雙赢

其中,A和D的分類與政策比較容易了解,比較tricky的是B和C。下個部分中,我将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筆者負責的項目,是為某投資機構打造一款項目管理工具,用于投資團隊實作投前、投中、投後的協作。我們的使用者有這樣兩個突出的特點:

是以,我們的四類功能可以這樣劃分:

通過“完成度”政策實作價值雙赢

在應用“完成度政策”的過程中,最基礎、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對功能進行分類。

但需要注意的是,分類标準并不是功能本身,而是具體使用者和産品戰略。

比如,同樣是項目管理工具,商業化的Clickup追求“One app to replace them all”,需要避免使用者因為某個功能的缺失而轉向其他産品。

是以将大量的功能劃成“Replacer”,然後通過快速疊代,為使用者提供MVP,例如類 Loom 的錄屏功能、類 Notion 的文檔功能、類 Jira 的白闆功能、類 Airtable 的表格視圖,以避免使用者流失。

(當然,對于快速疊代帶來的技術債、bug和簡陋的使用者體驗,Clickup也有對應的措施,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通過“完成度”政策實作價值雙赢

而對于筆者的産品來說,一方面,工具本身沒有商業化的預期,評價名額在于客戶公司的滿意度,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屬性的存在,使用者遷移到其他工具的可能性不大。

是以這些功能會被劃成“Filler” ,需要用較長的周期去打磨後再上線,以提高使用者對于工具“穩定性、小而美”的感覺。

随着國内網際網路的發展,産品經理的職責會逐漸收斂到最核心的“通過産品方案滿足使用者需求”,即“get things done”。(對于産品經理本身的發展來說,我認為也是一件好事。畢竟職責的收斂也意味着精力的收斂,可以從大而全的虛浮,回歸到對産品價值和個人思考力的打磨上)。

基于此,本文提供了功能分類的方法以及“完成度政策”的選擇架構,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了說明。按照這個架構去安排不同功能的時間與資源,能夠最大機率地實作最終目的:“使用者價值”。

從底層邏輯來說,“完成度”政策的選擇,是産品或者說公司戰略目标在實踐層的展現。這是所有政策的最終來源。

本文由 @大可可可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