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幹道》是李繼賢的第二部電影,這部影片曾經獲得東京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作為導演,李繼賢是新人,但事實上他在電影圈已很資深。北京電影學院85級美術系畢業的他,可謂是根紅苗正的正宗“第六代”。
作為美術指導他參與了同學婁烨執導的《周末情人》《危情少女》,路學長的《長大成人》,後來他有意識地為轉型導演做準備,拍廣告,作為聯合編劇參與路學長的《非常夏日》。直到2002年,李繼賢終于拍出處女作長片《王首先的夏天》。這部農村題材的兒童片,入圍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競賽、德國慕尼黑等影展,獲得了相當的肯定。
《西幹道》由中日合資拍制,完成于2005年。之是以獲得日本資金是因為前作《王首先的夏天》在日本賣得很好。日本觀衆最容易被描寫普通人質樸情感的影片打動,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如此,《王首先的夏天》如此,《西幹道》亦如此。

在《西幹道》裡,導演的目光不再聚焦當下現實,而轉而回憶青春往事,時光倒流至上世紀80年代:西幹道,一個封閉的小城,一條環捷運路,青春期少年李四平,一段突然的愛情。同樣是講述80年代的時代戲,《西幹道》更似王小帥的《青紅》,或者婁烨的《頤和園》:自我,封閉,屬正宗第六代的氣質,而非賈樟柯《站台》那樣時代洪流下小人物颠沛流離的春秋筆法。
《西幹道》有它自給自足的世界,那是一個幾乎絕對封閉的空間,天高地遠,日複一日的生活一成不變,變化的隻有主人公身體内日漸增多的荷爾蒙,還有與之比對的叛逆情緒。李四平的父親是部隊的軍醫,媽媽是農村來的随軍家屬,普通卻不平凡。父母的選擇決定了他生下來要面對一個孤獨、乏味的世界;父親的強權更是進一步管控着李四平的人生,鐵路正如小津電影裡經常出現的那樣是希望的象征。事實上,火車确實給李四平帶來了一線希望——18歲的女孩雪雁突然出現在小城,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靜,愛情也必然開始了。愛情是李四平生命中的奇迹,救命稻草,但這份情感對于李四平來說是奢侈的,不能承受的。李四平面臨抉擇:在工廠踏實工作還是戀愛;留守還是出走,認命還是豁出去一搏,除此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敵:他的弟弟方頭,父母更疼愛的那個。
李四平的生命困境可以與《孔雀》裡張靜初類比,當然還有《小武》裡的扒手小武,《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裡的姨媽。他們都具類似的悲劇性格,注定逃不出悲劇的宿命。是以,片尾李四平會選擇放棄愛情,選擇按父親的意志活着,去參軍,然後意外地卻也必然地死去。
美術師出身的導演不僅對叙事和演員控制卓有成效,在還原時代氣氛、質地上也表現出難得的才華。當然同為北電85級攝影師的王昱(拍過《茶馬古道之德拉姆》《蘇州河》《紫蝴蝶》等),對影片的貢獻也極大,作為第六代最具才華和風格的攝影師,他給了影片一種國片罕見的清冷幽怨、毫無生氣與希望的視覺質地,使故事更具說服力。
《西幹道》講述的故事是一個時代悲劇的縮影,雖然有關時代的資訊永遠在那清灰影像蒼茫暮色的背後:校園暴力、青春期萌動、與父權的抗争……如此日常,如此瑣屑,如此平凡,沒有大明星,沒有感官刺激,卻也如此打動人。李繼賢不厭其煩地耐心講述一段細膩的情感故事,這也是他能在東京獲得肯定的原因。
《西幹道》很輕,雞毛蒜皮的小事令其在浮躁的當下可能難覓得知音;但它又着實沉重,因為那是一個青春的夭折,一個希望的幻滅,一個屬于李繼賢的、遙遠憂傷的青春絮語。
當談及影片的拍攝手法方面,為何導演用如此樸素的手法來表現這個故事,并在片中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李繼賢導演解釋稱,影片描述的是1978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曆史轉折點,着力表現在社會轉型的時期普通家庭人物的遭遇。基于此,影片盡量用冷靜質樸的視角來拍攝這個故事,力争表現将作品簡單地呈遞給觀衆,讓觀衆自己去感覺和評價。“藝術就是我的缺席”,李繼賢這樣總結。
影片中演員的表演同樣給影迷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飾演“方頭”的小演員,許多影迷贊揚了他的演出。李繼賢導演向觀衆介紹道,影片中除了女主演沈佳妮外,所有參與演出的演員全部都是在影片拍攝地生活的普通人,他們的演出狀态全部都是來自于生活的積累。尤其是方頭的扮演者,是自己走遍了幾十家國小,看過了幾千個國小生選出來的,而他确實沒有讓自己失望,出色地塑造了這個人物。
至于主演沈佳妮的表現,導演同樣給予了十分的肯定,認為沈佳妮所具備的氣質和影片相得益彰。導演期待演員能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了解和演出特色,沈佳妮很好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