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遗忘的时光—西干道

作者:cult玉弓

《西干道》是李继贤的第二部电影,这部影片曾经获得东京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作为导演,李继贤是新人,但事实上他在电影圈已很资深。北京电影学院85级美术系毕业的他,可谓是根红苗正的正宗“第六代”。

作为美术指导他参与了同学娄烨执导的《周末情人》《危情少女》,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后来他有意识地为转型导演做准备,拍广告,作为联合编剧参与路学长的《非常夏日》。直到2002年,李继贤终于拍出处女作长片《王首先的夏天》。这部农村题材的儿童片,入围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竞赛、德国慕尼黑等影展,获得了相当的肯定。

《西干道》由中日合资拍制,完成于2005年。之所以获得日本资金是因为前作《王首先的夏天》在日本卖得很好。日本观众最容易被描写普通人质朴情感的影片打动,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如此,《王首先的夏天》如此,《西干道》亦如此。

被遗忘的时光—西干道

在《西干道》里,导演的目光不再聚焦当下现实,而转而回忆青春往事,时光倒流至上世纪80年代:西干道,一个封闭的小城,一条环城铁路,青春期少年李四平,一段突然的爱情。同样是讲述80年代的时代戏,《西干道》更似王小帅的《青红》,或者娄烨的《颐和园》:自我,封闭,属正宗第六代的气质,而非贾樟柯《站台》那样时代洪流下小人物颠沛流离的春秋笔法。

被遗忘的时光—西干道

《西干道》有它自给自足的世界,那是一个几乎绝对封闭的空间,天高地远,日复一日的生活一成不变,变化的只有主人公身体内日渐增多的荷尔蒙,还有与之匹配的叛逆情绪。李四平的父亲是部队的军医,妈妈是农村来的随军家属,普通却不平凡。父母的选择决定了他生下来要面对一个孤独、乏味的世界;父亲的强权更是进一步管控着李四平的人生,铁路正如小津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那样是希望的象征。事实上,火车确实给李四平带来了一线希望——18岁的女孩雪雁突然出现在小城,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爱情也必然开始了。爱情是李四平生命中的奇迹,救命稻草,但这份情感对于李四平来说是奢侈的,不能承受的。李四平面临抉择:在工厂踏实工作还是恋爱;留守还是出走,认命还是豁出去一搏,除此还有一个特殊的情敌:他的弟弟方头,父母更疼爱的那个。

被遗忘的时光—西干道

李四平的生命困境可以与《孔雀》里张静初类比,当然还有《小武》里的扒手小武,《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的姨妈。他们都具类似的悲剧性格,注定逃不出悲剧的宿命。所以,片尾李四平会选择放弃爱情,选择按父亲的意志活着,去参军,然后意外地却也必然地死去。

美术师出身的导演不仅对叙事和演员控制卓有成效,在还原时代气氛、质地上也表现出难得的才华。当然同为北电85级摄影师的王昱(拍过《茶马古道之德拉姆》《苏州河》《紫蝴蝶》等),对影片的贡献也极大,作为第六代最具才华和风格的摄影师,他给了影片一种国片罕见的清冷幽怨、毫无生气与希望的视觉质地,使故事更具说服力。

《西干道》讲述的故事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虽然有关时代的信息永远在那清灰影像苍茫暮色的背后:校园暴力、青春期萌动、与父权的抗争……如此日常,如此琐屑,如此平凡,没有大明星,没有感官刺激,却也如此打动人。李继贤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述一段细腻的情感故事,这也是他能在东京获得肯定的原因。

《西干道》很轻,鸡毛蒜皮的小事令其在浮躁的当下可能难觅得知音;但它又着实沉重,因为那是一个青春的夭折,一个希望的幻灭,一个属于李继贤的、遥远忧伤的青春絮语。

被遗忘的时光—西干道

当谈及影片的拍摄手法方面,为何导演用如此朴素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并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李继贤导演解释称,影片描述的是1978年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历史转折点,着力表现在社会转型的时期普通家庭人物的遭遇。基于此,影片尽量用冷静质朴的视角来拍摄这个故事,力争表现将作品简单地呈递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感觉和评价。“艺术就是我的缺席”,李继贤这样总结。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同样给影迷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饰演“方头”的小演员,许多影迷赞扬了他的演出。李继贤导演向观众介绍道,影片中除了女主演沈佳妮外,所有参与演出的演员全部都是在影片拍摄地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演出状态全部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尤其是方头的扮演者,是自己走遍了几十家小学,看过了几千个小学生选出来的,而他确实没有让自己失望,出色地塑造了这个人物。

被遗忘的时光—西干道

至于主演沈佳妮的表现,导演同样给予了十分的肯定,认为沈佳妮所具备的气质和影片相得益彰。导演期待演员能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演出特色,沈佳妮很好地做到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