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晴 原創文章)
最近一直沉浸在家庭倫理小說中,每看完一部,心情也猶如秋風中飄落的落葉一般,怅然若失。因為人性的幽暗,感歎命運的無常,生活的不易......
直到看到頭條官方給我推薦的創作活動“生機大會”才驚覺:啊,2021年也快過完了嗎?!
這一年如白駒過隙,好像真正讓我記住的事情并沒有多少,時間被雞毛蒜皮拆分得七零八落,還來不及回味,就被挾裹向前。
2020年的一場天災對2021年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回望這一年,沒有驚喜,也沒有太大的遺憾。而生活,安穩,不就是最大的恩賜麼。
這一年,想對隊友說聲謝謝,感謝這麼多年的包容了解,不離不棄。想對孩子說聲謝謝關照,來年我們一起更新打怪,共同進步。想祝福父母身體健康,萬事無憂。
這一年給我先生打個70分吧,扣掉的30分,其中有10分是怕他驕傲,有10分是因為他今年喝醉的次數比較多,還有10分是他今年太忙,對自己的身體關注有點少。
我先生前兩天睡前對我感歎:我們家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經濟情況顯得不那麼緊張,主要是因為我倆都有穩定的工作,尤其是你,你對我們家的貢獻太大啦。
确實,這一年,我們都在認真工作,并且想方設法開源。幸好我們都發展了各自的第二職業。
其實在婚姻裡,女人不怕累,不怕窮,就怕男人瞎。
之前我看到那個山東29歲确診丈夫的行程後,隔着螢幕都感覺到他老婆的無助。根據流調報告顯示,9天的行程中,男人隻有兩天陪伴妻子和生病的女兒。剩下的時間,除了上班就是和朋友王某在一起。
有網友評論: “遮住妻子倆字,還以為是保姆呢。” “他是怎麼做到一個禮拜不回家的?”
甚至有人推測,朋友王某會不會是他的出軌對象。王某的身份我們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男人在婚姻和育兒中一定缺位的。
“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是多麼可怕的字眼。疫情之下,一份流調報告,撕掉了多少婚姻的遮羞布,将婚姻中的不堪暴曬于大庭廣衆之下。
我很感謝我先生,他把他除工作之外的有限時間都獻給了家庭。
心理學家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我先生在這方面就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特别的日子裡,也會用他特有的方式為家人送上他的驚喜。
我先生是個務實的人,他做事情之前都會想一下成本效益,哪怕送個禮物也是。比如,他給我買禮物,相比花裡胡哨的小首飾,他會選擇給我買一件同等價位的衣服。他覺得首飾再多,你戴來戴去還是那幾件,而衣服不同,你可以一個月不重樣。
他把對我的這種觀點會不自覺地放到孩子的身上,是以孩子有時候會感覺和爸爸說話好像雞同鴨講。
在我們不遺餘力地改造下,他現在比以前好多了。萬聖節的時候,竟偷偷給我們每人下單了一套奇裝異服。在孩子們心滿意足的笑聲裡,老父親傷感地感歎:我真不想他們那麼快長大啊。
有人說,婚姻的意義在于:人生艱難,需要一個人來同舟共濟。
感謝我先生,結婚10年,一直沒有讓我孤軍奮戰。2021年,辛苦了。2022年,我們風雨同舟,為創造美好生活再接再厲。
前兩天給我媽打電話,我媽說她感冒了,咳嗽得厲害,咳起來渾身都痛。去醫院檢查,有點胸積水,需要打點滴消炎,醫生開的2周的用藥。
她有點不願意去,輸了5天之後症狀緩解了就不想去了。我勸她,帶點玩笑的意味:你可一定要把身體照顧好啊,争取多活幾年,你孫子還沒帶大呢。
說這句話,不是我殘忍,而是我們家的現狀。
我弟弟和我爸爸在東莞打工,我弟媳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勉強自理,一直在吃藥,基本不幹活。家裡就靠我弟和60歲的父親打工維持生活,兩個孩子和我媽留守老家。
我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希望自己長命百歲把孩子們都帶大,能多幫他們一點是一點。
老人帶孩子,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我以前總對我弟把兩個孩子扔給我媽這件事耿耿于懷,一是心疼我媽太累,二是真心覺得我媽帶孩子的某些習慣不太好。
可後來想想,若不是為生活颠沛流離,誰願意和孩子分離呢?
我弟是工程監理每天忙得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我爸在工地幹活,我弟媳因為生病,自理都尚且有問題,照顧孩子更是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孩子留在家鄉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更重要的一點,在家鄉不用為孩子入學的事情發愁。
在今年之前,我經常勸導我父母,不要操心太多,兒孫自有兒孫福。我爸爸卻總想趁着自己還能幹,幫我弟弟把基礎打牢點,以至于在自己百年之後,我弟弟的生活不至于困難。
我先生說,你覺得他們辛苦,他自己反而覺得快樂,為自己還能為子孫發揮餘熱感到快樂,你又何必剝奪他的快樂呢。
我釋然了。
尤其在看了《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之後,我更加覺得:父母的老去,并不等于價值的逝去,他們仍用自己的方式在深深愛你。
而"被需要"勝過千言萬語,是給他們最好的激勵和治愈生活這杯苦酒最好的藥方。
我爸以前不善于情感表達,即使胸中有溝壑,表面也不會顯山露水。而随着年歲漸長,他反而越來越喜歡說些肉麻的話。
有時接到他的電話,我還沒開口呢,他就會說:怎麼許久不打電話啊,我想你了啊。
就這樣吧,父母不管年紀多大,他們為孩子再苦再累都甘之如饴。我必須足夠努力,能夠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承歡膝下,在他們走不動的時候,盡孝床前。
2021年,想對父母說:你們辛苦了。2022年身體健康,萬事無憂。
我兒子小名叫“多多”,多餘的多。這個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注定了他的尴尬地位。
彼時爸爸媽媽并不想生二胎,确切地說是不具備生二胎的條件:一是兩房不夠住,二是經濟條件還不允許我全職帶娃。
拖拖拉拉到10周的時候去醫院做手術,原本我以為是個小手術,醫生給我開了4天的住院單子。我問醫生,要住4天啊!醫生見怪不怪:當然了,10周了,已經是個小人兒了。
“是個小人兒了?”我重複着醫生的話,瞬間心痛的無法呼吸。我先生說不做了,我們去看房子。
于是我倆出了醫院直接去了旁邊的中介。回到家我倆反複比較,商量,最終決定放棄深圳,轉移到周邊。最終,在二胎出生之前,我們敲定了東莞的一套三房,帶着一地雞毛和負債百萬,我們開啟了二胎生活。
我以前看到一個關于生二胎的理由是這樣的: 生二胎不是因為有錢,也不是一定要生男孩或女孩,在這個充滿人情冷暖和功利的年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留下房子和銀子,而是給他留下一個親人,可以互相牽挂,可以互相扶持。
現在随着孩子越來越大,我越來越能感覺到确實是這樣。
弟弟4個月的時候咽頰炎住院打點滴,我女兒剛上一年級學拼音。上課老師教d-u-o的時候,她突然就哭了,她說想弟弟了,一想到弟弟打針怕疼,她就更想弟弟了。
前兩天晚上,有天弟弟半夜突然醒了,直接下床,我問他幹嘛,他說我去看看姐姐生病好了沒。
姐弟倆暖心的小互動,真的很多時候能撫慰大人已逐漸麻木的心。
父母子女一程,又何嘗不是互相成全。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其實也是再長大一遍,記起被遺忘的溫馨,修複日漸殘缺的靈魂。
2021年謝謝我的孩子。感謝你們滋養我,給了我一份單純的美好。2022年,我們繼續互相關照,一起更新打怪。
生活啊生活,痛并快樂着,有收獲也有遺憾,有失望也有希望,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都是我的铠甲。
中年少女,勇敢向前沖吧。
我是心晴,寫世間溫情,聊百味人生。你若心晴,歲月無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