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的今天12月7日,清代著名詩人、評論家袁枚逝世。“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袁枚的詩知名度差強人意,做官也仕途坎坷,但是他的另一特質——美食家(吃貨)卻廣為流傳。

曆史上有名的美食家,宋代有蘇東坡,清朝有袁枚。袁枚相比蘇東坡而言,是更成功地吃貨。蘇東坡是把自己貶谪流離的生活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苦中尋樂。但袁枚不一樣,他無心仕途,專門辭職當吃貨,不僅如此,他用心經營随園,出版暢銷書——《随園食單》,獲利且得名,然後能收集更多的菜單,如此循環往複,便成就了他舉世聞名的“美食帝國”。
在古代的美食家中,喜愛喝茶是普遍的。蘇轼一生寫作近百首詠茶詩詞,本人更是一生嗜茶。袁枚也不遜色,作有《茶酒單》,讓世人了解高端的美食家是如何看待茶事的。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煮茶的水很重要。
“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新取的雨水雪水需靜置才會甘甜。
“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煮水用武火,水一冒泡即可泡茶,不宜反複煮沸。
“一入宦場便吃熬茶,其苦如藥,其色如血。此不過腸肥腦滿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現在官宦人家喝茶方式太俗了,應該學習随園的茶事,茶貴清雅。
清代時期,古典茶事在士大夫手中發展到了巅峰。除袁枚這樣的專業評論家外,《紅樓夢》《鏡花緣》《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小說均有對茶事的描寫,《儒林外史》中對于茶事的描寫有近三百處,《紅樓夢》所描繪的貴族日常生活中,煎茶、烹茶、茶祭、贈茶、待客、品茶等茶事活動可謂比比皆是随處可見。
除茶事之外,袁枚還點評了幾款茶品,武夷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龍井茶——杭州山茶,處處皆清;常州陽羨茶和洞庭君山茶與龍井仿佛;此外六安瓜片、君山銀針、黃山毛尖、霍山梅片、安化黑茶也可以一喝。
中國六大茶品在袁枚的筆下展現了綠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缺了紅茶及白茶。對于比烏龍茶更加濃醇的紅茶,口味偏清淡且早年間嫌棄烏龍茶“濃苦如飲藥”的袁枚想必是更加接受不了。
紅茶由于其滋味濃醇,湯色紅亮的特性,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巨大歡迎,同時也得到了歐洲人士的青睐,成為清代出口的第一大茶類。彼時紅茶的主舞台不在中國而在歐洲,從凱瑟琳公主初識紅茶到英式下午茶流行世界,紅茶一直扮演着世界茶葉的主角,紅茶是最具包容性也是最受歡迎的茶品。
紅茶最早銷往海外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明末,1610年荷蘭人将福建生産的紅茶運往歐洲,開始在各國上層流傳。到了18世紀時,紅茶開始在英國流行,與紅茶相關的衍生作品也逐漸在英國各領域流傳開來,由此産生了英國紅茶文化。這段時間,也是袁枚人生光芒綻放的時間。
作為美食家,袁枚的光芒不僅在品味與評論,還在于發明。他在《随園食單》書中還談及不少茶制食品,頗具特色。有一種叫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兌入,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皮亦可”;還有一種叫“茶腿”,是用茶葉熏制火腿,肉質呈紅,味鮮而帶有茶的清香。
223年後的今天,昕禧有幸帶領您粗粗認識了這位“美食網紅”袁枚,在其八十二歲的生命曆程中,有近五十年是悠遊山水,緻力于詩文創作和美食尋覓的,可以說袁枚是一位活得十分通透的智者,令人豔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