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季羨林談人生》做人與處事:自然的反噬

《季羨林談人生》中有一段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内;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沖突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很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這段話道出了每個人終其一生要解決的問題。我對此有所體會,人與自然到底是什麼關系?

我們出生時,赤條條一個光鮮的生命,伴着響亮的哭聲,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了索取的一生,向這個大自然無限的索取。

《季羨林談人生》做人與處事:自然的反噬

圖檔來自網絡,如侵權必删。

我很小的時候,在新疆生活,那裡水源豐富,爸爸每天到村裡的一個水管那去挑水,那個水管就在一方池子裡,池子接着一個水渠,水清澈見底,一直流淌着,那些水都是從山上留下來的,是天山吧,給我們用不完的清甜淨水。

我爺爺來我家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他特别愛去一個地方。他總是坐在一個河壩前,看着滿滿的河水向前湧動,若有所思,還對我媽和我說:“如果這些水能流到我的家鄉,該有多好!”我問爺爺為什麼,爺爺說:“我們那裡缺水,太缺水了。”

對于看慣冰雪消融,小河流淌的我來說,這太深奧了,我就是不懂為什麼爺爺老家會缺水。

如今長大的我,看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成了我生命中的組合,我讀懂了爺爺看着那河壩中的水的眼神,那眼裡是羨慕和無奈。爺爺的家鄉沙漠化非常嚴重,到處是黃土,到處是風沙。

我們生活需要水、電、糧食……這些資源都是地球給予的,小時候家裡的水池、河壩都是地球的饋贈,是大自然的恩賜。

《季羨林談人生》做人與處事:自然的反噬

從古到今,人類都想征服大自然,那些無法解釋的現象,變成了我們現在的神話故事。宋代大家張載這樣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是朋友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我們與大自然是朋友。

既然是朋友,那應該是平等的關系,可是,我們做的并不好。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對征服大自然樂不可支,大自然的報複也在步步緊逼。污染、臭氧空洞、動植物滅絕、新疾病的産生……這些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反噬。

在寒冷的南極地下冰川裡,在地球最深的海洋溝壑裡,因為水壓極大,我們人類無法到達的地方,塑膠袋已經先于人類到達那裡,這說明了什麼,海洋污染已經觸及地球的每一滴水。

那些可憐的海洋動物,海洋是它們的家,它們已經無處可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倘若有一天,我們把地球上的“金山銀山”挖空了,砍光了,我們還能剩下些什麼?《流浪地球》的荒蕪光景是熒幕上用來震懾觀衆的,真到那時,我們有沒有劇中人那樣的生活條件呢?

我們如果真的生活在那種隻有鋼筋混凝土的冰冷地下城裡,一定會分外懷念美好的自然環境和秀麗的河山大川吧。《香蜜沉沉燼如霜》這部劇裡,天庭多麼悲催,花兒不生長,不開放,擺放的都是冰冷冷的假花,雖然美顔,卻無生機。

這值得反思,人是萬物之靈,能征服自然,也能被自然覆滅。人對自然的索取無法避免,但是人要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朋友,這才是滄桑正道。
《季羨林談人生》做人與處事:自然的反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