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别離多。
《送别》,是李叔同送别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别時的情感。細究其詞不難發現,從景色到時空,再回到現實,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蕩不已。李叔同的作品充滿了哲人的智慧、憂思和悲憫,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
一、前半生閱盡凡塵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黃永玉作弘一大師像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将以往所作詩詞收錄為《詩鐘彙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鐘》。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國并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弘一法師對聯語也有濃厚興趣,并有極高的鑒賞和創作水準。尤其是出家後,大師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寫的諸多嵌字聯語,更表現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藝術功底。他在宣傳佛法導引衆生佛化過程中,将聯語這一形式作為勸人為善的巧妙手段。他書寫的那些内容深刻、極富哲理的名聯,現也成為警示後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财富。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内”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緻。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并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禅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區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銳,原籍浙江平湖(另有一說稱天津人),寄籍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李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而為津門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
李叔同幼年時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産房内,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将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念誦《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叔同小時候,常在家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念佛玩”。
李叔同六七歲時,開始跟着年長自己12歲的兄長文熙讀書,并學習日常禮儀。文熙對他督教甚嚴,日常功課不得馬虎,應對進退也不得稍越禮儀。他小小年紀便受到如此嚴格的教育,無疑會使他的天性受到壓抑,但對他養成嚴肅認真的習慣卻大有好處。他日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樣的好習慣。
1884年,其父病逝,終年72歲,叔同跟母親在李家的處境更顯尴尬。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叔同小時候難免有一些自卑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這樣形成了。
二、後半生遁入佛門
1895年,李叔同16歲考入城西北文昌宮旁邊的輔仁書院,學習制義(八股文)。和當時天津另外兩處書院(三取書院、問津書院)一樣,輔仁書院與官學已無多大差別,以考課為主,不再講學。每月考課兩次(初二、十六兩日),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分别由官方和掌教出題、閱卷、評定等級,發給獎賞銀錢,以督促學業。李叔同在進入書院前,已飽讀過經史詩文,學有根底,加上自幼聰慧,每次考課作文,隻覺得有不盡之思緒需要寫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個字一個字書寫在格子中的,老師發下來的紙張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猶未盡,紙短文長,就在一格中改書兩字交卷,博得了“李雙行”的美稱。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獲得獎銀。
1906年正月,在東京編輯《音樂小雜志》。7月1日,首以“李哀”之名在東京首次參與日本名士組織“随鷗吟社”之雅集。1906年9月29日,以“李岸”之名注冊,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與同學曾延年(孝谷)等組織“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是年曾回天津,有《喝火令》一詞記己感慨。
37歲時因日本雜志介紹“斷食”以修養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斷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17日,有《斷食日志》詳記。入山前,作詞曰:“一花一葉,孤芳緻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返校後,開始吃素食。時,受馬一浮之熏陶,于佛教“漸有所悟”。
晚年李叔同
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何況,他原來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否則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總是先搖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其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龛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
三、集大成者的悲欣交集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内,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
中國僧俗兩界聞名于世的弘一法師,在近代文藝領域裡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笃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于一生。
教育上,他教出了豐子恺,潘天壽,吳夢非等學生,這些學生後來在其他領域都成為了大家;
音樂上,他是第一個引進西方樂理并由五線譜編曲的人;
繪畫上,他是第一個引進西方美術,并且是引領中國新的美術征程的人;
在篆刻和話劇,他也是最早的引領者;
在書法上,他的字别出心裁,獨具一格,是當時文人皆想要的作品。
1942年,李叔同圓寂,離開這世間前,他寫了“悲欣交集”這四個字。至于是何意,我們也不必過于去深究。他的這一生,活得肆意,活出了自己。而這位“民國第一狠人”的離開,則是中國學界中最大的損失。
悲欣交集
一生一死,乃人生兩大關口,但弘一法師從容平靜而周到地安排後事的每一個細節。他反複交代弟子:“我去後,你記得遺體裝龛時,在龛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又給昔日幾位好友留下書信,信的内容大同小異,隻有擡頭不同,内容卻都是同一阕偈語。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适,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半世風流半世僧,大概去世前,他心中有所念念吧。
如春滿花開,皓月當空。
悲欣交集。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李叔同.
[2]扒拉文史。李叔同:半生繁華半世僧,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3]最愛曆史。前半生李叔同,後半生弘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