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是解放戰争時期,三大戰役打得最早的一場,曆時52天,殲敵47萬餘人。
在這場大戰役中,林羅劉的功勞是第一位的。戰役的勝利也離不開後方的支援,而人們往往會忽略後方做出的貢獻。

說到後方,不得不說黃克誠為遼沈戰役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1947年8月,擔任西滿軍區司令員的黃克誠建議東北局撤銷西滿分局和西滿軍區,讓東北局直接上司下轄工作,有利于發揮支援前線作戰。
幾個月後,黃克誠調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統轄東北作戰部隊的戰勤工作。他與原後勤部負責人鐘赤兵、楊至誠針對後勤工作,制定一套規則制度,建立統一的、正規的後勤工作,提高後勤保障水準,確定後勤保障工作有章可循。
也因為黃克誠的努力,使得東北野戰軍後勤工作,走在幾大野戰軍之前。
1948年4月,東北局認為冀熱遼是今後作戰的要地,做好群衆工作,負責部隊補給工作,又要指揮地方作戰。考慮讓黃克誠擔任冀察熱遼分區任書記兼政委,同時兼任東野第二兵團政委,與程子華搭檔。
他倆當時的分工不同,程子華兼任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兼第二兵團司令,負責前線作戰指揮,他負責後方戰勤支前工作。
8月份,毛主席決定攻打錦州,造成關門打狗之勢。黃克誠動員一起力量支援戰争。
在他組織下,籌集糧秣,組織民工給前線送去,陣地上需要什麼,他送什麼。能填飽肚子的飯和水,打敵人的槍和彈。在他精心組織下,確定前線一起物質需要。
就這樣,曆經52天的戰役結束,黃克誠為這次戰役付出并不怎麼為人所知。大家更多關注的是林羅劉,以及縱隊指揮員是如何打好這場戰役的。
遼沈戰役後,黃克誠随部隊南下,天津解放後,他擔任第一任書記,負責穩定和恢複工商業。當時四野解放湖南後,又被派往老家擔任湖南省書記。
很多人不了解黃克誠為何能排在大将的第三位,以上就是他的貢獻。
不僅如此,他率領的新四軍三萬多人,經過發展和改編,已經擴編為三個縱隊,分别是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而且都是特别能打硬仗的部隊。
黃克誠雖然沒有陳赓戰場的戰績輝煌,可他在後方的貢獻和對軍隊的貢獻非常大。不難看出,從軍銜和排名上可以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