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彪列4點原因反對援朝,毛主席堅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作者:議史紀

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面臨建軍以來最艱險、最具挑戰、最沒有把握的一次大規模現代化戰争。進入北韓戰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僅要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更有号稱英、法、澳、加等國組成的“聯合國軍”。這種情況對于毛主席和麾下的将領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是以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對入朝作戰最高指揮官的選擇十分慎重。起初,毛主席選擇的是粟裕,後來因粟裕的身體原因,毛主席不得不作罷。之後毛主席的理想人選是林彪,為了等林彪,毛主席特意将東北邊防軍司令的職務空缺了一個月時間,然而最後毛主席卻等來了林彪相左的意見。之後毛主席令彭德懷率兵入朝。

林彪列4點原因反對援朝,毛主席堅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毛主席

那麼林彪提出了哪些原因反對入朝?毛主席決定出兵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們聊聊林彪反對出兵,毛主席統一意見出兵的過程。

北韓戰争爆發之後,中共中央内部對于出兵與否,意見不一,隻有周總理等少數人支援毛主席的意見。随後美軍的一次行動,毛主席的徹底決定中國出兵北韓,打退美帝國主義的侵犯。那麼是何原因促使毛主席下此決心?

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向南北韓軍隊發起攻擊,南北韓軍隊缺乏戰争準備,一路潰敗。在北韓人民軍坦克的推進下,南北韓的城鎮紛紛陷落。戰鬥爆發三天之後,李承晚帶領南北韓官員撤出漢城。經過一個多月的推進後,李承晚代表的南北韓軍隊被壓縮在釜山一線,沿着洛東江同北韓人民軍對峙。

北韓領袖金日成對于戰局十分的樂觀,在他眼中北韓人民軍統一北韓半島,隻是時間上的問題。而此時的身處中南海的毛主席,對于北韓半島的戰局感到隐隐擔憂,北韓人民軍戰線過長,一旦美軍從仁川港登陸,南線的北韓人民軍必将面臨滅頂之災。于是中方不斷通過外交途徑,向北韓和蘇聯方面提醒,美軍極有可能從仁川港登陸。

面對中方的警告,金日成和斯大林都沒引起重視。于是在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美軍于仁川港登陸。登陸後的美軍同南線的“聯合國軍”一部互相夾擊,北韓人民軍的6個縱隊被擊破。緊接着美軍一路追擊潰退中的北韓人民軍,于9月28日重新占領漢城。

面對北韓戰場發生的巨大改變,中方通過外交途徑向美方發出警告,美軍一旦突破三八線,追擊北韓人民軍,中國軍隊不會置之不理!面對中國的外交警告,麥克阿瑟和白宮的一衆智囊們,認為這是中國的“外交訛詐”,加上此時聯合國軍已經會合,麥克阿瑟決定越過三八線,漂亮地在聖誕節前結束北韓半島的戰事。1950年10月3日,三八線附近的美軍,在東京司令部的指令下,越過了三八線,向北追擊北韓人民軍。

林彪列4點原因反對援朝,毛主席堅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麥克阿瑟

其實早在北韓戰争爆發後,毛主席便考慮到我國戰略要地東北,要直接面臨戰争威脅。為了加強戰略要地東北的安全,毛主席建議中央成立東北邊防軍,作為防患于未然的戰略舉措。不久之後,中共中央決定,以正駐紮在中原的四野十三兵團為基礎,組建東北邊防軍。

1950年7月7日,周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商讨國防問題,向衆人傳遞毛主席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拱衛東北國防安全。參加此次會議的朱老總、聶榮臻、林彪、羅榮桓、蕭華、劉亞樓等人,從這份名單中可以看出,有第四野戰軍的不少幹部,在會議上林彪積極發言,強調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急迫性,提出一些組建東北邊防軍的原則。

7月10日,周總理第二次召開商讨國防會議,此次參加會議的依舊是上次人員,林彪在會議上表示:第四野戰軍在這個問題上義不容辭,要多少人出多少,要多少裝備出多少裝備。會議後,中央從河南、兩廣、黑龍江等地抽調第四野戰軍部隊,加強十三兵團兵力,組建了25.3萬人的東北邊防軍。

林彪列4點原因反對援朝,毛主席堅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林彪

對于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林彪向毛主席推薦了粟裕,提出由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擔任副司令員,蕭華擔任副政委。随後周總理将林彪的意見稍作修改後,上報給了毛主席。當時的毛主席心目中東北邊防軍的理想人選,也是粟裕。但可惜的是,粟裕的身體不好,不能赴朝作戰。

當時毛主席得知粟裕身體狀況不好時,原本打算等粟裕病情好轉,可後來北韓半島形勢緊急,粟裕的身體狀況也不見好轉,毛主席考慮讓林彪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那麼毛主席考慮林彪有哪些原因呢?

毛主席雖然整日忙于國事,但建國後從未對中國的安全問題放松。北韓戰争爆發後,毛主席起床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視北韓戰場的報告,了解東北邊防軍的狀況。當時的林彪身為規模最大的野戰軍,第四野戰軍的司令員,十分重視北韓戰場的形勢發展。

那一段時間,周總理、朱老總、劉少奇等中央上司,也是整天關注北韓戰場的形勢,因為這場戰争必将發生在中國的家門口。在中央統一安排之下,東北邊防軍的部隊建設、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等緊鑼密鼓地準備着。

林彪列4點原因反對援朝,毛主席堅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周總理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和周總理不可能不思考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兩人心中的理想人選就是林彪。那麼為何兩人不約而同想到了林彪呢?

第一個原因是,北韓作戰屬于寒帶氣候作戰,而第四野戰軍常年在東北征戰,寒帶作戰經驗豐富。林彪是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對于東北、北韓的情況比較了解,加上東北邊防軍主要從第四野戰軍中抽調,林彪參與了東北邊防軍的籌建工作,指揮起來也比較順手。

第二個原因是,毛主席、周總理認為林彪具備軍事才能。長期的革命戰争證明林彪能打硬仗,其中解放軍三大戰役林彪參加了遼沈和平津,渡江戰役指揮部隊西線作戰。同時毛主席十分看重林彪的軍事才能,毛主席對林彪評價道:林彪打仗又狠又刁。

第三個原因是,考慮到此次出兵少不了和蘇聯、北韓的配合,在東北期間,林彪曾同北韓上司人共同作戰,北韓軍隊中不少将領曾是林彪的部下。抗戰期間,林彪曾前往蘇聯養病,和當時蘇聯進階将領關系不錯。

毛主席、周總理商量完畢後,毛主席開始拟定林彪指揮北韓作戰。毛主席先是同幾位中央書記處書記商量,得到了贊同的意見。随後仁川登陸後,毛主席不得不開始加緊定下出兵北韓的指揮員。

當時的毛主席為了林彪身體健康考慮,并沒有直接下令林彪指揮部隊入朝作戰,而是先提出出兵北韓的問題,然後詢問林彪的意見。在1950年9月下旬,毛主席和林彪兩人有了一次關于北韓出兵的深談。

林彪綜合多内外的情況,向毛主席表示,國内已經經曆了二十多年的戰争,國家剛剛建立,應當先讓國家穩定下來。美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強國,軍事裝備現代化程度高,美軍一個軍有1500門火炮,而我軍隻有36門。

同時林彪認為,為了北韓隻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家,讓有5億人口的中國陷入這場戰争,一旦美國使用原子彈,必将産生難以預計的後果。現階段北韓人民軍應該轉為遊擊戰,同美軍繼續作戰,背後的蘇聯已經成立幾十年,應當由蘇聯出兵援朝。

林彪向毛主席袒露自己的意見,毛主席并沒有責怪林彪,但卻不能接受他的意見。自從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之後,毛主席已經下定決心出兵。此後的毛主席幾次尋找林彪,做他的工作,目的不是讓林彪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更多的是讓林彪明白中國為什麼出兵,出兵北韓的戰略意義,以争取林彪在政治局支援自己的意見。

但是毛主席幾次尋找林彪,并沒有做通林彪的工作。盡管如此,毛主席向林彪詢問北韓戰場的戰略戰術,林彪總是積極獻策,滔滔不絕。對于如何打殲滅戰、如何穩定北韓戰場的形勢,毛主席十分贊同林彪的意見。

林彪列4點原因反對援朝,毛主席堅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當時的中央政治局有不少希望林彪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對于這些情況林彪内心是清楚的,于是林彪不得不在毛主席面前如實告知自己的情況。關于林彪的身體狀況,解放戰争時期,怕風、怕光、怕水使得他的身體飽受摧殘,在華南追擊白崇禧的時候,林彪依靠軍人天生的好勝心才勉強支撐下去,到了海南島戰役期間,林彪身體狀況已經不能指揮作戰,被安排到後方休養。林彪此時向中央提出健康問題,意思很明白:中共中央決定出兵北韓,請派别人領兵。

當毛主席得到林彪的意見後,内心已經不将林彪作為率兵援朝的指揮官。随着林彪表明态度,毛主席不禁感到這件事的棘手。正在毛主席感到問題嚴峻之時,想到了慣打硬仗彭大将軍。

1950年10月1日,北京城的群眾載歌載舞,歡慶着新中國建立一周年。此時的中南海頤年堂會議廳内,毛主席和中央上司表情嚴肅,正在做着出兵北韓的讨論,一直讨論到天亮。10月3日,毛主席受到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的報告,美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東北軍區已經收到了金日成和斯大林的求援信。

此後中共中央會議上,從早到晚讨論隻有兩件事,一是誰來挂帥,二是什麼時候出兵。毛主席經過反複思考後,決定讓一起南征北戰二十多年的彭德懷挂帥。彭德懷是一位臨危不懼,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具備過硬軍事才能的帥才。

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建議,得到了幾位常委的贊同。于是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于是10月4日,北京西郊機場一架飛機降落,這裡早已經有幾輛汽車等候,飛機走下來的正是西北野戰軍司令彭德懷和幾名西北局同志。

彭德懷上車後,一路疾馳至中南海。“老彭,辛苦了,你來的正好!”毛主席和彭德懷兩人緊緊握手,随後毛主席将彭德懷帶進辦公室,詢問他對北韓戰場的看法。彭德懷認為,一旦美軍占領北韓,屯兵中朝邊境,以後随時可以向新中國發動攻擊。到那時新中國必将永無甯日,面臨的局勢更不利,堅決擁護毛主席出兵決策。

林彪列4點原因反對援朝,毛主席堅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彭德懷

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主席發言後,常委們一緻同意彭德懷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率領部隊入朝作戰。會議結束後,毛主席向彭德懷透露,志願軍出兵時間初步定在10月15号。

10月18日,毛主席為彭德懷舉杯餞行。10月19日拂曉,彭德懷乘坐汽車從北京飯店出發,後換乘飛機趕往沈陽,最後乘飛機抵達安東。下午5時30分,黃昏下,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拉起了抗美援朝戰争的序幕。

從10月1日國慶直至志願軍入朝,毛主席為出兵北韓問題殚精竭慮,以非凡的膽略和勇氣做出了出兵決定。我們不禁為非凡膽略和魄力感到欽佩,無獨有偶,基辛格在作品《論中國》中提到,毛澤東的戰略思維中,是對長遠考慮、戰略方針和心理因素的綜合揣度。

正是毛主席的殚精竭慮和志願軍戰士流血犧牲,建國初期面臨的危險局面才離我們遠去,讓我們向偉大的志願軍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