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登基就給嶽飛平反,接着張浚發動了隆興北伐,可最佳時機已經錯過,兩位主将還不能精誠合作,北伐剛開始就結束了。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王清斌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輯,缤紛曆史清清講。
宋孝宗趙眘(shèn)并不是宋高宗的兒子,甚至他都不是宋太宗的後代,他是宋太祖的兒子趙德芳的直系後裔。
當初宋太宗趙光義為了當皇帝,編造了金匮之盟的故事,還有燭光斧影的疑案,逼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費這麼大勁兒就是為了讓皇位在自己這一支傳下去。可靖康之變,除了宋高宗趙構,他的後代被金國人一網打盡了,可偏偏宋高宗還沒兒子。
當初趙構有一個兒子,苗劉兵變時候還被立為皇帝,但這個3歲的小孩受到了驚吓,在宋高宗複辟不久就死了。宋高宗趙構呢,經曆了靖康之變、苗劉兵變,後來還被完顔宗弼 “搜山檢海捉趙構”攆到海上,好不容易才脫險。
就是在這期間,不知道是哪一下受到驚吓過渡,宋高宗失去了生育能力。史書上記載得挺含糊,可能幹脆就是失去功能了。據分析,他非要殺嶽飛的原因之一,就是嶽飛曾經上書,說反正你也生不出兒子來,趕緊選個宗室的孩子,按接班人來培養吧。
其實不僅是嶽飛,其他很多大臣都有這樣的想法,但誰都沒敢說,這可是直接揭皇帝的短啊,何況還觸及到皇帝的生理缺陷。可嶽飛就說了,他恨死嶽飛了,是以在跟金國都已經達成議和的情況下,他還是下诏殺了嶽飛。
不過他殺嶽飛出氣也解決不了問題,就是生不出兒子啊,最後也隻能從宗室裡挑人培養。那宗室剩下的都是太祖趙匡胤一支兒的後代了,趙眘就是這麼被選出來的。但他并不唯一,同時挑選出來當接班人的,還有一個,叫趙璩(qú)。
趙眘老成持重,很多朝臣支援他,但權相秦桧很不喜歡他,支援趙璩,秦桧死了高宗才确定趙眘的皇儲地位。
還有一個說法,說宋高宗各賜給趙眘和趙璩他們倆10名漂亮宮女,沒過多久給這些宮女體檢,給趙璩的那些都被享用過了,而趙眘因為聽了他老師史浩的話,他的那些宮女完好如初。就因為這,趙眘被正式确定為皇儲。後來受禅登基,就是宋孝宗。

他即位的第2個月,就正式為嶽飛的冤案徹底平反,朝野人心為之一振。但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參知政事(副宰相)史浩卻是個主和派。
當時陝西吳璘收複了大片原來北宋的土地,但宋孝宗聽從了史浩的建議,認為吳璘是孤軍深入,下诏指令他撤兵保住四川。無奈的吳璘跟當初嶽飛一樣,隻得撤兵放棄了收複的西北13個州,結果被金軍從後面追殺,死傷慘重。
宋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複的君主。但他在即位之初,總體還是沿襲着趙構的政治主張,謀求跟金國議和。很多人說他剛當皇帝的表現非常沖突,一方面為嶽飛平反、重用主戰派的張浚,另一方面卻讓吳璘放棄了大片收複的領土,讓人非常痛惜。
他的這種沖突表現,我們可以這樣了解:
宋孝宗的谥号是“孝”,這是有原因的。他雖然不是趙構的親兒子,但特别孝順,他當皇帝後,對已經是太上皇的趙構還是非常孝順,直到趙構去世。按照古代政治上的慣例,新皇帝上台,3年不能更改老皇帝的既定政策。
另外咱還得說說太上皇的事。曆史上當過太上皇的人不在少數,據統計雜七雜八都算的話有23位,情況都不太一樣。有的是開國皇帝追封的,像秦莊襄王、劉邦的老爸劉太公等;有的是國家亂了主動或被迫當了太上皇的,像司馬衷、李隆基、趙佶等;還有的是擋了後人的道了,不得已當太上皇的,像李淵、李旦等,再就是像趙構還有後來的乾隆這種自己當累了禅位給後人,但依然大權在握的這種。
可能有朋友說,像宋孝宗都當了皇帝了,還不能按自己意思來嗎?
理論上是可以,不過實際上,除了我們說的繼任皇帝3年不改先帝成法之外,剛退位的皇帝政治上還是有很強的影響力的,而且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父親對兒子有絕對的支配權。是以盡管宋孝宗是皇帝了,但在趙構面前依然是畢恭畢敬。
這樣看,就不難了解趙眘當皇帝後,盡管馬上就給嶽飛平反,但依然讓吳璘撤兵、謀求跟金國議和的事了。當然,在亂局中突然接手一個國家,宋孝宗在政治上不成熟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後來被貶黜的虞允文回到朝廷,跟皇帝詳細述說西北的具體情況,宋孝宗才明白放棄西北大片領土是多麼的愚蠢。後悔之餘,他讓老牌主戰派的樞密使張浚,全面主持軍事,積極準備北伐。
這時候北伐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
金國完顔亮主政以來,窮兵黩武,國内百姓苦不堪言。跟宋朝一樣,他也有邊疆問題,北方更落後的遊牧民族包括契丹人被壓迫得夠嗆,時不時發生騷亂甚至起義。完顔亮南侵被部下射殺,正是金國政治動蕩、國内危機深重的時候。但南宋這邊一遲疑,金世宗完顔雍很快收拾整頓好完顔亮的敗兵,平息了國内契丹人的暴動,然後派人告訴南宋朝廷,說金國現在我說了算了,咱還是得按以前紹興和議的條件執行。
南宋根本沒搭理他,歲币不給了,準備北伐收複故土。可主持工作的張浚70多歲了,他作為主戰派,象征意義更大,實際工作能力非常有限,加上他覺得自己苦等30年好不容易才有機會,是以根本沒做好準備就倉促派兵北伐。
公元1163年,由邵宏淵和李顯忠統領兩支部隊北伐,史稱“隆興北伐”。但兩位主将沒有統屬關系,各自為戰。
開始挺順利,李顯忠大破金軍攻下安徽靈璧。邵宏淵在虹縣遇到頑強抵抗,後來李顯忠派靈璧投降的金軍将領去勸降,拿下了虹縣。但這讓邵宏淵挺不爽,加上他一個違紀的部下被李顯忠處決了,更加深了兩位北伐主将的裂痕。
之後李顯忠再發神威,攻下安徽宿州。這時候金國救援的10萬步騎兵已經趕過來了,李顯忠輕敵出戰,在符離被金軍擊敗。而邵宏淵坐視不救,他的部隊也随着敗退回來,好在金軍也沒有南侵的意圖,張浚主持的北伐,隻1個月,就這樣草草收場了。
折騰了一圈,雙方實際控制的邊界,又回到了完顔亮南侵之前的樣子,雙方也又回到了談判桌前。這次“隆興和議”的結果,南宋的地位稍稍改善了點,兩國關系由君臣變成了叔侄,歲币從銀、絹25萬減為20萬。
從此雙方都無力改變這種僵局,不得已接受南北對峙的局面。
曆史很精彩,曆史很無奈
我是王清斌,讓我輕輕地為您講述缤紛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