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 & 影》之.“李鴻章主持葬禮 十三國下半旗志哀”的唐家村人

作者:山房路

中國的近代史是遭西方列強淩辱的曆史;是有識之士探尋變革圖強的風雲史;現代文明崛起走向世界的艱苦旅程。

曾經隸屬于舊時香山縣,後來成為中山模範縣縣城址的唐家村原本是一個世代半農半魚的普通村落,從未受到額外關注。

《光 & 影》之.“李鴻章主持葬禮 十三國下半旗志哀”的唐家村人

唐廷樞

唐廷樞(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傑,字建時,号景星,又号鏡心,廣東廣州府香山縣唐家村 /今廣東省珠海市唐家村人。他是中國第一位近代企業家,著名的民族實業家和慈善家,中國近代化的先驅,中國近代工業的開創者和創始者之一,清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和徐潤、鄭觀應、席正甫并稱為晚清“四大買辦”。徐潤、鄭觀應都是珠海人。

在其父之前一直是生活在唐家村世代半魚半農的普通人。六歲時,其父以送他們三兄弟入讀澳門馬禮遜教會學校為條件,與教會簽署長年勞務合同。唐廷樞與兄唐廷植、弟唐廷楷三人先後一直就讀該校,并随學校遷入香港。三人的英文能力與西人完全無異。

讀過6年教會學校,當過10年英語翻譯,幹過10年洋行買辦。他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編過學習英文的《英語集全》。他熟悉外國人,通曉西方文化,是在西方文化浸潤中長大的。

在學習西方文化、與西方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拓寬了視野,曆練了才幹,積累了财富,也看到了中國社會的許多弊端,看到了中國文化的不少短處。另一方面,愛國意識也在潛滋暗長。他不能容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欺淩,不能容忍洋人對華人的蔑視,不能坐看中國利權的喪失,不能坐視中國繼續地衰敗。

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備受社會推崇,很多在外國洋行任職的買辦經常上門求教。唐廷樞1851年在香港巡禮廳任翻譯,1856年在香港大審院任正翻譯。在當翻譯期間,唐廷樞用了三年的時間,編譯出一部《英譯集全》,共六卷,這部書後來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漢英詞典。

26歲時唐廷樞轉行投身商業經營和資本積累活動,在香港投資了兩家當鋪。當時上海棉花出口貿易興隆,他便從事棉花生意,獨自經營的修華号棉花行,成為外國洋行收買中國棉花的代理機構,與怡和洋行發生業務關系。1861年,唐廷樞全力為怡和洋行代理生意,兩年後接替買辦,由于經營洋行有方,經濟實力迅速增長,成為著名的棉花洋行。唐廷樞任怡和洋行總買辦後應李鴻章之召,入上海輪船招商局任總辦,主持全局大計。李鴻章委任唐廷樞為首任總辦(局長)。

《光 & 影》之.“李鴻章主持葬禮 十三國下半旗志哀”的唐家村人

招商局大樓

1875年任上海洋務局會辦。1876年任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一生中興辦的企業達47家,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創造了許多個“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家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家機械煤礦、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中國第一條鐵路、中國第一台自産火車、中國第一家水泥廠、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廠;鑽探出中國第一個油井;鋪設中國第一條電報線等,都是在唐廷樞的主持下創辦的。

他以創辦和經營近代企業的方式,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唐廷樞熱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創辦了上海曆史上第一家醫院--仁濟醫院,也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西醫醫院;贊助普育堂、輔元堂、清節堂等慈善機構;支援文化教育,資助建立格緻書院、英華書館;創辦代表民族利益的《彙報》;資助容闳選拔第一批留美學生;編寫中國第一本英語詞典和教科書。

《光 & 影》之.“李鴻章主持葬禮 十三國下半旗志哀”的唐家村人

在他的努力之下。輪船招商局成為中國水域上最重要的一家航運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招商局不僅擁有了長江和沿海航運的大部分市場,還在菲律賓、泰國設立分局,拓展了南洋運輸業務,同時遠航英國、日本、新加坡、夏威夷和美國本土。招商局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輪船公司。輪船由最早的隻有3艘增加到了30多艘。

1876年間,唐廷樞為洋務派官僚進行了頻繁的活動。他一方面接受福建巡撫丁日昌的委托,籌辦福建、台灣兩地的洋務;另一方面,又受李鴻章的委派,積極籌辦開平煤礦。

唐廷樞受李鴻章的委派,擔任籌辦開平煤礦的重任。完全脫離了招商局。

《光 & 影》之.“李鴻章主持葬禮 十三國下半旗志哀”的唐家村人

來平礦務局

為解決輪船招商局和北洋艦隊的用煤問題,44歲的唐廷樞帶領英國礦師馬利師等由天津到開平,連續幾日騎毛驢或步行,在開平、古冶、鳳山、橋屯一帶,考察煤窯、鐵石情況。深入到小煤井裡觀察煤層的貯存形态,并帶回煤塊和鐵石樣品,寄給英國有名的化學師施賴禮、戴爾進行化驗。 唐廷樞拟定了開平礦務局招商章程十二條。章程規定:開平礦務局專營煤鐵,拟集資80萬兩。善于股份制運作的唐廷樞,以招股方式籌得白銀100萬兩,從外國購買先進裝置,請來外國工程師和領工。1878年7月,開平礦務局正式成立,唐廷樞任總辦。這個煤礦從勘察礦址、拟定計劃、購買裝置、招集資本到正式開采,都是唐廷樞一手經辦。在19世紀末期開平煤礦的年産量曾達到78萬噸,總資産增長五倍,成為中國第一個西法采煤煤礦。

開平煤礦是唐廷樞一生所經營的企業中曆時最久的一個。當時中國用煤幾乎完全依靠進口,開平礦生産的煤炭,很快占領了大半個華北市場,成為北洋水師的重要經濟來源。開平煤礦的建成使我國的煤礦開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藝系統,在關鍵環節上實作了機器生産,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煤炭工業的發展,開平煤礦也是當時中國十幾家官督商辦煤礦企業中經營最有成效的一個。

直到今天,在開平礦務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開灤煤礦,仍是我國最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之一。

開平煤礦開采後,煤炭主要銷往天津,煤炭運輸主要靠馬車,這樣運輸能力不僅低下,營運成本也過高。唐廷樞便上書李鴻章,建議修築唐山至蘆台的一百裡鐵路,1879年清廷奏準,派英國工程師金達督修。因辦礦資金不足,拟先築唐山至胥各莊這一段,這是我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 唐胥鐵路1881年底,唐胥鐵路正式投入使用。當時朝廷的保守派上奏慈禧,稱鐵路會“震斷龍脈”,是以不能用機車,而用騾馬牽引充當火車頭,在鋼軌上拖曳煤車,被稱為“馬車鐵道”。次年,由于開平煤礦的全面投産,牽引力小、速度慢的馬車鐵道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

1881年,在唐胥鐵路開工建設之際,唐廷樞創辦了唐胥鐵路修理廠,這是中國第一個鐵路工廠,今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前身。

修理廠建廠初期就制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龍号”機車。這台機車在唐廷樞的主持下,由工程師金達同中國勞工一道于1881年完成。“龍号”機車的上軌運作,标志着在我國的鐵路上開始了行駛機車的曆史。

頑固勢力卻連奏彈劾,攻擊機車行駛“震動東陵”,“噴出黑煙,有傷禾稼”。不久,機車被勒令禁駛。又是唐廷樞力謀疏通籌劃,并于1882年6月,邀請一批官吏乘坐由火車機車牽引的車輛,用以證明機車的效率、安全和可靠。之後,清政府預設了機車的行駛。

《光 & 影》之.“李鴻章主持葬禮 十三國下半旗志哀”的唐家村人

唐胥鐵路

1886年,開平礦務局商董上書李鴻章,要求把鐵路從胥各莊展築至閻莊。唐胥鐵路脫離開平礦務局,實行路礦分營。

唐山細棉土廠由于軍事工業和民間工業發展較快,緻使水泥需求量日增。而當時國内使用的水泥卻全部依賴進口,價格昂貴。為滿足國内對水泥的需求,唐廷樞于1889年創辦了唐山細棉土廠,即唐山啟新水泥廠的前身。 唐山細棉土廠早在開辦開平礦務時,唐廷樞就了解到唐山的灰石可用作制細棉土的原料這一情況,但對當時尚無起色的開平礦務局來說,無力拿出資金去支援這項事業暫時把這一建廠計劃擱置起來。他調查走訪,深入研究,收取樣品,反複實驗,并請英國細棉土化學師施禮達煉驗。1889年12月,他把多年的調研結果及籌股設想向李鴻章作了彙報。李鴻章指派他籌辦細棉土廠,于是,唐廷樞開始了建廠的正式運作。水泥原料主要是石灰石和粘土。唐廷樞決定使用唐山的灰石和廣東香山的泥土,因為二者“合煉制造細棉土為極佳,已無疑義”。在資本來源上,由軍械局各局、開平礦務局和廣東香山地主各出2萬兩白銀。在成本核算和銷售方面,所有石、泥、焦炭價值,均按成本實報實銷;香山泥土的運輸,由礦局赴香港的運煤船轉至澳門,順便捎回,船費從廉核算;細棉土廠按“生意辦法”辦事;造成的細棉土“先盡軍械所官用,提取其盈餘,再行發售民間銷用”。該廠聘請英籍工程師芬奇主管技術工作,他是一位有能力的化學師。在他的主持下,工廠“制成了品質很好的水泥’,而且,在數量和成本方面也“都很令人滿意”,日産量近30噸。唐山細棉土廠是中國第一個立窯水泥廠,生産了中國第一桶機制水泥。

李鴻章委他主持招商局,稱他‘精習船務牛意”,随後委他主持開平煤礦,又道他“十開采機宜”,“胸有成竹”。并給他以“備堪各國使臣”的保舉。

丁日昌在調他辦理福建洋務時,除了誇他“于各國情形以及洋文洋語罔不周知”之外,還稱頌他“才識練達,器宇宏深”。

在他60生辰之日,唐山礦區四十八鄉紳父老子弟“同送萬民牌傘”。進入招商局以後,為了開展碼頭堆棧和輪船保險業務,他又和徐潤等人先後創辦長源泰、長發兩堆棧及仁和、濟和兩保險公司,開中國人自辦保險公司的先導。進入開平礦務局後,他仍然不忘堆棧碼頭業務,于1890年和鄭觀應等集資在廣州修建輪船碼頭。

他對一家有發展中國民族工商業傾向的報紙——他小時候的同學、中國第一個留美博士容闳創辦的《彙報》,給予了經濟上很大的支援。

唐廷樞逝世于天津。當時上海《北華捷報》發表文章,贊揚他的一生标志着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他的死,對外國人和對中國人一樣,都是一個持久的損失”。

據記載,唐廷樞在天津病故後,身後并無任何現成财産。還是李鴻章下令給招商局撥付一萬伍仟兩、開平局撥付一萬兩才使其靈柩用輪船從上海運回到老家唐家灣。

與唐廷樞的靈柩同行的有十三國商務官員的專船。當這支龐大的船隊在唐家前環海“一字排列”時,整個海岸都燈火通明。參加喪事的有近千人,十三國的駐津領事館在公祭日下半旗志哀。

從1873年脫下了洋行的“皮鞋”,穿上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遞來的“布鞋”,出任輪船招商局總辦,到成為洋務運動的一員主将。

李鴻章曾感歎“中國可無李鴻章,不可無唐廷樞”。

唐廷樞在天津病逝,各國駐天津領事館下半旗志哀,李鴻章親自主持葬禮,唐山百姓為他建立“唐公祠”。

《光 & 影》之.“李鴻章主持葬禮 十三國下半旗志哀”的唐家村人

唐廷樞與徐潤等

自唐廷樞開始,偏居一隅的唐家村從此拉開了影響近百年中國的曆史大幕。各種叱咤風雲曆史人物不斷湧現。

珠海市民胥先生

注:文獻、照片均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