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着無塵讀好書,建構良好親密親子關系(九十三)

作者:心理咨詢師苗保平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咨詢師苗保平,網名心若無塵。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嶽曉東博士《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一書中的:“第9章我們的緣分盡了嗎?”的章節内容。

跟着無塵讀好書,建構良好親密親子關系(九十三)

正文:(接上文)

2.衛紅依賴他人的心理表現在什麼方面——依賴與自助

衛紅來找我咨詢,是希望我能像上次去飛機場接志剛那樣,在談笑風生中,給她以許多生活的啟迪。但作為心理咨詢人員,我不願充當衛紅的“指路人”。這是與心理咨詢之“助人自助”的主旨背道而馳的。

在這種指望落空後,衛紅對我表達了相當地不滿,并在潛意識中,把我視為志剛那樣不敢承擔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人。她的這種移情表現,說明她渴望有人去承擔她的心理壓力,直截了當地給她指點迷津。

衛紅在國内求學,一直是老師心目中的掌上明珠,這使她期望無論在哪裡,都會有人去肯定她、欣賞她。就是後來到了機關上班也是一樣,備受重視,自己不需要操心太多。衛紅來美國求學之後,飽受生活的磨煉,仍渴望有人會嬌她、寵她,而不要活得這麼辛苦,這麼沉重。是以,衛紅目前面臨的問題,不僅有不再與志剛志同道合的困惑,還有從受寵到失寵、從依賴到獨立這樣一個适應中的失落感。其實,衛紅本身是具備那種獨立能力的,她能在美國闖蕩得這麼成功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隻是她需要時間來逐漸調整自我。

是以,面對衛紅的婚姻危機,我作為一個心理咨詢人員,是不宜做任何直接的勸和或勸散的事情的,那隻是一般朋友之間互相安慰所做的事情。我要做的事情,是幫她解析問題的心理因素,以厘清思路。

具體地說,我發現衛紅身上的自我中心表現,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交流,而衛紅卻對此不以為然。她在做自己的事情時,可以放開手腳,敢作敢為;可是在碰到觸及個人利益的事情時,就變得縮手縮腳,難以決斷了。這是因為她在潛意識中,過于自戀了。

由此,我希望通過我的咨詢,讓衛紅能夠認清自身的問題,而不是老是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凡此種種,又都是衛紅的依賴心結所在。

3.衛紅的人格結構中存在什麼問題——兒童式自我與父母式自我間的徘徊

在為衛紅的咨詢當中,我還發現她人格中的“兒童式自我”和“父母式自我”很不協調。

具體地說,衛紅雖然已長大成人,卻仍渴望周圍人都能欣賞她、順從她。一旦這種感覺得不到滿足,她就會産生一股強烈的自艾自憐的情緒體驗。特别是在與志剛的關系上,她希望志剛能随時随地地了解她、支援她,且不夠在乎志剛現在的心境如何,對他的尊重很不夠(譬如,志剛 當初放衛紅出國,讓她打胎,後又放棄自己在國内的事業發展出來陪讀,這一系列的讓步,看似一種了解和支援,實際上都是在遷就衛紅)。這都是她“兒童式自我”的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衛紅思考問題黑白分明,不夠靈活。她把“多讀幾年書”看成大是大非的問題,而不是得失平衡的問題。由此,衛紅分不清追求真理與生活智慧之間的差别,不能完全體會得失之間的辯證關系(譬如,衛紅在很長時間内都不能面對上哈佛讀博士與婚姻危機的沖突,因為她不能犧牲其中任何一方)。這又是一種“父母式自我”的典型表現。

衛紅在“兒童式自我”與“父母式自我”之間徘徊,缺乏自主精神和檢討意識。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人格缺陷的表現。是以表面上,衛紅雖然很具闖勁兒,也很有獨立性,但内心深處,她仍想做個受人呵護的小女孩,并易于苛求他人。

針對她的這種“兒童式自我”和“父母式自我”的極端表現,我主要采用了“互動分析療法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ra - py )”,力圖幫助衛紅将自我定位在“成人式自我”上,辯證地看待目前的這場婚姻危機及其得失,積極地面對現實,而不再沉湎于“兒童式自我”和“父母式自我”的思維及行為方式中。

衛紅學會客觀地看待目前的婚姻危機,是對她人格成長的極大促進。

跟着無塵讀好書,建構良好親密親子關系(九十三)

解讀: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伯恩博士(Dr.Eric Berne)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即兒童自我狀态、父母自我狀态和成人自我狀态。

(1)兒童自我狀态:它是一個人以自己過去(特别是幼時)的方式思考、感覺并表現的部分。代表自己從前小時候的部分,是人整個生命的開始。比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更充滿精力。承擔直接表達需求,适應環境要求達到發展任務。當人在表現哭、笑、生氣時,就是使用它,或是對事物幻想、創造發明等。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兒童自我是最需要安撫的。舉例來說:當我們在欣賞電影時,會随着劇情的起伏而高興、悲傷、緊張、害怕。都是兒童自我狀态運作的明顯例子。

(3)父母自我狀态:這是一個人從父母(或是其他具有父母般影響力的人)學習而來,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當一個人在父母自我狀态時,外顯行為會表現得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想法和感覺亦然。它主要來自自己的父母,且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為、動作、語言、态度等。我們可以從人們所使用的字眼中,看出一個人的父母自我。比如:“你應該”、“你必須”、“我比你知道的多”,或批評别人,想照顧别人,覺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還重要。

(3)成人自我狀态:當你的行為、思考、感覺的方式是針對此時此地發生的事件的反應,并能利用你的能力,你就在成人自我狀态。成人自我狀态則是一個人利用既有的資源來思考、記憶并應用的部分,通常是以不帶感情的方式來表現,屬于此時此地的一部分。舉例來說:當你正在讀一本書,看到一些資料,不帶情緒的判斷是否适用在自己身上,這是你就是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态中。如果你很生氣地說:“這些家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這是你可能處于批評的父母自我狀态或生氣的兒童自我狀态。工程師設計草圖、法官辦案、醫生診病,都是成人自我狀态運作的明顯例子。

有一句歌詞說得好:不經曆風雨怎們才能見彩虹。沒有小孩子走路不跌倒的,經驗來自經曆。毛主席曾說過,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這就是說實踐才能出真知,環境改變才能造就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會面對許多現實,是以父母在教育和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太過于寵愛、嬌慣,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缺乏自主精神和檢討意識,當步入社會,遇到複雜多變的事物或者衆多沖突,就會陷入手足無措,不能獨立地解決問題,進而影響自己的事業,或者是影響婚姻,或者是在人際關系中迷茫。

是以衛紅的經曆,提醒我們的家長,良好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挫折教育,才能将雛鳥培養成自由翺翔藍天的雄鷹。(本文參考了《百度百科》的内容)

2021年12月4日#心理咨詢師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