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跟着无尘读好书,构建良好亲密亲子关系(九十三)

作者:心理咨询师苗保平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咨询师苗保平,网名心若无尘。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岳晓东博士《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一书中的:“第9章我们的缘分尽了吗?”的章节内容。

跟着无尘读好书,构建良好亲密亲子关系(九十三)

正文:(接上文)

2.卫红依赖他人的心理表现在什么方面——依赖与自助

卫红来找我咨询,是希望我能像上次去飞机场接志刚那样,在谈笑风生中,给她以许多生活的启迪。但作为心理咨询人员,我不愿充当卫红的“指路人”。这是与心理咨询之“助人自助”的主旨背道而驰的。

在这种指望落空后,卫红对我表达了相当地不满,并在潜意识中,把我视为志刚那样不敢承担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人。她的这种移情表现,说明她渴望有人去承担她的心理压力,直截了当地给她指点迷津。

卫红在国内求学,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掌上明珠,这使她期望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人去肯定她、欣赏她。就是后来到了单位上班也是一样,备受重视,自己不需要操心太多。卫红来美国求学之后,饱受生活的磨炼,仍渴望有人会娇她、宠她,而不要活得这么辛苦,这么沉重。因此,卫红当前面临的问题,不仅有不再与志刚志同道合的困惑,还有从受宠到失宠、从依赖到独立这样一个适应中的失落感。其实,卫红本身是具备那种独立能力的,她能在美国闯荡得这么成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只是她需要时间来逐步调整自我。

所以,面对卫红的婚姻危机,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人员,是不宜做任何直接的劝和或劝散的事情的,那只是一般朋友之间相互安慰所做的事情。我要做的事情,是帮她解析问题的心理因素,以厘清思路。

具体地说,我发现卫红身上的自我中心表现,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交流,而卫红却对此不以为然。她在做自己的事情时,可以放开手脚,敢作敢为;可是在碰到触及个人利益的事情时,就变得缩手缩脚,难以决断了。这是因为她在潜意识中,过于自恋了。

由此,我希望通过我的咨询,让卫红能够认清自身的问题,而不是老是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凡此种种,又都是卫红的依赖心结所在。

3.卫红的人格结构中存在什么问题——儿童式自我与父母式自我间的徘徊

在为卫红的咨询当中,我还发现她人格中的“儿童式自我”和“父母式自我”很不协调。

具体地说,卫红虽然已长大成人,却仍渴望周围人都能欣赏她、顺从她。一旦这种感觉得不到满足,她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自艾自怜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在与志刚的关系上,她希望志刚能随时随地地理解她、支持她,且不够在乎志刚现在的心境如何,对他的尊重很不够(譬如,志刚 当初放卫红出国,让她打胎,后又放弃自己在国内的事业发展出来陪读,这一系列的让步,看似一种理解和支持,实际上都是在迁就卫红)。这都是她“儿童式自我”的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卫红思考问题黑白分明,不够灵活。她把“多读几年书”看成大是大非的问题,而不是得失平衡的问题。由此,卫红分不清追求真理与生活智慧之间的差别,不能完全体会得失之间的辩证关系(譬如,卫红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面对上哈佛读博士与婚姻危机的冲突,因为她不能牺牲其中任何一方)。这又是一种“父母式自我”的典型表现。

卫红在“儿童式自我”与“父母式自我”之间徘徊,缺乏自主精神和反省意识。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人格缺陷的表现。所以表面上,卫红虽然很具闯劲儿,也很有独立性,但内心深处,她仍想做个受人呵护的小女孩,并易于苛求他人。

针对她的这种“儿童式自我”和“父母式自我”的极端表现,我主要采用了“交互分析疗法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ra - py )”,力图帮助卫红将自我定位在“成人式自我”上,辩证地看待当前的这场婚姻危机及其得失,积极地面对现实,而不再沉湎于“儿童式自我”和“父母式自我”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中。

卫红学会客观地看待当前的婚姻危机,是对她人格成长的极大促进。

跟着无尘读好书,构建良好亲密亲子关系(九十三)

解读: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伯恩博士(Dr.Eric Berne)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它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代表自己从前小时候的部分,是人整个生命的开始。比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更充满精力。承担直接表达需求,适应环境要求达到发展任务。当人在表现哭、笑、生气时,就是使用它,或是对事物幻想、创造发明等。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儿童自我是最需要安抚的。举例来说:当我们在欣赏电影时,会随着剧情的起伏而高兴、悲伤、紧张、害怕。都是儿童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

(3)父母自我状态:这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他具有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而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想法和感觉亦然。它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我们可以从人们所使用的字眼中,看出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比如:“你应该”、“你必须”、“我比你知道的多”,或批评别人,想照顾别人,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还重要。

(3)成人自我状态:当你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能利用你的能力,你就在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是以不带感情的方式来表现,属于此时此地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当你正在读一本书,看到一些资料,不带情绪的判断是否适用在自己身上,这是你就是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中。如果你很生气地说:“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是你可能处于批评的父母自我状态或生气的儿童自我状态。工程师设计草图、法官办案、医生诊病,都是成人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们才能见彩虹。没有小孩子走路不跌倒的,经验来自经历。毛主席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这就是说实践才能出真知,环境改变才能造就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会面对许多现实,所以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太过于宠爱、娇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缺乏自主精神和反省意识,当步入社会,遇到复杂多变的事物或者众多矛盾,就会陷入手足无措,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影响自己的事业,或者是影响婚姻,或者是在人际关系中迷茫。

所以卫红的经历,提醒我们的家长,良好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挫折教育,才能将雏鸟培养成自由翱翔蓝天的雄鹰。(本文参考了《百度百科》的内容)

2021年12月4日#心理咨询师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