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以景寫意,詞之典範

作者:宋詞文學鑒賞

踏莎行

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莺,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這首詞一開頭便展開一幅美麗淡素的畫面:郊外的原野上一片綠色,芳草連天;不久前在那落紅成陣的日子裡,曾經鋪滿着鮮豔豔花瓣兒的小徑上,如今也花稀香少了。從眼前的景色中,使人體會到,現在是暮春剛過初夏将臨的時候。

周圍一切是如此沉寂。回首望去,但見遠處青蒼蓊郁的樹色中,一角高樓還隐約可見,不過走在這小徑紅稀,芳郊綠遍的野外的旅人,卻離它越來越遠了。

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以景寫意,詞之典範

這首詞的前三句,看似“無我”,實是“有我”,接下去兩句,人物形象便逐漸鮮明起來。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顯然與作者《踏莎行》“垂楊隻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句意相仿佛。在這裡,作者用筆很委婉,他說;春風不懂得限制楊花,以緻使楊花放縱,任性,像濛濛細雨似的撲到行人臉上。但實際上也是說楊花的無情,不懂事。楊花飄灑,暗示春天已經過去了。是以這兩句看似寫景,實是言情,因為正是通過旅人的目之所見,神之所馳,曲折地剖露出旅人的心懷。表面上,并無一字言愁,無一言訴苦,但一種幽的離情,卻藉春風傳出了音息。

下片的境界、人物都不同了,“翠葉藏莺,朱簾隔燕”,這是一幅似“動”而實“靜”的畫面。對照方才的“小徑紅稀,芳郊綠遍”,是從大景到小景,從郊野到庭院。繁茂的綠葉間莺藏其中,本看不見,但知其有“莺”,是因為“間關莺語花底滑”,莺聲婉轉傳布于外。又因有“朱簾”相隔,故燕不能飛入室内,但卻可以聽到。莺鳴燕飛,是動的形象,但此刻卻如“鳥鳴山更幽”,更襯托出人的靜來。

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以景寫意,詞之典範

“爐香靜逐遊絲轉”,進一步寫“高台”裡人的寂寞愁苦,人的無聊生活情狀:香爐裡點燃的香料,煙氣袅袅,徐徐上升,象飄轉的遊絲一樣,從這靜寂得令人窒息的氣氛裡,襯托出人的苦凄心情,愈顯出她那種無法排遣的寂寞來。

因愁而想起飲酒來,所謂借酒消愁,這本是常見的事。飲酒後醺醺睡去,也極其自然。不過“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是以也就“酒未醒,愁已先回”。是以,最怕、最令人難以排遣的,是象現在這般夢斷酒醒的時候,更何況斜陽一抹,正照在這座空洞洞的深宅大院中呢!

“斜陽”,點出時間:一則暗示這位“愁夢酒醒”的人整日幽思苦悶;一則說夕陽西下,遠行的旅人,也該走了很遠吧。語意是雙關的。

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以景寫意,詞之典範

全詞除“一場愁夢酒醒時”句外,都是寫景;委婉細緻,景中寓情,達到不露痕迹的程度。“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引起的不正是“撩亂春愁如柳絮”麼!“爐香靜逐遊絲轉”,寫物态如此精細,正是空虛生活的深刻反映。“斜陽卻照深深院”,妙在看似寫景,而萬種閑愁,卻隐約可見。

這首詞,溫柔細膩,纏綿含蓄,很少用直寫的手法。這種“閑雅有情思”的詞風,表現男女相思,往往若隐若現,反複纏綿,清隽婉約,不一語道破。它不追求镂金錯采的雕飾,也少濃豔的脂粉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