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以景写意,词之典范

作者:宋词文学鉴赏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词一开头便展开一幅美丽淡素的画面:郊外的原野上一片绿色,芳草连天;不久前在那落红成阵的日子里,曾经铺满着鲜艳艳花瓣儿的小径上,如今也花稀香少了。从眼前的景色中,使人体会到,现在是暮春刚过初夏将临的时候。

周围一切是如此沉寂。回首望去,但见远处青苍蓊郁的树色中,一角高楼还隐约可见,不过走在这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的野外的旅人,却离它越来越远了。

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以景写意,词之典范

这首词的前三句,看似“无我”,实是“有我”,接下去两句,人物形象便逐渐鲜明起来。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显然与作者《踏莎行》“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句意相仿佛。在这里,作者用笔很委婉,他说;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使杨花放纵,任性,像濛濛细雨似的扑到行人脸上。但实际上也是说杨花的无情,不懂事。杨花飘洒,暗示春天已经过去了。所以这两句看似写景,实是言情,因为正是通过旅人的目之所见,神之所驰,曲折地剖露出旅人的心怀。表面上,并无一字言愁,无一言诉苦,但一种幽的离情,却藉春风传出了音息。

下片的境界、人物都不同了,“翠叶藏莺,朱帘隔燕”,这是一幅似“动”而实“静”的画面。对照方才的“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是从大景到小景,从郊野到庭院。繁茂的绿叶间莺藏其中,本看不见,但知其有“莺”,是因为“间关莺语花底滑”,莺声婉转传布于外。又因有“朱帘”相隔,故燕不能飞入室内,但却可以听到。莺鸣燕飞,是动的形象,但此刻却如“鸟鸣山更幽”,更衬托出人的静来。

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以景写意,词之典范

“炉香静逐游丝转”,进一步写“高台”里人的寂寞愁苦,人的无聊生活情状:香炉里点燃的香料,烟气袅袅,徐徐上升,象飘转的游丝一样,从这静寂得令人窒息的气氛里,衬托出人的苦凄心情,愈显出她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来。

因愁而想起饮酒来,所谓借酒消愁,这本是常见的事。饮酒后醺醺睡去,也极其自然。不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此也就“酒未醒,愁已先回”。所以,最怕、最令人难以排遣的,是象现在这般梦断酒醒的时候,更何况斜阳一抹,正照在这座空洞洞的深宅大院中呢!

“斜阳”,点出时间:一则暗示这位“愁梦酒醒”的人整日幽思苦闷;一则说夕阳西下,远行的旅人,也该走了很远吧。语意是双关的。

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以景写意,词之典范

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引起的不正是“撩乱春愁如柳絮”么!“炉香静逐游丝转”,写物态如此精细,正是空虚生活的深刻反映。“斜阳却照深深院”,妙在看似写景,而万种闲愁,却隐约可见。

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手法。这种“闲雅有情思”的词风,表现男女相思,往往若隐若现,反复缠绵,清隽婉约,不一语道破。它不追求镂金错采的雕饰,也少浓艳的脂粉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