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作者:李論科學

今天我們終于進入了最關鍵的内容,強子的内部結構是怎樣的?你看,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就已經介紹了自旋是1/2的八種重子,包括質子、中子、Σ+、Σ0、Σ-、Λ和Ξ0、Ξ-。

還有自旋為3/2的九種重子,包括:Δ++、Δ+、Δ0、Δ-,以及Σ*-、Σ*0和Σ*+、還有Ξ*-和Ξ*0。

這面這些都是重子,還有7個自旋為0的介子,包括:π+、π0、π-,以及K0、K+、K-、反K0,這是7種。

還有9種自旋為1的介子,包括ρ+、ρ0、ρ-,以及K*0、K*+、K*-、反K*0,還有ω和Φ。這就是我們前面介紹的所有的粒子,它們都是強子。

都參與強互相作用,這麼多的粒子,是以科學家就開始想,這些粒子有沒有内部結構呀,總覺得它們不可能都是基本粒子,因為這些粒子不僅數量多,而且很亂,僅僅從對稱、以及美學的角度來說,這些粒子肯定是有幾種基本粒子構成。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其實最早思考強子内部結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40年代,那個時候我們隻知道有五種強子:質子中子,π+、π0和π-,當時楊振甯先生在芝加哥大學是費米的學生,他倆就合作寫了一篇論文,提出了費米-楊模型,認為質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其他的三個π介子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比如π+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反中子構成的,π-是由一個中子和一個反質子構成的;

雖然這個模型是錯的,但是在當時這個模型看起來沒有問題,你看,你可以随便用我們之前說的那些量子數去檢驗它,比如質子的重子數是1,反中子的是-1,結合起來的重子數是0,那π+介子的重子數就是0,還有電荷、同位旋這些量子數都是吻合的。

直到我們發現了Σ+、Σ0、Σ-、Λ和Ξ0、Ξ-,以及K0、K+、K-、反K0,這幾種強子以後,我們才發現費米-楊模型并不正确,因為這幾種新粒子都有一個新的量子數叫奇異數,而質子和中子沒有奇異數,是以就不能構成這些奇異粒子了。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那到了1955年的時候,日本的坂田昌一就覺得,那既然需要奇異數,那就把其中的一個奇異粒子當作基本粒子就可以了,是以坂田就說質子、中子和Λ是基本粒子,是它們構成了所有已知的強子。

坂田模型,不僅可以解釋K0、K+、K-和反K0,以及π+、π0、π-,這些介子所具有的量子數,比如K+是由質子和反Λ構成的,其中的電荷、重子數、同位旋、奇異數,這些量子數都沒有問題。

而且在坂田的模型中,根據質子、中子和Λ的組合方式,還預言了新的介子:η,結果發現這種新粒子還真的存在,這意味我們現在就有了八種自旋為0的介子,由于自旋是0,我們也把它們稱為赝标介子。

但可惜的是,坂田的模型無法解釋Σ+、Σ0、Σ-和Ξ0、Ξ-,這幾種重子的量子數,這說明,坂田的模型也是錯誤的。

可以看出,不管是費米-楊模型,還是坂田模型,都是想用幾種基本粒子的量子數,去構成其他粒子的量子數。

是以實體學家蓋爾曼就覺得,我們先不要考慮這個基本粒子到底是啥,先把已有的強子所具有的量子數進行分類,看下它們之間到底有啥關系。

根據以上的思想,蓋爾曼就以I₃為橫坐标,Y為縱坐标,畫了一個Y-I₃,看過前面的文章,你應該知道,這Y就是超荷,等于S+B,I₃是在強互相作用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量子數,它是同位旋第三分量上投影的取值。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好,那我們就先把八種赝标介子放到Y-I₃圖當中,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這就是赝标介子八重态,那我們把矢量介子也放到Y-I₃圖當中,就是這樣的。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這叫矢量介子八重态,我們還有8個重子質子、中子、Σ+、Σ0、Σ-、Λ和Ξ0、Ξ-,同樣的把它們也放到Y-I₃圖當中,是這樣的。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這叫重子八重态,可以看出這些強子已經展現出了很好的對稱性,之前我們說這些重子有些是同位旋多重态,比如質子和中子就是同位旋二重态,有兩種電荷,Σ+、Σ0和Σ-是同位旋的三重态,有三種電荷狀态,Ξ0、Ξ-是同位旋二重态,有兩種電荷,Λ是同位旋單重态。

但是現在當我們把它們标到Y-I₃圖上以後,就發現這八種重子具有更大的對稱性,也就是重子八重态。

另外我們還有9種重子,把它們放到Y-I₃圖上以後,是這樣的。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可以看出,這張圖如果缺少了最底下的那個粒子,就會顯得不對稱,如果加上那個粒子就否成一個重子十重态。

那問題是,最底下的這個粒子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的量子數都是多少?這個很簡單,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規律,從上到下每一行的Y數都會遞減一個,這說明位置粒子的Y=-2、同時我們就能算出它的S=-3,我們還可以看出Δ++、Σ+、Ξ0,這條斜邊的電荷是遞減的,是以我們推測這個未知粒子的電荷數Q=-1,同時我們也能算出它的自旋是3/2,我們把這個新粒子稱為Ω-。

神奇吧,曾經的元素周期表把化學元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同時也預言了新的元素,現在蓋爾曼用Y-I₃圖把強子安排的明明白白,也能預言新粒子。

那為了更快的找到Ω-就需要先知道它的品質大概是多少,我們才能知道産生它需要多少能量,那麼在重子八重态,以及十重态當中,這些粒子的品質也具有一定的關系,那蓋爾曼就根據其他重子的品質算出了Ω-的品質大約為1683Mev。

到了1964年的時候,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通過K-與質子的碰撞,就在氣泡室中找到了Ω-的身影,測量出來的Ω-的品質是1672Mev,壽命為0.821×10^-10秒,可以看出這個粒子的衰變是由弱力控制的,那Ω-的發現也就驗證了蓋爾曼的理論,他也是以獲得了1969年的諾獎。

不過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因為我們還沒有揭開強子的内部結構,不過蓋爾曼對強子的分類已經讓雜亂無章的粒子變得規整了起來,我們隻需要在理論上假設幾種新粒子,這些新粒子可以解釋所有強子的量子數就可以了。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那蓋爾曼就把坂田模型進行了改造,依然是三個基本粒子,但是它們不在是質子、中子和Λ粒子了,因為這三種粒子的量子數,無法構成其他重子的量子數。

是以蓋爾曼就假設有三個基本粒子上誇克、下誇克、奇誇克,記為u、d、s,它們的重子數是1/3,自旋是1/2,電荷分别是2/3、-1/3、-1/3,奇異數是0、0、1。

這三種基本粒子也有反粒子,反上誇克、反下誇克、以及反奇誇克,隻要這六種誇克具有以上的一些量子數,它們就可以組成目前所知所有的強子了。這也是為啥我一直在強調量子數,因為這誇克模型完全就是由量子數湊出來的。

其中介子是由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其中的重子都是由三個誇克組成的,這就是1964年,由蓋爾曼和茨威格分别提出的誇克模型。

基本粒子18|誇克是怎樣被發現的?

這個模型一提出來,當時很多人并不接受,因為它裡面有一個奇怪的分數電荷,那根據以往的經驗,電子這種基本粒子所攜帶的電荷就是電荷的基本機關,但是現在蓋爾曼卻提出了一個分數電荷,是以讓人覺得很怪。

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人們都在尋找誇克的身影,最後都是一無所獲,不過還是有幾個不是特别直接的證據顯示,誇克真實存在,比如在1968年的SLAC中,實驗人員用高能電子轟擊質子,發現了電子有大角度的偏轉,這表明電子撞到質子中的某種小的東西,這個實驗就類似于盧瑟福的α粒子的實驗,隻能說明誇克可能存在,但這并不能确切的說明這就是誇克。

還有我們在以後的高能散射實驗中,以及在密裡根的油滴實驗中也沒有發現具有分數電荷的事例,是以人們就想如果誇克真的存在,為什麼我們找不到自由誇克?這個問題,我們在講到強力的時候在回答。下節課,我們其他誇克的發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