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作者:李論科學

上節課我們說了盧瑟福在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工作了9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他發現了元素的善變以及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以獲得了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雖然這個獎是科學家最大的榮譽,但這并不是盧瑟福研究的終點,他其實一直想離開待了9年的地方,因為盧瑟福覺得加拿大離歐洲的科學中心有點遠,尤其是遠離了英國、法國和德國,可以說當時最厲害的人都在這三個地方。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1906年,盧瑟福如願以償就獲得了曼徹斯特大學的教授職位,1907年盧瑟福的實驗室就來了兩位年輕的實體學家,一個是博士後研究員漢斯·蓋革,一位是大學生馬斯登。

這就是回到英國的好處,不僅實驗條件好,而且人才很多,實驗室的髒活累活都可以讓年輕人去幹,自己隻需要安排研究項目就行了。

很快盧瑟福就确定了研究的題目,用α粒子轟擊金箔,觀察α粒子穿過金箔以後的散射情況,那研究這個題目有兩個原因: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第一個是盧瑟福的老師湯姆遜在1903年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原子模型,他說:正電荷彌散着原子的空間裡,而電子就鑲嵌在正電荷裡面,就像是布丁裡面鑲嵌着葡萄幹一樣。這個說法一直沒有實驗檢驗。

第二個是,本身α粒子的散射實驗就是盧瑟福在1906的時候,當時他還在麥克吉爾大學,就做過這個實驗,可能是限于當時的實驗條件,以及精力有限,沒做出啥結果。

是以他在曼徹斯特首要研究的就是這個題目,這個實驗的裝置說起來也簡單,就是一個α粒子源,當時沒有人工加速器,使用的是天然放射性元素鐳釋放出來的α粒子,速度大約為2.09×10^7米/秒,α粒子的速度可以通過電磁偏轉實驗測量出來,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然後我們先讓鐳源發出的α粒子經過一個開有狹縫的遮擋屏,在經過狹縫以後,α粒子就會變成狹窄的一束,然後我們在用這束α粒子去轟擊金箔。

當α粒子經過金箔原子的時候,α粒子就會和金箔原子裡面的東西發生互相作用,使得α粒子的路徑發生偏移,然後我們在讓這些被散射的α粒子,射到後面的硫化鋅熒光屏上,當α粒子擊中熒光屏的話,就會出現閃光。

是以我們隻需要統計閃光的次數和位置,就能知道α粒子被散射以後的角度分布情況,當然也能看出在哪個角度上,α粒子被散射的機率最大。這個實驗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是一個累活,需要在全黑的環境,統計數小時的閃光情況。當然這些活都是由蓋革和馬斯登完成的。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起初的實驗并沒有啥特别的發現,比如在1908年的時候,蓋革給盧瑟福的報告是這樣的,他說,随着偏轉角度的增大,被散射以後的α粒子的數目會越來越少,在大于幾度以後,就看不到α粒子了。

這個結果很符合當時的預期,當然也很符合湯姆遜的原子模型,隻要一個α粒子可以穿透金原子,那所有的α粒子都可以輕松地穿過金原子。

因為湯姆遜說了正電荷彌散在整個原子空間,這樣的情況會帶來兩種可能結果:α粒子它要麼一個都通過不了,要麼全都可以通過;

那實驗結果是原子中彌散的正電荷整體上沒有對α粒子産生影響,α粒子都可以通過金原子。那α粒子所發生的小角度的偏轉,可以解釋為是和品質很小的電子發生互相作用。

但到了1909年,有一天蓋革就找到盧瑟福說,馬斯登現在也可以獨立地做實驗了,要不要讓他也做一些研究?盧瑟福當時也覺得馬斯登現在也可以,就給蓋革說,你要不讓他去看一下,在大角度上不是也有α粒子被偏轉了?後來盧瑟福回憶說,他當時覺得這完全不可能,就是随口那麼一說而已。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沒想到兩三天以後,蓋革激動地找到了盧瑟福,就告訴了他,不僅在大角度上看到α粒子被偏轉了出來,而且在2萬個α粒子中,會出現一個α粒子向後散射,這意味着α粒子像是撞到一堵牆一樣,直接轉了180度的彎,朝後面飛了出來。

是以盧瑟福就說了那句話,這個現象的不可思議程度,就像是朝一張紙發射了一枚15英寸的炮彈,但炮彈卻傳回來打到了自己。

因為在盧瑟福的心裡,α粒子的品質很大,速度很高,是以所攜帶的動能是相當可觀的,那按照湯姆遜的說法,在原子就沒有這麼個東西可以直接擋住α粒子。是以這個實驗結果非常的驚奇。

接下來的關鍵問題就是,湯姆遜如何根據這個實驗結果,判斷出原子核的存在。其實這個過程是非常的複雜,并不是我們常聽說的那麼容易。因為實驗結果是1909年就做了出來,但是直到1911年盧瑟福才發表了原子核的概念;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可以看出兩年的時間啊,盧瑟福在這期間考慮了很多可能,解決了很多思想上的困難,最後還提出了一個驗證原子核模型的方法,在通過實驗确認之後,才發表了自己論文。也可以看出,盧瑟福是一個十分嚴謹的人,不喜歡猜測,這也是為什麼他不喜歡理論實體學家的原因。

好,下面我們就大概地說下,盧瑟福确認原子核的過程。首先它要否定自己老師的原子模型,在蓋革和馬斯登的實驗中,在0.87°這個角度下,α粒子被散射的數目最多,也就是在這個角度下被散射的機率最大。

但是剛才說了,在2萬個α粒子中就會出現那麼一個α粒子朝後散射的情況,說明這個散射角度超過了90°,這角度是α粒子的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的夾角,超過了90度,肯定就朝後散射了。

這比剛才那個最大散射機率的角度大了100倍,如果按照湯姆遜的模型,α粒子是與電子發生互相作用才發生了偏轉,但是這個偏轉角度很小,那想要通過與電子的作用,持續累積到大于90度的偏轉角度,在數學的機率中,這種幾率非常小是不可能實作的。

是以湯姆遜就猜測,大角度的偏轉不是多次的碰撞出現的,是α粒子在于原子中的某個東西的一次碰撞中就出現的大角度的偏轉。

那由于α粒子的品質很大,速度很快,且帶正電,盧瑟福就猜測α粒子很可能是撞到了一個大品質的,也帶正電的東西。

在1911的論文中,盧瑟福計算了這麼一種情況,α粒子正面撞上這個帶正電的重粒子,這種情況就像是用皮球去砸一堵牆,皮球在一瞬間速度會降為0,這個瞬間皮球的動能會變為彈性勢能,然後彈性勢能又轉化為皮球的動能,皮球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α粒子和這個重粒子的碰撞也一樣,也遵循能量守恒的規律,起初α粒子的動能可以根據α粒子的品質、速度的平方給算出來。

那α粒子在靠近這個帶正電的重粒子的時候,會感受一個電斥力,這個電斥力和α粒子的速度方向相反,是以電斥力對α粒子做了負功,也可說α粒子所攜帶動能在對抗着電斥力在做正功。

總之,當α粒子在重粒子附近停下來的時候,電斥力所做的功就等于α粒子最初的動能,電斥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e×α粒子的電荷×重粒子的電荷)/α粒子和重離子最接近時候的距離。

是以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關系,列出一個公式,1/2×α粒子的品質×α粒子的初始速度²=ke×α粒子的電荷×重粒子的電荷)/α粒子和重離子最接近時候的距離。

是以我們就能算出:α粒子和重粒子最接近時候的距離=(2×ke×重粒子的電荷)/(α粒子的質荷比×α粒子初始速度²)

公式中α粒子的質荷比、初始速度都是已知的量,但是不知道重粒子的電荷值,但我們可以假設它是機關電荷,也就是電子電荷值得z倍。

是以最後我們就能算出α粒子和重粒子相撞,最近的距離是3.4×z×10^-16米,即使這個重粒子的電荷是電子電荷的幾百倍,那這個距離依然比金原子的大小小了1000倍。

是以盧瑟福就猜測,α粒子撞上了原子中品質很大,但半徑很小,且帶正電的東西。再加上我們之前的一些證據,比如說,原子的品質是電子的幾千倍,需要解釋其他的品質去了哪裡?原子不帶電,但電子帶負電,需要解釋正電荷在哪裡?

還有一些實驗也為盧瑟福提供了參考,比如我們發現陰極射線也就是電子可以在氣體中穿行很長的距離,這也意味着原子内部大部分是虛空。

是以盧瑟福就設想了它的原子模型,原子核帶正電,以平衡電子電荷,且包含了原子絕對部分的品質,體積卻很小,電子在核外繞着原子核運作。

到這裡還沒有結束,盧瑟福需要驗證自己的想法,他的論文才能發表,驗證的方法是這樣的,盧瑟福需要根據自己的原子模型計算出,在大于某一偏轉角度的範圍内,α粒子被散射的機率是多少,比如在偏轉角大于90度的範圍内,α粒子被偏轉的機率是多少?如果計算值與實驗測量值吻合,那就說明原子核沒有問題。

好,下面我們就簡單地說下這個過程,先說一個實體量叫碰撞參量,碰撞參量說的是,α粒子還沒有被原子核偏轉的時候,它和原子核之間最小的距離就叫碰撞參量。

基本粒子8︱盧瑟福是怎樣發現原子核的?這個過程可不簡單

沒了解不要緊,這裡我再解釋一下,α粒子其實不是瞄準原子核發射的,而是對着金箔在亂射,是以大部分的α粒子都是從原子核身邊擦過去的,就跟上圖一樣,一個α粒子現在在往前飛,它沒有正對着原子核,而是和原子核有一段距離,是錯位的,在它最接近原子核的時候,它和原子核之間的距離就叫碰撞參量。

可以看出碰撞參量越小,α粒子與原子核距離越近,電斥力越大,它的偏轉角度越大,碰撞參量越大,距離越遠,電斥力越小,偏轉角度越小。這個關系非常的明了。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α粒子在往前飛,在它經過原子核的時候,偏轉角度為90度,這時候我們就能算出來,這個α粒子的碰撞參量為1.5×z×10^-16米,這個z跟剛才的一樣,是原子核的機關電荷數。當然這個計算過程比較複雜,這裡就不說了。

不過我們能夠知道,要想α粒子的偏轉角度大于90度,那碰撞參量就必須小于1.5×z×10^-16米,也就是α粒子必須更接近原子核一點。

下面我們就算下,α粒子偏轉角度大于90度的機率是多少。這裡需要一個小小的技巧,就是把α粒子和原子核之間碰撞,想象成一個以碰撞參數為半徑的小圓盤,也就是把原子核想象成小圓盤,這些小圓盤都正對着α粒子;

比如說,偏轉角度為90度的時候,這個小圓盤的半徑就是1.5×z×10^-16米,如果α粒子想獲得比90度更大的偏轉角度,就必須撞到這個圓盤内部,那當然碰撞參量也就比這個圓盤的半徑小了。對吧,這可以了解吧。

是以說,α粒子被散射到大于90度的機率,就等于以1.5×z×10^-16米為半徑的所有圓盤的面積在金箔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用每個圓盤的面積乘以機關面積上原子的平均數目。

圓的面積公式就不說了,下面說下機關面積上金原子的平均數目咋算,也就是用每平方米金箔的品質除以金原子的品質。

每平方米金箔的品質就等于金的密度乘以金箔的厚度,金原子的品質也是已知的,是以就能算出每平方米金箔原子的數目是,2.3×10^22。

用這個數再乘以每個小圓盤的面積就能算出,在實驗中α粒子被散射到大于90°的機率為1.6×10^-9z²。蓋革的測量值為1/20000,也就是5×10^-5。

根據這個測量值我們還能算出z值大約是180,這說明金原子的核電荷數是180,很明顯是錯誤的,今天我們知道這個值是79。

不過盧瑟福在1911的論文中沒有使用這個值,而是用了通過小角度偏轉測量出來的一個值,97,比較接近一些。是以最後蓋革在實驗中測量到的α粒子在各個角度下被偏轉的機率,跟盧瑟福公式預測的基本吻合。

這就驗證了盧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是正确,至少關于原子核的描述沒有問題。也間接的測量了原子核的核電荷數。

好,那今天的内容就到這裡,精确測量核電荷數我們下節課再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