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0年7月高崗訓示42軍做好地形偵察和修好大軍過江通道

作者:白馬茶館

43軍軍長吳瑞林回憶:

1950年7月高崗訓示42軍做好地形偵察和修好大軍過江通道

高崗司令員在他的家裡設便宴熱情招待我們,和我們邊吃飯邊談話,氣氛輕愉快.我就向他提出說:“北韓北部,我過去雖然去過,但當時沒有從戰争角度來考慮.我想抽時間,帶作戰處長、偵察處長化裝乘火車去勘察地形、我的計劃是:從安東坐火車出發,到平攘以北的熙川.從熙川經江界到我國境内的臨江,再返平壤,乘火車經溥川回到我國輯安,我們化裝,坐在火車頭或火車尾上觀察,邊看邊繪制地圖.這是戰前很重要的準備工作.高崗當時就說:“好啊,你這個想法很好,亦很有必要。你們先回去。把工作布置好以後再去,我同意你們的請求."

1950年7月高崗訓示42軍做好地形偵察和修好大軍過江通道

飯後,我倆即告别軍區首長,乘火車傳回通化.

我趁各師召開黨委會,貫徹軍黨委擴大會議的精神之際,帶領作戰處長侯顯堂,偵察處長孫照普還有幾個參謀人員,從安東乘車大新義州看地形。此行動是經軍區首長準許的,我們幾個人都化裝成列車員,穿着鐵路上的工作服.

我們臨行前,去軍區請示軍區首長.首長訓示:“既要熟悉,情況,又不要暴露身份.”由安東鐵路局安排,我們從安東乘車出發.

我們在火車上與列車人員同吃同住,列車馳行在平原時,我們便在火車頭上看地形、地物,視野開闊,可以看到極遠.火車在山區駛行時,我們便坐在火車尾上看,在後面看得很仔細,夜晚我們就坐在列長工作室座談所見到的一切.

從安東出發,經新義州到平壤車站.然後從平城換車經熙川到江界。再向北行時,我們坐車頭上看這一帶的地形.傳回時,我們又坐在車尾上再看一遍。然後回平攘北站。又從平壤換車,經熙川到滿浦鎮,到我國的輯安,來回走了幾遍.任務完成後,就傳回安東了.

我邊看地形,邊提出意見,由作戰處長候顯堂作記錄,由孫照普處長畫圖.哪裡有山,哪裡有洞,哪裡有灌木叢林,能否掩護部隊;那裡有河,河水多深,河面多寬,都弄個明白,作出記載。有哪些村莊,村莊大小,人口多少,離鐵路有多遠,都要根據實際觀察作出記載.,我們這一行人,共用了五天五夜的時間,把北韓北部的情況,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們回到安東後便以兩天的時間。把所看到的情況整理成材料,再參照人民軍提供給我軍的材料和地圖,把我們看到的作戰可以利用的要點,統一标在地圖上.然後我們帶着所整理的材料和繪制的地圖,到沈陽向軍區首長彙報。軍區首長聽了我們的彙報和看到我們繪制的地圖以後,認為我們這次出去勘察地形,收獲很大.還要我們把材料留給軍區作戰部丁甘如部長.由他.由他拿去翻印後,發給團以上機關。我們即送給了軍區一份,自己留了一份。

東北軍區首長還指出:,若你們渡江被敵發現的話,鴨綠江橋就有可能遭敵機轟炸,後梯隊就有可能受阻.,不得過江。是以,我們就得把問題考慮得更複雜一些.

彙報工作圓滿完成之後,我們使乘上軍區為我們準備好的火車,同到通化軍部。

在邊境時,我們趁機看了沿鴨綠們江以北的地形,重點是看了輯安和滿浦鎮.在輯安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如能做到輕裝過橋,如何鋪路,解決快速行軍的問題,和在輯安修水下橋的問題,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修水下僑的問題,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方案。

我們在火車上看到鴨綠江有段江面,有行人涉水過江。見到此情況之後,随我而來的候處長、孫處長,就親自下水去實踐。他們走過去,又走回來。我也親自下江去,走了一個來回,水淺的地方,僅在膝蓋以下.隻是在江中心,水深在膝蓋以上.看到這種情況 .我開始的想法是簡單地整治一下,部隊即可從此通過.後我們用膠輪輪大車作了試驗,結果是載重的膠輪大車亦可以過去,不過進展緩慢,不合于兵貴神速的要求。是以我們就下了決心,找出從鐵路橋和淺水渡江過江的辦法.對此我們又作了詳細的研究.我們又來到臨江渡口,查明了臨江渡口的水,比輯安的還淺,江面也比較窄,如果江橋被炸或被封鎖,部隊從此涉水過江亦是可能的.我們又下江去走了一個來回.我在設想,如何把河床床修理得更平整、更堅實一些,這就使我萌發了修建“水下橋”的想法。

巧得很,我們在通化的大理寺,發現了僞滿洲國為修皇宮準備了很多條。我馬上想到,用這些石條鋪在江底,江底不就平整堅實了麼,車輛過江,就會暢通無阻了。在水下修橋,我想定的名字,就叫“過水路面橋”。

回來,我就派作戰處長侯顯堂,偵察處長孫照l普帶工兵營長白韬去研究執守修橋任務.我估計石條與木材均還不夠,就去找了通化地委書記兼專員張雪軒同志,向他提出幫助解決石條和木料的問題.張雪軒同志表示積極地幫助我軍。他負責地說:"用木材是有現成的,用多少供給多少!至于石條不夠,我可以發動些勞工去助.采打一些”在一周之内,就動員了五六百個石匠來參加打石條.就這樣,在地方黨政部門的熱J情幫助下,我軍順利地解決廠築橋用的石條和木材的問題。

我們對過江措施就作了三個方案.

第一個準備方案,是在鴨綠江橋上打主意,供部隊能迅速通過:.我仔細地勘查過,見到鐵橋之上的鐵道的結構是枕木相間,石子鋪地,是以,橋面l凹凸不平是行軍中的障礙,影響行軍速度。如能在鐵軌兩側和軌道中間都鋪上木闆,用抓釘固定,隻将鐵軌露出,既不影響火車通過,道路橋面也平坦了. 我們在橋頭試驗成功了.火車通行無妨,部隊行軍如走平地。

随後便令工兵制作許多兩抓釘和将木闆做成預制塊,部隊通過鐵橋時就将木闆預制塊放下,将橋面鋪平.經過試驗,工兵作業不到一個小時,就把全橋鋪平了。這樣,就為部迅速通過鐵橋創造了條件。第二個準備方案,在輯安鴨綠江渡口搶修水下橋.先用火車将大理寺的石條運來,要工兵先修水下橋二至三米做試驗。我親自去看他們做試驗,結果證明修水下橋是可行的.是以我決定繼續向輯安運石條,并請地委和專員動員組織石匠勞工幫助打石條。

在江面上開始了全線築橋活動.此刻,敵機可以偵察到有人在江面活動,但敵人絕想不到我們是在修橋。橋築成後,我乘載重的中型吉普車,通過橋面試驗,試驗成功了。吉普車能通過證明大卡車載重亦能通過.全橋長375米,這就是我工兵構築的"水下橋“。

橋修好後,在江的兩側又修了急造公路,公路修好一段,用高粱玉米杆僞裝一段。這樣我們準備過過江的第二個方案也完成了.一天晚上,我令十輛大卡車,從急造公路到水下橋來回返往,走了兩個來回,證明是可以暢通無阻的,是成功的.我心中就有數了.這樣我們就解決了防莊萬一敵機炸掉鐵橋的問題。

第三個準備方案,是行動上解決一個“快”字的問題,我組織了一步兵團,先行通過鴨綠.試驗結果,僅用了39分鐘全團就通過了.行動慢一點的,最多用43分鐘也通過完畢.以此計算,全軍9個步兵團全部通過要用6個小時. 炮8師、軍屬炮團和後勤辎重車輛、馬匹和非戰鬥人員,都從水下橋通過,需用四五個小時。

看來,要想迅速而隐隐蔽地過江,就要做好行動準備,要進行 周密的計劃,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