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作者:三味新知

三味新知 第 169 期

本期導讀:

抗美援朝,揚國威立軍威;

蝴蝶效應,杜魯門棄大選;

意外得利,誰是赢家?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揚國威 立軍威

長津湖戰役這個系列進入尾聲了。

之前關于北韓戰争的背景和長津湖戰役的經過已經說得比較詳細了。實際上在長津湖戰役進行的同時,在第二次戰役的西線,在清川江戰役我志願軍十三兵團打得比東線長津湖的九兵團更好,完全把以美國第八集團軍為主力的聯合國軍打退到了38線以南,出現了很多精彩的戰例。其中第38軍因為表現極為出色,被彭德懷元帥電報表彰“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第三十八軍萬歲!”。是以三十八軍也被稱作“萬歲軍”,但是西線這次就不展開講了。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總體來說,第二次戰役我志願軍在戰略上取得巨大成功,在東西兩線都把聯合國軍打得放棄了北上,全面退到38線以南。實際上整個北韓戰場的局面基本回到了開戰之前。

第二次戰役結束的标志,就是1950年聖誕節美軍在興南港完成撤退。緊接着一周之後,在12月31日,我志願軍主動發起攻勢,向南突破38線,甚至最終打到了37線附近,并且占領了漢城,這就是第三次戰役。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實際上從1950年10月中旬正式出兵援朝,到第三次戰役結束,前後總共不到三個月時間,這可以看作是抗美援朝的第一階段。在極端困難的局面下,志願軍入朝作戰,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總體上取得了戰略勝利,讓仁川登陸以後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遭遇了重大挫折。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收獲絕不僅僅展現在北韓戰場上。

這三個月,可以說是揚國威、立軍威,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更是影響了未來之後數十年的世界格局,以及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

02 如臨大敵 總統威脅投核彈

先來說說外部影響。

首先當然是主要對手美國了。

經過初期的這三次戰役,美國對我們的态度是180度大轉彎——從最早的完全不信中國真的敢出兵援朝,到我們出兵之後看不起志願軍,把我們稱作“農民軍”,現在是如臨大敵。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要知道1950年的時候,美國的人均GDP是我們的20多倍,全國鋼産量是中國的144倍,當年中國的國力跟美國完全沒法比。但就是這麼不對等的實力下,我們在前三次戰役中打怕了美國人。

戰局急轉直下,讓美國國内媒體一片唱衰美軍的聲音。當陸戰一師還在向南撤退的時候,美國國内的廣播節目直接就說“陸戰一師士兵的家屬,請别忘了祈禱,我們可能已經失去這支部隊”。

美國政壇的反應更為激烈。11月30日,東西兩線美軍都進入全面撤退的時候,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直接表态,說不排除在北韓戰場使用原子彈。杜魯門這麼一表态,給其他國家全吓傻了。因為一旦使用原子彈,那毫無疑問就把北韓的局部戰争擴大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當時害怕極了的是歐洲,尤其是英法這樣的老牌歐洲強國。因為在二戰裡他們幾乎打殘了,經濟衰敗、民生凋敝,剛開始二戰之後的重建。這時候如果美國真扔個原子彈,開啟世界大戰,那歐洲很可能最終變一片廢墟。是以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直接立刻飛去華盛頓面見杜魯門,要摁住美國人的沖動。杜魯門這一表态,也逼得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趕緊出來擦屁股,說總統的表态不意味着我們就要使用原子彈,我們還是嚴格遵守使用核武的原則,等等等等。

說實話,杜魯門這個話純屬核訛詐,打打嘴炮,美國當時絕不敢使用原子彈的。如果是1949年以前可能美國還放肆一點,因為蘇聯當時還沒有核武器。但是1949年8月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也試爆成功,美蘇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互相核威懾,是以美國絕不敢輕舉妄動。但是要知道杜魯門對北韓局勢一直都是非常謹慎的,我們此前也說過他一直盡量制約麥克阿瑟去擴大北韓戰局的企圖。這時候連他都開始公開威脅使用原子彈,可見美國人确實是有點亂了方寸。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03 蝴蝶效應 杜魯門放棄大選

實際上最終正是在抗美援朝戰争,尤其是前三次戰役美國吃了虧之後,他們才開始重新審視新中國的崛起對于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他們才真正認識到對手不再是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也不是什麼蘇聯的小弟,而是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不管美國是否願意,新中國一定會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當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就說過,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謀求世界五大國的地位,西方社會無法拒絕。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時任英國首相艾德禮

美國方面也是在北韓和我們交手之後,開始把中國看作在東亞的主要對手,格外重視對新中國的遏制,政治上、經濟上都是如此。說到這兒實際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資訊,就是在北韓戰争中美國和中國彼此是沒有宣戰的。美軍是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出兵,我軍則是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出兵,雙方實際上都在謹慎小心的避免把軍事沖突擴大成兩國正式宣戰的局面。是以,雙方從未處在戰争關系。但是美國在北韓戰争開始後,把遏制中國的戰略重要性大大提升了,這導緻兩國關系經曆了二十多年的冷凍期,最終到了70年代才由于國際格局的變化而開始逐漸破冰。這是美國對中國态度的轉變。

再看美國國内,杜魯門總統和麥克阿瑟的命運都因為我們入朝作戰而改變了。之前我們講過麥克阿瑟是很不把杜魯門放在眼裡的,那麼北韓戰場的前三次戰役,美軍損失慘重、形勢危急,美國國内群眾也大為震驚——大家都知道群眾支援是美國政客最大的政治資本嘛,這就等于麥克阿瑟給總統挖了個大坑,是以杜魯門對麥克阿瑟是恨透了。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麥克阿瑟和杜魯門

再加上後來,杜魯門下令未經國會授權禁止在公開場合随意發表關于北韓戰局的看法,但是麥克阿瑟多次違反禁令,對着媒體大放厥詞談自己的北韓戰略,這徹底惹怒了杜魯門。最終在1951年4月,杜魯門下令解除了麥克阿瑟的所有軍事上司職務,包括“盟軍最高統帥、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總司令和遠東美軍司令”。

這一下就讓麥克阿瑟直接退休了,不過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國内還是聲望空前,他在公衆演講中講出了那句著名的“老兵不死,隻是慢慢凋零”,現場掌聲雷動。是以解除他的職務,最終實際上是兩敗俱傷,杜魯門總統自己的支援率也是以大受影響,甚至創造了美國有史以來在任總統的最低支援率,這導緻杜魯門最終放棄了1952年總統大選中謀求連任。這些都是從我志願軍抗美援朝開始的“蝴蝶效應”。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麥克阿瑟發表演講

04 最強悍對手登場 我軍最優待俘虜

麥克阿瑟被解職之後,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是美軍的李奇微将軍,這是我軍在北韓戰場遭遇的最老辣、最強悍的對手,沒有之一。正是他分析出了志願軍的“禮拜攻勢”,開始用“磁吸戰術”等新的方法來制約我軍,從第四次戰役開始,讓我軍遭受了不小的損失。實際上李奇微去北韓戰場,也和長津湖有點關聯。

正是在第二次戰役西線的清川江戰役,我軍擊敗了美第八集團軍,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沃克中将,在之後重新部署防務時遭遇車禍意外身亡——沃克也是北韓戰場美軍陣亡的最進階别将領。正是由于沃克中将的身故,美國方面指派李奇微去往北韓接替他指揮第八集團軍,這才讓這個志願軍的強力對手在北韓戰場登場,也才有了麥克阿瑟被解職後,李奇微升任聯合國軍最高指揮官的可能性。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李奇微

另外有個有意思的事,就是當時在北韓戰場,由于志願軍是出了名的優待俘虜。不打不殺不虐待,我們的戰士吃什麼就給俘虜吃什麼,甚至我們自己保障不了糧食也要先滿足俘虜的需求。是以在聯合國軍中,志願軍優待俘虜是廣為流傳的。這造成一個局面,聯合國軍尤其是美國大兵打了敗仗以後拼命的要往志願軍這兒跑來投降,絕不能被北韓人民軍抓住,否則就有性命之憂。

李奇微在回憶錄裡也寫過中國人民志願軍優待俘虜的傳統,和北韓人民軍完全不同。說實話,前三次戰役期間,我們就是吃了後勤補給的大虧,前線食物緊缺,導緻我們很多時候主動放跑聯合國軍俘虜,因為抓了也養不起,否則當時志願軍俘虜敵軍的數字會大大增加。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05 中國援朝 日本獲益

說完美國,再來說說日本。

應該說,日本是北韓戰争的一大得益者。一方面是經濟上的,因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北韓戰争一開打,美國需要一個靠近前線的生産基地和中轉倉庫,日本自然是最合适的選擇。這等于給二戰後打廢的日本經濟來了一針強心劑,日本開始源源不斷的為美國生産軍需品,經濟快速的複蘇。

抗美援朝美軍失利後,杜魯門竟揚言投核彈?最後為啥沒成功?

另一方面是日本政治上的獲利,他們直接成為了美國的盟友。因為要遏制新中國,日本是美國在東亞最理想的橋頭堡,是以北韓戰争實際上是改善了美日關系,讓日本從二戰戰敗國直接成為了美國在亞洲的親密夥伴。是以實際上我們出兵援朝,日本是直接獲益者,說實話這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二戰之後日本的前途和命運。

這一看時間又到了,我們這總結得分成兩期了。下期接着講抗美援朝前幾次戰役給中國帶來國内外的巨大影響,給這個系列做終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