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崖地:是個古樸幽雅的小山村,位于青要山西段、西大塬與和合塬之間。傳說要人姑娘羅姑幫助炎黃二帝收服蚩尤人、促成各部落聯盟大聯合、被黃帝封為武羅女神、主持密都事務之後,她就常駐在城崖地掌管整個密都政務,用現在的話說,應該是首都的市長吧。村東聯珠峽(葫蘆套)的溝口上,原有一座武羅神宮,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大殿内供奉着武羅女神。因為她是青要密都的主神,是以當地人們也稱這座武羅神宮為“城隍廟”,可惜于光緒年間毀于大火。上世紀90年代,武羅神宮遺址尚在,遺址内條石斷磚、琉璃瓦片俯拾皆是,後來被建立的睦湖淹沒。據村民介紹,神宮前原有一條小街,定期有古刹大會。屆時,龍騰獅躍,社火如潮,排鼓震天,山響水應,煞是熱鬧。
和合塬:俗名宮上,位于青要山西段,與豫西最高峰西大塬并肩而立。傳說炎、黃、蚩尤三個族群的領袖們罷戰言和之後,登上和合塬,依憑這莊重肅穆的巨石陣設立祭壇,向天盟誓,永結友好,促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開啟了華夏民族大團結的曆史。山上原有和合宮,祀炎、黃、蚩尤為神,成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至今,和合宮已經不複存在,隻有先祖們藉以血盟誓的巨石陣尚赫然在目。所謂“巨石陣”,從地質學上講,屬微型“城堡群”地貌,有成群的巨石,排列成陣蔚為壯觀。和合塬上随處可以見到一種奇特的石塊,地質學上叫“波痕石”——石面上仙人居呈現出形似水波的紋路,或直線波痕狀,或波曲波痕狀,或改造波痕狀,或幹涉波痕狀,異彩紛呈,多達數十種,構成了國内罕見的“天然波痕博物館”。地質學家講:25億年前這裡是華北古海洋的邊沿,水底砂質沉積物表面常常會出露水面,保留了沉砂遷移過程中所形成的層面遺迹,形似水的波紋,石化之後,便成為今天人們看到的波痕石。
聯珠峽與雙龍峽:和合塬左右有兩條大峽谷,一條叫聯珠峽,一條叫雙龍峽。
聯珠峽:在和合塬的右側,為畛河出山的咽喉地段,全長約5公裡。峽谷中眇水如線,潭泊聯珠,故有“聯珠峽”之稱。詩雲“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别有天”,整條峽谷,兩山夾峙,溝深峽窄,曲折迂回,俗稱有九曲十八彎。其間河水渲瀉,濤聲轟鳴,有潭泊、瀑布相間,棧道、吊橋相通,猶如大大小小的葫蘆連綴在曲曲彎彎的秧藤上,故俗名又稱“葫蘆套”。峽谷深處有一段“V”型谷,谷底有一連串三個圓形水潭,依次叫“淨身潭”、“洗心潭”、“益智潭”,總稱“武羅三潭”。這裡就是當年羅姑和平改造蚩尤人的“戰俘營”,桀骜不馴的蚩尤漢子就是在這裡學會了養家謀生的本領,加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雙龍峽:在和合塬的左側。峽谷主體是“U”型沉積岩嶂谷,長約4公裡,其寬處約二三十米,窄處僅一二米。由紫紅色的石砂岩構成,峭壁嶙峋,潭瀑錯落,表現為典型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貌特征。整個峽谷分潛龍巷、地質畫廊、朝天門三個區段。雙龍峽的北段為潛龍巷,傳說為黃帝的禦駕黑、白二龍栖居的地方。巷内絕壁壓頂,峰巒鬥奇,懸岩吊石,觸目驚心。峽谷頂部的懸崖絕壁之下,有一明一暗兩個水潭,分别叫白龍潭和黑龍潭。潭後絕壁為流水強力切割的沉積岩,層理、節理密集交錯,崖面細碎,人們稱這是禦龍飛升時留下的爪痕。龍潭前面有雙龍廟,為明代建築,現已修葺一新;雙龍廟側有九龍石,石面上镌刻着9個書體各異的“龍”字,筆意縱橫,展現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風采。走出潛龍巷,順峽谷南走,像走進一道目不暇接的詩畫長廊。一路上峭潛龍巷壁對峙,嶂谷連綿,蝶引花迎,枝絆藤牽,曆經梅花溪素潭串珠,楓樹坪錦屏飛瀑,最後來到濤聲清脆的月亮灣和據說可以晝觀天星的星星峽,真是人在峽中走,身在畫中遊,步步為景,處處含情,開人靈竅,導人遐思,使人徹悟返樸歸真之真谛。特别令人矚目的是峽谷末端那氣勢雄渾的朝天門,地質學上稱其為方山地貌。這裡谷深峽窄,斷崖欲傾,令人望而卻步。矗立“門”邊的赤壁紅岩,一面叫百丈屏,一面叫千崖,谷底就是令人無限遐想的月亮灣和星星峽,即使盛夏酷暑,置身其中,也覺冷氣逼人,毛骨悚然。朝天門,又稱大石門。這石門有何等大?可稱得上是一塊石頭一架山,一個斷面一道崖,大得驚世駭俗,令人聯想到當年地殼裂變時那驚天一幕。造化神功之是以偉大,就在于它的神奇,它的不可抗拒,它的難以了解。人們隻好編造一些寄托着自己情感和願望的神話來解釋。據說,黃帝那兩條幽居在潛龍巷裡的禦龍一旦要升天,就是從這裡騰雲駕霧、呼嘯騰空的,是以叫朝天門。
青女峰:位于城崖地村南,與西大塬、和合塬對峙,山險崖陡,挺拔俏麗;更有奇者,遠望颠峰山凹間,有立石如少女,亭亭玉立,儀态端莊,側身回首,顧影自憐,頗有楚楚動人之處,當地人叫它“閨女石”。據傳她是武羅女神從月中請來為人間消災治病的降霜仙子青女的化身。山腰間有小蟾宮,山腳下有冰清閣、玉潔泉,都是有關青女的紀念地。
龍舌山:位于青女峰之西,峰巒突兀,岚煙四橫,谷幽洞奇,人迹罕至。是清代中葉著名道士安陽子徐步雲修道的地方。龍舌山的岩龛上刻有“龍舌山”三字,字型蒼勁秀逸,字高尺許,後款為“本山主人安陽子徐步雲題”。由龍舌山攀援西行裡許,身臨百丈斷崖。懸崖間有并排3個石洞,即徐步雲出家修道的瑞雲F。若攀荊涉崖龍舌山履險至第一洞,則見該洞呈半月形,洞底面積約10餘平方米,洞之中央最高處約7米,洞底有清泉洞口左側刻有“瑞雲”三字,字高尺許,并有“本山主人徐步雲題,嘉慶十年孟春谷旦”的款識。洞右側原有徐氏歌詠青要山的詞碑兩塊,書法流暢,詞意妙絕。現已移到山下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