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月亮究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說“她是地球的女兒”?在由中國青年報聯合好看視訊共同出品的欄目《院士科普》中,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提到,現在比較得到公認的說法是:“在45億年以前,我們的地球剛剛形成不久,太陽系裡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那些塊,有一個火星大小的一塊,撞上了地球,撞出了很多碎塊,這些碎塊慢慢彙聚起來,就組成了我們的月亮。”
作為地球上夜間能直接觀察到的最明亮的天體,月亮總是讓人充滿無限遐想。古往今來,月亮寄托了無數人的情感和思考。如今,随着探月工程不斷發展,“上九天攬月”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月球那層神秘的面紗,正在慢慢被人類揭開。
歐陽自遠介紹:“現在人類可以做一件事叫親子鑒定,月亮的這些元素的同位素組成跟地球的一模一樣,那就是說月亮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

2020年12月17日淩晨,攜帶月球樣品的嫦娥五号傳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安全着陸,是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歐陽自遠提到,嫦娥五号的科學任務,就是“找到月亮上最年輕的土”。
經過反複的假設和論證,嫦娥五号任務采樣位置設計在了風暴洋的西北面、呂姆克山的邊上。而嫦娥五号采回的樣本,證明了月球直至19.6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這一發現使此前已知的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約10億年。
“載人登月要有非常明确的科學目标和技術目标,這些我們都在做認真的準備策劃。”他反複強調:“一定要有明确的科學目标。”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這代人的選擇。”從地質到天體,歐陽自遠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1952年,高中畢業的他響應号召,選擇了地質專業,想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宣布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那時,歐陽自遠堅信,中國一定也會進入空間時代。1976年,吉林省發生了一次規模罕見的隕石雨,他帶隊前往現場考察,深入研究搜集來的隕石,并發表了100多篇論文。1978年,中國收到美國贈送的1克月岩标本,他聯合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開展研究,用其中的0.5克,完成了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化學成分、微量元素、實體性質、産出環境等全部的分析測試工作,發表了14篇高水準的研究論文。“一步一步這樣做下去,踏踏實實地從嫦娥1号到嫦娥5号。”
在節目的最後,歐陽自遠寄語青年:年輕人要打好基礎,也要熱愛自己的事業。“和國家的理想、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你才永遠充滿生氣。”
《院士科普》欄目由中國青年報聯合好看視訊聯合出品,以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當代的“科技明星”,激發觀衆對科學技術的興趣為目的。節目中,歐陽自遠、譚天偉、張福鎖等5位兩院院士就節目組征集到的問題進行回答,與科普作者互動,就他們各自的研究領域和時下相關熱點話題進行科普,帶領大家走進科學和科學家們的世界。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