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人實在夠“賤”,那他到底“賤”在哪兒?

作者:鄒不為

“卧薪嘗膽”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勵志故事。說起當年越王勾踐敗于吳國的時候,痛定思痛,忍辱負重了二十多年,最終完成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複仇大業。

然而,隻要深入了解吳越兩國這段曆史時期的人,都會忍不住對越王勾踐這個人罵上一句“渣滓”。

那麼,越王勾踐究竟做了哪些足以證明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渣滓”的事情呢?

公元前496年,勾踐繼承了父親允常的王位後,就遭到了好戰的吳王阖闾的征伐,但兩國一開打,吳王阖闾就被勾踐率領的越兵殺死了。

阖闾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而夫差這人很是英勇善戰,他一上位就來了個先發制人,迅速壯大了吳國的軍事力量。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人實在夠“賤”,那他到底“賤”在哪兒?

吳王夫差雕像圖

而越王勾踐也想要先發制人,率越國精兵攻打吳國,結果慘敗。

勾踐一看自己打不過強勢的吳國,本想來個同歸于盡,但勾踐身邊的士大夫——範蠡勸其主動求和,以退為進。于是,勾踐派了另一個士大夫——文種前去吳國媾和。

而吳國這邊也不想趕盡殺絕,但吳國的大将、夫差身邊的忠臣伍子胥則認為應該取下勾踐的首級,正所謂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但有些人卻在夫差面前替勾踐說話,于是夫差就放了勾踐一條生路。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人實在夠“賤”,那他到底“賤”在哪兒?

越王勾踐戰敗于吳國後,向吳王夫差請和

夫差之是以不殺勾踐,據說是勾踐将越國第一大美人西施與第二大美人鄭旦獻給了夫差。而夫差對其中傾國傾城的西施早已望眼欲穿了,是以中了“美人計”的他才會對勾踐“大發慈悲”。

但我個人覺得,吳王夫差會饒勾踐一命,還存有諸多的考慮。如果夫差決定對越國趕盡殺絕,必定會引起越國的強烈抵抗,這樣一來,吳國就會因為陷入與越國的戰争而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吳越兩國打起來隻會對其他國家有利,是以夫差才會主動接受了越國的求和。

于是他就開始睡稻草、吃苦膽,以這種方式讓自己牢記敗于吳國的屈辱,迫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并向吳國實施複仇。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人實在夠“賤”,那他到底“賤”在哪兒?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知恥而後勇

然而,勾踐當年敗給吳國後簽訂了一份不平等條約,那就是勾踐隻能擁有三千人的部隊,但指揮權卻掌握在吳王夫差的手上,如果吳國需要這三千人的部隊,那麼夫差可以随時調動他們。

除此之外,勾踐還得每時每刻受到吳國的監控,無論大小決策,都要向吳國彙報,并且得到準許才能執行。活得如此憋屈的勾踐,更是決意要滅了吳國。

“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話并不符合事實,因為當時勾踐重振旗鼓攻打吳國的時候,調動了将近五萬名士兵。

那麼勾踐是如何在不被吳國發現的情況下征用這五萬名士兵的呢?

對此,史書上并沒有給出詳細的說明,不過隻要翻看一些相關的資料即可知道,勾踐在卧薪嘗膽的同時也在韬光養晦,他讓夫人帶手下養蠶織布,然後他穿着粗糙的布衣僞裝自己,跟着農民一起下田種地,大力發展生産。

為了鼓勵人們生育,勾踐還出台了一系列生育補貼政策,生一個孩子就獎勵一頭豬,于是越國的人口便大幅度的提升,而大量的青壯年則為勾踐将來征伐吳國提供了兵力。

後來,勾踐再派人把兵器藏在深山老林的石窟裡,而且那兒還可以充當訓練士兵的場所。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勾踐隻需等待向吳國複仇的最佳時機即可。

夫差自從打赢了越國之後就開始膨脹了,認為吳國已經強大起來了,而且當他得知齊國在齊桓公死後,其内部陷入了權力争鬥,于是夫差便想着北上征戰齊國,但卻遭到了伍子胥的強烈反對。伍子胥認為,僅憑吳國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擊敗齊國,而越國又對吳國陰懷異圖。

正所謂忠言逆耳,但深感自己已經戰無不勝的夫差對伍子胥的勸谏反倒覺得憤怒,他讓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拿着屬縷劍自行了斷,而伍子胥一生對夫差忠心耿耿,落得這般下場也實在令人唏噓。

伍子胥被賜死後,好戰的夫差便率兵北上攻打齊國,而勾踐見狀,便認為此刻正是征伐吳國的最佳時機,于是就開始了他的複仇大計。

不過在此之前,吳國的農業生産面臨着緊缺的難題,而勾踐則“好心”地把稻種出口給了吳國。當吳國的農民拿到從越國進口的種子後,卻發現這些種子都是煮熟過的,根本就種植不了,這讓本就困難的吳國農民更加的雪上加霜。

夫差得知情況後便快馬加鞭趕了回去,但夫差趕急回國後并沒有第一時間讨伐越國,而是派遣使臣向越王勾踐請和,原因是夫差率兵長期在外,不論是他還是士兵都已經相當疲憊了,若是此時再跟越國開戰,隻會導緻吳國的國力衰退,是以夫差才跟越國請和。而勾踐也覺得自己不敵吳國,于是采取緩兵之計,接受了請和。

在這之後,越國再度進攻吳國,而此時的吳越兩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越國的國力越發強勢,而吳國的國力則越發衰落。于是,越王勾踐最終完成了他的複仇大計。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人實在夠“賤”,那他到底“賤”在哪兒?

後來越國重新征伐吳國,并大獲全勝

吳國被越國打敗後,吳王夫差在死前悔恨自己當初不聽忠臣伍子胥的勸告,而且他眼看自己歲數大了,已經沒有翻身的機會了,于是便以拔劍自刎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沒有範蠡和文種的出謀劃策,勾踐在公元前494年就可能死在了會稽山,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了。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人實在夠“賤”,那他到底“賤”在哪兒?

範蠡像

然而,當勾踐滅了吳國,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之後,不僅沒有善待輔佐他的功臣,反而還翻臉不認人,想着法子找機會整死曾多次救他于水火之中的功臣。

莫非是勾踐懷疑範蠡和文種不夠忠心嗎?可這兩位士大夫是在他落難時仍願意追随他的人,由此可見這兩人忠心耿耿。

範蠡在面對吳國的招納時果斷選擇了拒絕,而文種則教導勾踐“滅吳七策”,将西施送給夫差,便是這七策當中的美人計。後來,勾踐功成名就後,卻對文種說他隻用了四策就滅了吳國,問文種是否願意嘗試一番剩下的三策。

不過,範蠡和文種這兩人對于越王勾踐的私事知道得實在是太多了,是以,越王勾踐想要殺他們,也是為了永絕後患。

而善于洞察人性的範蠡就深知這個道理:他隻能跟勾踐共患難,但卻不能與之同富貴,是以他叫文種趁勾踐還沒對他們兩個下殺手之前趕緊跑路,然而文種壓根就沒把範蠡的勸告放在心上,原因是他好不容易輔佐越王勾踐成為了不可一世的君王,豈能在成功之後放棄自己的仕途呢?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人實在夠“賤”,那他到底“賤”在哪兒?

文種像

于是乎,勞苦功高甚至功過蓋主的文種被勾踐視為眼中釘,而文種在臨死前說了一句相當有名的話:“狡兔死,走狗烹;蜚鳥盡,良弓藏。”

文種的這句名言也說明了中國後來曆朝曆代被皇帝殺死的功臣、忠臣們的無奈。

洞悉人性的範蠡深知伴君如伴虎,功成之後就得身退,如果跟君王過于親密,不保持距離的話,反倒不會取得君王的信賴,還會因為知道的太多而引來殺身之禍,于是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成就偉業後便隐姓埋名、遠走高飛。後來,據史料記載,範蠡離開越國之後就去了齊國經商,并改名叫陶朱公,這才得以幸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