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作者:豹眼看曆史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三國志》是中國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漢末三國時期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中被評價最高的“前四史”(《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之一。

全書共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按照頭條君的要求及便于友友們查閱,豹眼把全書目錄複制在下,以便閱讀和查找。

魏書(三十卷)

<col>

卷次

目次

題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為附傳)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

曹操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

曹丕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

曹睿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

曹芳、曹髦、曹奂

卷五

魏書五

後妃傳

武宣卞皇後(高貴鄉公卞皇後、陳留王卞皇後)、文昭甄皇後、文德郭皇後、明悼毛皇後、明元郭皇後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

董卓(李傕、郭汜)、袁紹(子袁譚、袁熙、袁尚)、袁術、劉表(子劉琦、劉琮)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

呂布、張邈(陳登)、臧洪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

公孫瓒、陶謙、張楊、公孫度(子公孫恭,孫公孫淵)、張燕、張繡、張魯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弟曹純)、曹洪、曹休(子曹肇)、曹真(子曹爽、曹羲、曹訓,臣何晏)、夏侯尚(子夏侯玄)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诩傳

荀彧(子荀恽)、荀攸、賈诩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袁渙(從弟袁霸)、張範、涼茂、國淵、田疇、王修、邴原、管甯(王烈、張臶、胡昭)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崔琰、毛玠、徐奕、何夔、邢颙、鮑勳、司馬芝(子司馬岐)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鐘繇華歆王朗傳

鐘繇(子鐘毓)、華歆、王朗(子王肅)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

程昱(孫程曉)、郭嘉、董昭、劉晔、蔣濟、劉放、孫資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劉馥(子劉靖)、司馬朗、梁習、張既、溫恢、賈逵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

任峻、蘇則、杜畿(子杜恕)、鄭渾、倉慈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

張遼、樂進(子樂綝)、于禁、張郃、徐晃(朱靈)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李典、李通、臧霸、孫觀、文聘、呂虔、許褚、典韋、龐德、龐淯、閻溫

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

任城威王曹彰(子曹楷)、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

豐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鄧哀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濟陽懷王曹玹、陳留恭王曹峻、範陽闵王曹矩、趙王曹幹、臨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剛殇公子曹勤、谷城殇公子曹乘、郿戴公子曹整、靈殇公子曹京、樊安公曹均、廣宗殇公子曹棘、東平靈王曹徽、樂陵王曹茂、贊哀王曹協、北海悼王曹蕤、東武陽懷王曹鑒、東海定王曹霖、元城哀王曹禮、邯鄲懷王曹邕、清河悼王曹貢、廣平哀王曹俨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

王粲(徐幹、陳琳、阮瑀、阮籍、應玚、劉桢、嵇康)、吳質、衛觊、劉廙、劉劭、傅嘏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

桓階、陳群(子陳泰)、陳矯(子陳本)、徐宣、衛臻、盧毓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

和洽、常林、楊俊、杜襲、趙俨、裴潛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

韓暨、崔林、高柔、孫禮、王觀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辛毗、楊阜、高堂隆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

滿寵、田豫、牽招、郭淮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

徐邈、胡質、王昶、王基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毋丘諸葛鄧鐘傳

王淩、毋丘儉、諸葛誕(文欽、唐咨)、鄧艾、鐘會

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

華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辂

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

烏丸、鮮卑、夫餘、高句麗、東沃沮、挹婁、濊、韓、倭

蜀書(十五卷)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

劉焉、劉璋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

劉備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

劉禅

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

先主甘皇後、先主穆皇後、後主敬哀皇後、後主張皇後、先主子劉永、先主子劉理(子劉輯)、後主太子劉璿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

諸葛亮(養子諸葛喬,子諸葛瞻,臣董厥)

卷三十六

蜀書六

歇業馬黃趙傳

關羽(子關興)、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

龐統(子龐宏,弟龐林)、法正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

許靖(孫許遊)、麋竺(弟糜芳)、孫乾、簡雍、伊籍、秦宓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

董和、劉巴、馬良(弟馬谡)、陳震、董允(陳祗)、呂乂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魏延、楊儀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

霍峻(子霍弋)、王連、向朗(侄向寵)、張裔、楊洪、費詩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谯郤傳

杜微、周群、杜瓊、許慈、孟光、來敏、尹默、李撰、谯周、郤正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

黃權、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張嶷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祎姜維傳

蔣琬(子蔣斌,臣劉敏)、費祎、姜維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

鄧芝、張翼、宗預、楊戲

吳書(二十卷)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讨逆傳

孫堅、孫策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

孫權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

孫亮、孫休、孫皓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劉繇(子劉基)、太史慈、士燮(子士徽)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嫔傳

孫破虜吳夫人(弟吳景)、吳主權謝夫人、吳主權徐夫人、吳主權步夫人、吳主權王夫人、吳主權王夫人、吳主權潘夫人、孫亮全夫人、孫休朱夫人、孫和何姬、孫皓滕夫人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

孫靜(子孫瑜)、孫皎、孫奂(孫孫壹)、孫贲(子孫鄰)、孫輔、孫翊(子孫松)、孫匡、孫韶(子孫楷)、孫桓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

張昭(侄張奮,子張承、張休)、顧雍(子顧邵,孫顧譚、顧承)、諸葛瑾(子諸葛融)、步骘(子步協、步闡)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阚薛傳

張纮(孫張尚)、嚴畯(友裴玄)、程秉、阚澤、薛綜(子薛瑩)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

周瑜(侄周峻,子周循、周胤)、魯肅(子魯淑)、呂蒙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

程普、黃蓋、韓當(子韓綜)、蔣欽(子蔣壹)、周泰(子周邵)、陳武(子陳修,弟陳表)、董襲、甘甯、淩統(子淩烈、淩封)、徐盛、潘璋、丁奉

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範朱恒傳

朱治(子朱才)、朱然(子施績)、呂範(子呂據)、朱桓(子朱異)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虞翻、陸績、張溫(暨豔)、駱統、陸瑁(子陸喜)、吾粲、朱據

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

陸遜(子陸抗)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

孫登(子孫英,臣謝景)、孫慮、孫和、孫霸(子孫基、孫壹)、孫奮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鐘離傳

賀齊、全琮、呂岱、周鲂、鐘離牧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潘浚陸凱傳

潘浚、陸凱(弟陸胤)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

是儀、胡綜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吳範劉惇趙達傳

吳範、劉惇、趙達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

諸葛恪(子諸葛綽、諸葛竦、諸葛建)、滕胤、孫峻、孫綝、濮陽興

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

王蕃、樓玄、賀邵、韋曜、華核

叙錄(已佚)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陳壽(233年-297年) ,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西晉史學家。

作者陳壽幼年好學,有志于史學,對《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從同郡學者谯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不肯屈從黃皓,屢遭遣黜。

入晉以後,曆任著作郎、治史侍禦史等職。

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開始撰寫《三國志》,時年四十八歲。

《三國志》完成以後,好評如潮,但也存在一些雜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其一,陳壽索米輕亮,被認為其著作夾帶私貨。

唐朝房玄齡等人奉诏撰寫《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認為陳壽因為私仇在《三國志》中有夾帶私貨的表現。

這是說陳壽向丁儀、丁廙的兒子們索要千斛米,便給他們的父輩立傳時好好美言一下,由于他們不給,陳壽就不為丁儀、丁廙作傳。

陳壽的父親是馬谡的參軍,因為馬谡失街亭被斬,陳壽的父親也遭連累被判了髡刑;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掌權時又不重用陳壽,為此陳壽為諸葛亮立傳時,就輕視他,認為諸葛亮沒有應敵的軍事才能。言外之意,就是說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是其能力不足。

對于此事真假難辨,但有一些史家認為是真,因而影響了《三國志》的美譽度。

其二,正統之争,陳壽被認為站錯隊跑偏了。

今天對三國的認知往往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是正統,曹操就是大壞蛋。

其實,在正史中也有這種傾向。記叙三國曆史的著作,除了西晉陳壽《三國志》之外,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影響也很大。

《漢晉春秋》就以蜀漢為正統,與以曹魏為正統的《三國志》形成明顯的反差。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站隊的問題。從以劉備為正統的習鑿齒一幫人看來,陳壽《三國志》的立場就存在問題,已經跑偏了。是以,自然會有一些人诟病《三國志》。

其三,曲筆緣起,為尊者諱的手法被認為是替篡權者護短

幾乎所有的史學家記載曆史都采用為尊者諱的曲筆手法,陳壽對于曹魏及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之詞,也是事實,為此受到曆代史學家的批評。

陳壽處在西晉時期,腦袋挂在司馬氏家族的褲腰帶上,要想保住腦袋,而且把其著作流傳于世,就不得不回護一下司馬氏。要回護司馬氏就必須先回護曹魏,因為魏晉是一脈相承的。

不得不說,雖然曲筆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畢竟是史書的一大缺點。所有的史書都如此,但不能就此否定《三國志》這一缺點,遭受質疑也是合理的。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陳壽作《三國志》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這三書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由于蜀漢并無史官一職,官方史料缺失,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

曆經十年艱辛,陳壽最終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是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行。

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魏書》互相混淆,北宋王朝在鹹平六年(1003年)将三書合一,最終成此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曆等的“至”,這不符合《史記》、《漢書》等所确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隻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是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 、劉禅為後主傳;孫權更是隻稱吳主傳 ,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隻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占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占三分之一,《蜀書》僅占約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

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可供陳壽參考取材。但蜀漢不設史官,僅有陳壽在蜀為官收集的史料,蜀漢史料的缺乏,也是《蜀書》篇幅較少的客觀原因,并不存在陳壽有意為之。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這雖使《三國志》擁有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關鍵人物記載史料不足的缺點。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任何史書都會存在不足之處,對于《三國志》也是褒貶不一。

正面的評價是:

其一是文采斐然

《三國志》整體上的文采雖略遜一籌,卻也不乏精彩的描寫。比如赤壁之戰,陳壽将相關史料分别放置在《蜀書·諸葛亮傳》、《蜀書·先主傳》、《吳書·吳主傳》、《吳書·周瑜傳》、《吳書·魯肅傳》等幾個紀傳中,通過各有側重的描寫,把赤壁之戰渲染地有聲有色,尤其是吳蜀雙方各自君臣之間的對話,非常傳神。

其二是良史實錄

陳壽在叙事中能做到隐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隐蔽缺點,不愧是良史的表現。陳壽所處時代,政治關系複雜,曆史與現實問題糾纏在一起,陳壽用曲折方式反映曆史真實,可謂是下了很大功夫。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隻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曆史事實和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

第三,取材精審

《三國志》取材精審。裴松之《三國志注》記述漢魏交替之際的表奏冊诏有20篇之多,陳壽在《三國志·文帝紀》中,隻用一篇173字的冊命就把這件大事寫出來。對孫策之死,舍棄《搜神記》等書上的妄誕傳說,隻記孫策為許貢的刺客以至重傷而死。這些都反映了他對史實認真考訂,對曆史負責,慎重選擇的态度。

第四,行文簡明幹淨

《三國志》行文簡明。它常用簡潔的筆墨,寫出傳神的人物。《先主傳》記曹操與劉備論英雄,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之時,"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記載使劉備韬晦的心情,躍然紙上。

《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的曹操聽到劉備占據了荊州之時,"方作書,落筆于地"的情态,生動地烘托出劉備在曹操心目中和當時局勢中的地位。

書中寫名士的風雅、謀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卻栩栩如生,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為後世所稱贊,也為我們如今對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

此外,陳壽在書中表現出品題人物的興趣。他說曹操是超世之英傑,劉備是英雄,孫策、孫權是英傑,周瑜、諸葛亮、魯肅是奇才,龐統,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劉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質是彥士,王粲、秦宓是才士,關羽、張飛、程普,黃蓋是虎臣,陳震、董允、薛綜是良臣,張遼、樂進是良将。

由此可見,陳壽對于人物的品評,不以站隊作為标準,這非常難能可貴。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但對于《三國志》負面的評價也不少,具體如下:

第一,叙事太簡

《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于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曆、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搜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還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是以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記載都十分簡略,主要是因為蜀漢史料是相當缺乏的。如關羽,張飛,趙雲,乃是蜀漢開國元勳,但《蜀書·關羽傳》僅一千二百餘字;《蜀書·張飛傳》僅八百餘字;《蜀書·趙雲傳》僅四百餘字。

第二,曲筆回護

陳壽受後人批評的另一弊病是書中時有曲筆,多所回護。在修史時對當權人物曹操、司馬懿為之回護。

《三國志》中最為嚴重的曲筆是高貴鄉公被殺之事,據《漢晉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語》、《魏末傳》所載是高貴鄉公曹髦與司馬昭沖突,《三國志》對此如付阙如,但記載了郭太後曆數曹髦"罪過"的令和司馬昭等人單方面的表章。陳壽不僅牽涉到當權統治者的本紀多回護,而列傳中也多所諱。

但不管咋說,對《三國志》後人還是推崇備至的多,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

是以,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隻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現今,這也足以說明了問題。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三國志》成書以後,後世注釋者頗多,其中以南朝時期裴松之注最為有名。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

裴松之東晉時曆仕零陵内史、國子博士等職。入宋後任中書侍郎。

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注。

陳壽《三國志》大約三十五、六萬字,而裴松之的注就有三十二萬多字。裴注引用了魏晉時期著作多達二百一十種,但就儲存古代史料來說,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但是,裴注出現後,也引來了許多評議,其中有褒有貶。在這裡,豹眼就不再啰嗦了。

《三國志》剛問世時,獲得了一片贊譽聲,好評如潮。

東晉時,習鑿齒從正統論的角度對陳壽以魏為正統的寫法提出異議,在其所著《漢晉春秋》中堅持以蜀漢為正統。

正統問題是政治問題,但從學術的角度來看,仍然不見對《三國志》的批評。

到了南朝宋時期,裴松之嫌《三國志》寫得簡略,而這樣的意見在他以前是未曾見過的。

由此看來,簡略在晉人眼裡是不成問題的,如果記載的非常詳細,到還是個麻煩。

南朝裴松之将其視之為缺點,自然是想了解更多的史料。

這就提示我們應當從時代學術風氣變化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而且對待任何曆史問題,都不能離開當時的曆史背景。

《三國志》成書後好評如潮,為何後世卻褒貶不一?

注:圖檔及部分史料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