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作者:中醫非遺傳承人買建修

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

所謂的上熱,就是指我們的上焦有熱,反複上火、口腔潰瘍、喉嚨痛、牙龈腫痛、臉上長痤瘡,心悸耳鳴等。

所謂下寒,是說中下焦有寒,脾胃以下出現寒症,比如吃點涼的就腹瀉,胃不舒服,尿頻,腰下怕冷,下肢或腳底發涼等等。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裡給大家通俗地講一講:

人體内有個循環系統,正常來說,心火往下引,可以溫暖下身,腎水往上走,可以制約上焦的火、滋潤上身,這樣一來,身體才有了陰陽循環。

是以上熱下寒的調理思路是什麼啊?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上下對流了,寒熱就平衡了。

簡單點來說,把上、下焦想象成兩個車站,正常情況下,兩個車站互相向對方發車,進行會面,上下相交。造成兩車交流失敗的原因,一個是車站不能發車,一個是路途堵塞。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上下不對流,在中醫看來是中焦不通。中焦為什麼會堵塞?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運動得少,現在的年輕人不愛運動,老人運動又減少了,老是坐着,加上飲食的因素,久而久之體内容易生痰、生濕、生寒,中焦自然就不通了。

怎麼打通中焦?

張仲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子:甘草瀉心湯。

組成:甘草、黃芩、幹姜、半夏、大棗、黃連

你看,張仲景用了半夏,半夏性溫,可以化解各種濕痰寒痰阻塞。要打通中焦,還要先建中,是以方裡又用了炙甘草、幹姜,穩固住脾胃的正氣,還能溫胃。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其實張仲景針對這個上熱下寒證寫了十幾個方子,可見上熱下寒的症狀有多複雜。

今天從《傷寒論》中另選出4大代表方,為“栀子幹姜湯、黃連湯、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四個方證同屬上熱下寒證,卻各具特色,看看哪個更符合你的症狀?

1、栀子幹姜湯

組成:栀子、幹姜

這個方子極其的簡單,栀子,幹姜泡水喝,就搞定了。

張仲景用這個方子治療胃熱脾寒證,符合此證的人往往出現胃灼熱,心煩,口幹,且腹部脹滿或腹痛、腹部畏寒、納差食少、大便溏稀。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而你們看,方裡的兩個藥是相反的,一個是苦寒的;另一個是辛熱的。栀子苦寒,清熱除煩,以徹在上之熱;幹姜心熱,溫脾散寒,以驅在中之寒。

兩味藥合用,清上熱,溫下寒,相反相成。

2、黃連湯

組成:黃連、幹姜、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也是上寒下熱表現的一種,這類人往往面色發紅或者暗紅,舌頭也發紅,易口幹口渴,胃口不錯,胸部以上愛出汗,但睡眠不好,這些是上熱的表現;

胃中有邪氣,也可以了解為中焦有風邪、虛寒和水飲,容易犯什麼毛病啊?肚子怕着涼,容易得腸胃型感冒。

這類上熱下寒證比較适合黃連湯。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3、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組成:幹姜、黃芩、黃連、人參

這個方子主治“食物入口即吐”,

什麼意思?飲食入口即吐,說明胃内熱盛,胃氣上逆明顯。

為什麼胃氣上逆?因為下寒導緻脾氣不升,上熱導緻胃氣不降,進而導緻脾胃升降失常。

屬于這一類情況的,适合本方,注意:脾胃陰虛證不宜用。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4、麻黃升麻湯

組成:麻黃、升麻、當歸、知母、黃芩、萎蕤、白術、幹姜、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

此方主要針對于手腳和四肢發涼,咽喉不舒服,經常口幹,腹瀉不止,寸口脈沉遲的症狀。這是由于體内的陽氣被内陷的邪氣遏制,郁結在體内導緻了上熱下寒。

這個方子裡藥材比較多,集齊了寒熱溫涼屬性,是以可以清、散、宣、瀉,寒熱并用,交通上下,水火相濟。

反複上火,手腳經常冰涼?張仲景有5個妙方,可治上熱下寒的體質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張仲景的這幾個方子,有的在臨床使用,有的在一個方子中同時有寒藥和熱藥,若用之不當,不僅會影響療效,還會出現不适,是以大家不要擅自盲目使用,才是對自己負責。

中醫看病是根據病情辨證論治,因人而異,具體用什麼方子,用法用量都需要在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下進行用藥,切記不可擅自配方服藥。

最後,我想說的是,生命在于運動,大家适當運動,打打太極,練練八段錦,舒活筋骨,協調陰陽,對身體健康才會有更多好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