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劇《女兒》——所有捆綁式的愛,都是虐待

作者:微雨黃昏

韓劇《女兒》。原以為是溫情的家庭倫理片,凝神看去,一位母親以愛的名義對幼小的女兒無微不至的愛(其實是喪心病狂的虐待),看得讓人觸目驚心。這出家庭悲劇中,母親對孩子360度無死角的管控和扭曲變形的畸愛,值得所有自認為全心全意愛孩子的父母用心思索,深刻檢討。

韓劇《女兒》——所有捆綁式的愛,都是虐待

影片一開始,母親一絲不苟地做着家務,細心為孩子織圍巾的溫馨畫面,伴随着讓人動容的獨白,讓人覺得,小女孩杉似乎很幸運。母親每天按時送她上下學,做飯、洗衣、織毛衣,一心一意照料她。怕她冷,怕她餓,怕她摔跤,也怕她變壞,每天對着聖經和聖母瑪利亞祈禱,希望就算女兒做錯事,上帝也能原諒她。乍一看,這是多麼虔誠和讓人唏噓的母愛啊。

然而緊接着,随着女孩杉的記憶的大幕徐徐拉開,觀衆眼裡看到一個讓人極為震驚的母親,一個讓人心痛不已的孩子。原來,對孩子過度關注和過分擔心的背後,藏着一個母親變了形的畸愛,語言和肉體的暴力漸漸虐殺了的母女間生來就有的骨肉親情。這位性格有缺陷,嫁得不如意的母親,對婚姻失望之餘,把全付的精力,所有的生活希望,全都寄托在女兒身上。母親性格的缺陷表現如下:

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潔癖,完美主義傾向。具體表現在:不僅将家裡收拾的一塵不染,櫃子裡的瓶瓶罐罐連把手的方向都擺放得完全一緻,冰箱裡的雞蛋都個個大頭朝下整整齊齊,一絲不亂。内心缺乏安全感,杞人憂天地擔心女兒的安全,每日的祈禱其實是在追求某種儀式感以期達到内心的釋然。有潔癖,認為外面的食物和空氣都是不幹淨的。女兒和丈夫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全身衣物,洗得幹幹淨淨,才被允許吃飯。女兒甚至被擦洗到皮膚破損出血,母親才罷手。

偏執、控制欲極強。母親習慣了以她個人偏執的思維了解一切、懷疑一切、控制一切,決定一切。女兒不能在外面和同學玩,不被允許在外面吃東西。吃飯的方式、穿衣的大小、照相的姿勢,都要按照母親的要求來完成,稍有違拗,非打即罵。

虛榮、愚昧到荒唐的地步。希望女兒像學霸同學一樣成績好,家境并不豐裕,卻甘心高價購買學霸同學的習題集。最荒唐的,是去買來學霸女生的内衣内褲讓女兒考試時穿,以期女兒是以考出好成績。

耐受性低,易激惹,暴力傾向。女兒做錯一道題,按規定手掌要被打五下。偶爾不吃飯,稍加辯解,便惹得母親惡語相向,摔碎了碗筷。女兒幾次挨打,一次是在外面吃了别家孩子母親做的飯,還有一次是在外面吃棉花糖被打。另一次是吃飯時一時忘記了用左手吃飯。最嚴重的一次,女兒打工買來的書包,被母親想當然地認為是賣身所得,對女兒極盡辱罵毆打之能事,甚至失手傷了女兒面頰。

有這樣牢頭般嚴密監控看管的母親,女兒的生活可想而知,該是多麼的悲慘了。女兒自述,是像狗一樣活在母親的淫威下。大夏天穿着長袖不敢露出傷痕累累的胳膊。大晴天早上出門,不僅要帶上雨傘,還被迫穿上鞋套,連書包都用塑膠包起來,被重重包裹的孩子,像個木乃伊,行動不便,步履蹒跚,被鄰居可憐,被同學嘲笑,孩子漸漸疏遠了跟大家的交往。塑膠人一樣活着,沒有自我,小心翼翼,動則得咎。女兒晚上常常被噩夢驚醒,夢見一個黑影趴在窗外敲着玻璃求救。這裡順便說一句,女孩夢中見到的窗外的影子,其實是女孩潛意識中的内心小孩,不甘心被控制和虐待,一直不停地向自己瘋狂求助。

女孩每天身上都傷痕累累,如同被控制的牽線木偶。好在,孩子天性倔強有勇氣,遇事聰明有主見,自我隻是遭壓抑,并未完全泯滅生活的希望。女孩内心的反抗意識,再加上好心的鄰居鋼琴老師施以援手,讓孩子悲慘的童年收獲了些許的溫暖,也使得她在母親密不透風的重壓下,能夠艱難地生存下來。她敢于自作做主張,打工掙錢買來自己想要的書包,甚至勇敢地背着這個書包和喜歡自己的男生約會。雖然約會回來被母親辱罵,毆打受傷。但看得出,這孩子不會聽天由命,束手就擒。否則,一個黑暗、壓抑、暴力的環境下,會滋生出怎樣陰郁的靈魂和不快樂的未來,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長大後的女兒,跟家裡斷了聯系,談了戀愛,并懷孕了。此時母親已是癌症晚期,女孩去醫院看望母親,就算在病床上,母親也未打算放棄對女兒的控制。她掙紮着下床,将飯菜置于女兒膝前。這時候女孩對母親長期壓抑的憤怒達到頂點,最終導緻井噴式的爆發。但女兒聲色俱厲的控訴,并未能換來垂危母親的歉意,母親至死并未給女兒想要的答案。這種以愛為名的控制,最終扼殺了母女間最神聖的親情之愛。

懷孕的女孩回到小時候的家。想起去世的母親,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心頭湧起的,有對母親殘存的怨念,也有些許的釋然。意外遇到鄰居小時候的鋼琴老師。老師告訴她,父母是沒有對錯的,隻因為他們是父母。這使我想起小時候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對錯讓它在心裡,自己明白就是了。女兒最終原諒了母親,放下了心中的執念,達成内心的和解,安心備孕,努力去做一位母親。

影片開頭和結尾前後呼應,似乎想表達對母愛的嶄新的诠釋和解讀。這樣的結局雖算得上圓滿,對人性的解讀卻不夠深刻,就一部影片來講,甚至顯得相當失敗。這大概是它的豆瓣評分不過6.3分的原因吧。至少我以為,每次母親不顧女兒的哭泣求饒,惡毒地辱罵女兒,瘋狂毆打年幼女兒的畫面,已深深烙印在每個觀衆心裡。對女孩來說,這份生命無法承受之傷害,如何因母親撒手離世而輕易化解?除非遇到外在的幫助,自身也有較好的療愈能力。是以,影片結局的處理,其實沒有多大說服力。我們看到更多的現實是,多少因原生家庭受傷的孩子,長大後卻又長成了自己痛恨的樣子,重複着父母的模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電影中有兩個細節,讓我印象尤其深刻。其一,書包事件中,女孩從瘋狂母親的刀下逃出門,來到鄰居鋼琴老師的門前求助,敲門未果,卻在窗外看到老師的年邁父親竟然也找到了她,正在家中對其大打出手。曾經救助過自己的,溫柔的老師,原來也是父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眼前的一幕讓孩子心中最後的希望差點落空,原來一直以為的溫暖友鄰,隻能算根救命的稻草,關鍵時刻,老師也自身難保。那一霎,孩子絕望地癱坐在地。其二,女孩得知自己懷孕後,幾乎神經質地笑着對男友說,我都不知道我還能做母親。這句話,讓我有不好的預感。女孩能不能做一個好母親呢?從影片故事的發展來看,答案其實是不容樂觀的。

綜合上面兩個細節,我覺得電影如果拍成恐怖片更自然一些,至少也該是部懸疑片 才更符合人性的真實。電影這麼拍,才更好看:前面不變,從女孩母親去世後稍加改動下。女孩回到小時候的家,看到從鄰居鋼琴老師家裡沖出一個背着書包的哭泣女孩,恍惚像是童年的自己。原來老師在父親去世後,搬回了家,帶着女兒在這裡生活。未能克服自幼被父親虐待帶來的傷害,對女兒,她無法抑制地采取了父親對待她的模式。

電影最後應當留下這樣的懸念:女孩杉,滿懷猶疑生下自己的孩子,但自己童年遺留的問題并未解決,生下孩子後,患了産後抑郁症,且身邊無人照料。在孩子生病的哭泣中,女孩情緒越來越不穩定,最後崩潰大哭,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眼神空洞,表情麻木地來到小時候上學必經的天橋上……

全劇終。

不過,這樣的結局是不是太黑暗,太陰郁了?也許導演并非想不到,隻是不想人生太過絕望罷了,是以最終選擇了放下心魔,讓女主在事後原諒并了解了母親。

韓劇《女兒》——所有捆綁式的愛,都是虐待

充滿控制欲的母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