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作者:珊珊三丫頭

如果你是愛生活、愛旅行、愛攝影、愛美食,那跟珊珊三丫頭一起出發吧!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我們現在使用的“十兩秤”,是在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有的。在這之前,都是采用十六兩為一斤的計量衡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半斤八兩”。在解放之初,我國最初仍沿用十六兩稱制,但結算又使用十進制,這樣給買賣時計算帶來了許多的麻煩。那麼,我國是什麼時候改用“十兩秤”呢?又是怎麼想到用“十兩稱”呢?是誰最先使用“十兩秤”的呢?珊珊三丫頭最近來到廣州從化上羅村遊玩時,意外發現了答案。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廣州從化上羅村位于雙鳳山旁,是一個四面環山,青山綠水的好地方。最近,珊珊三丫頭因為向往“柿”外桃源風光而來到這個美麗鄉村的。當進入上羅村,漫步在鄉間,在房子旁、田野間、池塘邊、山邊、溪水邊……到處都是挂滿紅彤彤柿子的柿子樹,還看到村民在房屋前的空地曬滿了柿子,此時,這個美麗的村子仿佛是充滿了甜甜的味道。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當珊珊三丫頭在上羅村“柿”的世界中漫步的時候,不知不覺就來到了上羅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前,原來是已被定為從化登記文物保護機關的邱氏宗祠。在上羅村邱氏宗祠參觀時,最吸引珊珊三丫頭注意的是挂在祠堂前的一塊牌子上面的文字,闡述了把“十六兩秤”改革成為“十兩秤”的先驅者,及改革的經過,這些都來自上羅村的一位村民“邱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原來在1958年,上羅村的村民邱昌在當時從化鳌頭鎮的供銷社擔任主任,因為見到的出納和會計常有出錯,了解原因是稱重量時使用“十六”進制,而結算時使用十進制,換算過程複雜,就出現了收多錢和少收錢的情況,這件事被邱昌記在心上,下決心要十六兩秤改成十兩秤。最初他提出改革建議時,多次碰灰,最後找到廣東省委辦公廳的相關上司,獲得了支援,批複“試制兩把試行使用”。就這樣,邱昌找人做了兩把十兩秤在鳌頭墟日買賣時試試使用,當時是同時使用十兩秤及十六兩秤做比較,結果是兩者間分毫不差,并且十兩稱換算起來十分友善快捷,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和準确性,在一九五九年,十兩秤就正式向全國推廣使用。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邱昌為國家做出重大的貢獻,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廣東省供銷系統勞動模範,也被稱為中華民族計量改革者。上羅村人記住了邱昌及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他們把邱昌的事迹記錄在村中的祠堂前,既告慰先祖,也激勵後輩。

中國改“半斤八兩”為“一斤十兩”的人,是廣州這個美麗鄉村村民

我們現在買賣時,經常要跟十兩秤接觸,但在來上羅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十兩秤怎麼樣開始使用的。而這次的上羅村之行,不但收獲了美麗的鄉村風光,還了解了一段關于“十兩稱“的曆史,這讓我對這個村子不禁多了一份敬意。所謂高手在民間,有時看似是平凡的普通人,隻要用心與專注,一樣可以做出許多“不平凡”,并且對人民對國家有貢獻的事。

那麼,你了解十兩秤的來源嗎?你有想到過十兩秤原來就來自廣州從化上羅村這個郊區的美麗鄉村嗎?如果你來到上羅村,你會去深入探究十兩秤的有關曆史嗎?對于一位村民,作出影響全國的貢獻,你有什麼感想?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系,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