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剧《女儿》——所有捆绑式的爱,都是虐待

作者:微雨黄昏

韩剧《女儿》。原以为是温情的家庭伦理片,凝神看去,一位母亲以爱的名义对幼小的女儿无微不至的爱(其实是丧心病狂的虐待),看得让人触目惊心。这出家庭悲剧中,母亲对孩子360度无死角的管控和扭曲变形的畸爱,值得所有自认为全心全意爱孩子的父母用心思索,深刻反省。

韩剧《女儿》——所有捆绑式的爱,都是虐待

影片一开始,母亲一丝不苟地做着家务,细心为孩子织围巾的温馨画面,伴随着让人动容的独白,让人觉得,小女孩杉似乎很幸运。母亲每天按时送她上下学,做饭、洗衣、织毛衣,一心一意照料她。怕她冷,怕她饿,怕她摔跤,也怕她变坏,每天对着圣经和圣母玛利亚祈祷,希望就算女儿做错事,上帝也能原谅她。乍一看,这是多么虔诚和让人唏嘘的母爱啊。

然而紧接着,随着女孩杉的记忆的大幕徐徐拉开,观众眼里看到一个让人极为震惊的母亲,一个让人心痛不已的孩子。原来,对孩子过度关注和过分担心的背后,藏着一个母亲变了形的畸爱,语言和肉体的暴力渐渐虐杀了的母女间生来就有的骨肉亲情。这位性格有缺陷,嫁得不如意的母亲,对婚姻失望之余,把全付的精力,所有的生活希望,全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母亲性格的缺陷表现如下: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洁癖,完美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不仅将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柜子里的瓶瓶罐罐连把手的方向都摆放得完全一致,冰箱里的鸡蛋都个个大头朝下整整齐齐,一丝不乱。内心缺乏安全感,杞人忧天地担心女儿的安全,每日的祈祷其实是在追求某种仪式感以期达到内心的释然。有洁癖,认为外面的食物和空气都是不干净的。女儿和丈夫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全身衣物,洗得干干净净,才被允许吃饭。女儿甚至被擦洗到皮肤破损出血,母亲才罢手。

偏执、控制欲极强。母亲习惯了以她个人偏执的思维理解一切、怀疑一切、控制一切,决定一切。女儿不能在外面和同学玩,不被允许在外面吃东西。吃饭的方式、穿衣的大小、照相的姿势,都要按照母亲的要求来完成,稍有违拗,非打即骂。

虚荣、愚昧到荒唐的地步。希望女儿像学霸同学一样成绩好,家境并不丰裕,却甘心高价购买学霸同学的习题集。最荒唐的,是去买来学霸女生的内衣内裤让女儿考试时穿,以期女儿因此考出好成绩。

耐受性低,易激惹,暴力倾向。女儿做错一道题,按规定手掌要被打五下。偶尔不吃饭,稍加辩解,便惹得母亲恶语相向,摔碎了碗筷。女儿几次挨打,一次是在外面吃了别家孩子母亲做的饭,还有一次是在外面吃棉花糖被打。另一次是吃饭时一时忘记了用左手吃饭。最严重的一次,女儿打工买来的书包,被母亲想当然地认为是卖身所得,对女儿极尽辱骂殴打之能事,甚至失手伤了女儿面颊。

有这样牢头般严密监控看管的母亲,女儿的生活可想而知,该是多么的悲惨了。女儿自述,是像狗一样活在母亲的淫威下。大夏天穿着长袖不敢露出伤痕累累的胳膊。大晴天早上出门,不仅要带上雨伞,还被迫穿上鞋套,连书包都用塑料包起来,被重重包裹的孩子,像个木乃伊,行动不便,步履蹒跚,被邻居可怜,被同学嘲笑,孩子渐渐疏远了跟大家的交往。塑料人一样活着,没有自我,小心翼翼,动则得咎。女儿晚上常常被噩梦惊醒,梦见一个黑影趴在窗外敲着玻璃求救。这里顺便说一句,女孩梦中见到的窗外的影子,其实是女孩潜意识中的内心小孩,不甘心被控制和虐待,一直不停地向自己疯狂求助。

女孩每天身上都伤痕累累,如同被控制的牵线木偶。好在,孩子天性倔强有勇气,遇事聪明有主见,自我只是遭压抑,并未完全泯灭生活的希望。女孩内心的反抗意识,再加上好心的邻居钢琴老师施以援手,让孩子悲惨的童年收获了些许的温暖,也使得她在母亲密不透风的重压下,能够艰难地生存下来。她敢于自作做主张,打工挣钱买来自己想要的书包,甚至勇敢地背着这个书包和喜欢自己的男生约会。虽然约会回来被母亲辱骂,殴打受伤。但看得出,这孩子不会听天由命,束手就擒。否则,一个黑暗、压抑、暴力的环境下,会滋生出怎样阴郁的灵魂和不快乐的未来,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长大后的女儿,跟家里断了联系,谈了恋爱,并怀孕了。此时母亲已是癌症晚期,女孩去医院看望母亲,就算在病床上,母亲也未打算放弃对女儿的控制。她挣扎着下床,将饭菜置于女儿膝前。这时候女孩对母亲长期压抑的愤怒达到顶点,最终导致井喷式的爆发。但女儿声色俱厉的控诉,并未能换来垂危母亲的歉意,母亲至死并未给女儿想要的答案。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最终扼杀了母女间最神圣的亲情之爱。

怀孕的女孩回到小时候的家。想起去世的母亲,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心头涌起的,有对母亲残存的怨念,也有些许的释然。意外遇到邻居小时候的钢琴老师。老师告诉她,父母是没有对错的,只因为他们是父母。这使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对错让它在心里,自己明白就是了。女儿最终原谅了母亲,放下了心中的执念,达成内心的和解,安心备孕,努力去做一位母亲。

影片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似乎想表达对母爱的崭新的诠释和解读。这样的结局虽算得上圆满,对人性的解读却不够深刻,就一部影片来讲,甚至显得相当失败。这大概是它的豆瓣评分不过6.3分的原因吧。至少我以为,每次母亲不顾女儿的哭泣求饶,恶毒地辱骂女儿,疯狂殴打年幼女儿的画面,已深深烙印在每个观众心里。对女孩来说,这份生命无法承受之伤害,如何因母亲撒手离世而轻易化解?除非遇到外在的帮助,自身也有较好的疗愈能力。所以,影片结局的处理,其实没有多大说服力。我们看到更多的现实是,多少因原生家庭受伤的孩子,长大后却又长成了自己痛恨的样子,重复着父母的模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电影中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其一,书包事件中,女孩从疯狂母亲的刀下逃出门,来到邻居钢琴老师的门前求助,敲门未果,却在窗外看到老师的年迈父亲竟然也找到了她,正在家中对其大打出手。曾经救助过自己的,温柔的老师,原来也是父亲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眼前的一幕让孩子心中最后的希望差点落空,原来一直以为的温暖友邻,只能算根救命的稻草,关键时刻,老师也自身难保。那一霎,孩子绝望地瘫坐在地。其二,女孩得知自己怀孕后,几乎神经质地笑着对男友说,我都不知道我还能做母亲。这句话,让我有不好的预感。女孩能不能做一个好母亲呢?从影片故事的发展来看,答案其实是不容乐观的。

综合上面两个细节,我觉得电影如果拍成恐怖片更自然一些,至少也该是部悬疑片 才更符合人性的真实。电影这么拍,才更好看:前面不变,从女孩母亲去世后稍加改动下。女孩回到小时候的家,看到从邻居钢琴老师家里冲出一个背着书包的哭泣女孩,恍惚像是童年的自己。原来老师在父亲去世后,搬回了家,带着女儿在这里生活。未能克服自幼被父亲虐待带来的伤害,对女儿,她无法抑制地采取了父亲对待她的模式。

电影最后应当留下这样的悬念:女孩杉,满怀犹疑生下自己的孩子,但自己童年遗留的问题并未解决,生下孩子后,患了产后抑郁症,且身边无人照料。在孩子生病的哭泣中,女孩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最后崩溃大哭,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眼神空洞,表情麻木地来到小时候上学必经的天桥上……

全剧终。

不过,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太黑暗,太阴郁了?也许导演并非想不到,只是不想人生太过绝望罢了,所以最终选择了放下心魔,让女主在事后原谅并理解了母亲。

韩剧《女儿》——所有捆绑式的爱,都是虐待

充满控制欲的母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