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作者:貓爺的漁場

提到抗美援朝,我們中國人自不會陌生。

那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場生死攸關之戰,是中國人民支援北韓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正義之戰。

但作為戰争另一方的美國,從上至下卻對這場戰役諱莫如深。

作為美國第一次發動的無預警的侵略戰争,它幾乎消失于美國國内的輿論之中,除曆史學家外,提及者寥寥。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是為數不多将這段往事記錄下來的人。

他在1994年出版的自傳《大外交》中,談到了一些關于北韓戰争的過往與了解。

裡面有這樣一段話令人深思:

“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北韓阻擋美國,他或許将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

基辛格似乎已經完全明白毛主席所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真正含義。

那麼,毛主席作出“非戰不可”的具體依據是什麼?基辛格又是出于何種立場作出這一點評的呢?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毛澤東做出這個判斷的根源,是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态勢,對中國極其危險。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随着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講話,中國莊嚴而鄭重地向世界宣告: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從此站起來了!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開國大典)

無數人熱淚盈眶,他們為這一天等待了太久太久。

自1840年鴉片戰争伊始,中國就一直處于被列強瓜分、蹂躏的狂潮之中。

經過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争,又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解放戰争,中國人民終于過上了平穩安定、沒有壓迫的生活。

可危機卻依舊潛伏在側面。

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于1947年緻國會咨文中宣稱:

“自由與民主”受到“極權”的影響,美國應當擔負起保障各國發展的重要使命。其本質則是美國遏制共産主義、意圖稱霸世界的戰略。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杜魯門)

這一主張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國際普遍認為這是美蘇冷戰的開端。

但對于中國來說,它的提出也為中美之間埋下了戰争隐患。

根據“杜魯門主義”,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了“島鍊戰略”,用以圍堵亞洲大陸。

其構想是将北韓半島、台灣島、菲律賓至中南半島連成一線,以遏制中國及蘇聯向遠東的擴張。

在第一島鍊的戰略構想裡,與中國、蘇聯直接接壤的北韓半島就成了一個關鍵之地。

控制住北韓半島,就可以把它作為跳闆,向亞洲大陸内部擴張将暢通無阻。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第一島鍊)

與北韓接壤最多的中國,則首當其沖。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其次,美國在強行幹預北韓内戰之時,就已經一次次踩到中國的底線。

自1950年6月美國空軍投入北韓戰場後,鴨綠江畔就一直處于美國飛機的威脅之下。

那時在邊境線上勞作的農民,随時都能看到頭頂的美國飛機呼嘯而過。

他們不僅入侵中國領空,還在中國境内進行偵查、轟炸、掃射。同年9月22日,美國公然在我國安東(今丹東)投擲12枚炸彈。

在美國空軍支援南韓的同時,另一邊,美國海軍艦隊悍然入侵台灣海峽,嚴重威脅到我國的主權尊嚴。

針對這一挑釁事件,周恩來公開對美國警告:

“中國必将解放台灣,同時積極對抗美國侵略者。”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周恩來)

但危機還遠遠不止這些。

東北一直都是中國的工業基地。新中國成立後,約半數的工業都駐紮在東北。

而東北半數的工業在遼南,即鴨綠江畔。

也就是說,新中國四分之一的工業,都位于美國飛機與大炮的威脅之下。

這樣怎麼能安心生産、恢複經濟?

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周年後,1950年10月,毛澤東的書桌上就收到了一封來自平壤的緊急電報。

電報的落款是金日成、樸憲永,時任北韓最高上司人和北韓外務相。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金日成緻毛澤東電報)

唇亡齒寒這個道理,熟讀史書的毛澤東怎會不懂?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旦由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帶領南韓控制整個北韓半島,那對于中國、對于社會主義陣營,都将是毀滅性的打擊。

行動,已是箭在弦上。

可毛澤東依舊壓下了這封電報,因為在中央政治局内,對于是否出兵援助北韓争論不休。

時局已惡化至此,為何中央政治局遲遲未做出最後決定呢?

自美國介入北韓戰争以來,中央政治局就是否援助北韓的問題,已經連開數個會議進行讨論。

中南海頤年堂,集中了新中國黨政軍幾乎所有的主要上司人。

為了能夠讓大家暢所欲言,毛澤東特意囑咐大家不要進行會議記錄。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頤年堂)

但讨論的結果,依舊是多數人不贊成出兵,給出的方案也無非是不出兵或者晚出兵。

而不贊成出兵的同志,也是有足夠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

那時的中國,經曆了百餘年的戰火,國民經濟幾乎停滞,工業也處于停擺狀态。

中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重建、恢複,治愈戰争帶來的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創傷。

在1950年的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确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用三至五年時間實作财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這場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恢複國民經濟。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合影)

可目标制定不過幾個月,尚無喘息之機,就要投入到又不知多少年的戰争中嗎?

其次,是中美力量過于懸殊,面對當時号稱世界第一的美國,中國與之正面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

以GDP總量看,當時中國的GDP約為100億美元,而美國當時的GDP為2848億美元,占到當時西方世界的70%,是中國的28倍;而對于戰争最為重要的鋼産量,中國約為60萬噸,美國為8772萬噸,是中國的140倍。

兩國的軍事實力也不在同一個量級。

二戰結束時,美國軍隊約1200萬人,擁有完整且成熟的海陸空軍隊體系、最現代化的軍隊,甚至擁有超級武器“原子彈”;

但當時的中國,在還未從蘇聯擷取武器裝備的情況下,擁有的裝備還是由“萬國牌”拼湊而成,海軍與空軍尚在組建階段,還未形成戰鬥力。

以中國當時最強大的地面部隊為例:

美軍一個師裝備有各類坦克共 149 輛、裝甲車 35 輛,各種火炮 794 門,各種汽車 3800 餘輛,而中國每個軍僅有各種火炮 520 餘門,并且火炮陳舊、型号雜、射程近、炮彈少。

每軍僅配有汽車100輛左右。

除此之外,美軍的機動性、通信裝置都遠遠高于我國,在戰場上擁有絕對的主動權。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美軍裝備)

我們的一個軍,還不如對方的一個師力量強大。

不管是從直接對抗時的軍事力量,還是戰争開始後的後勤補給,中國都處在劣勢中。

這個仗,怎麼打?拿什麼去打?

但如果不出兵支援北韓,等待中國的又将是什麼呢?

前面說到,美國的“第一島鍊”離中國海岸線僅僅160公裡,一旦形成,那麼中國的東南沿海的大片領土,将直接在美國的力量範圍之内。

東北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如果南韓統一北韓半島,那麼中國東北将直接暴露于資本主義陣營之下。

更何況,此時的美國已經占據了北韓戰場的主動權。

仁川登陸後,戰局驟然逆轉,已經被北北韓逼至釜山的南韓軍隊,被硬生生從海邊拽了回來。

三八線已然形同虛設,北韓人民共和國危在旦夕。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仁川登陸)

它就像達摩克裡斯之劍,随時都有落下的可能。中國一時的妥協,換來的則會是永無止盡的威脅。

況且,不管是入侵台灣海峽,還是轟炸鴨綠江畔的中國領土,都對中國主權是一個嚴重挑釁行為。

如果新中國連這些都可以忍受,那麼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何尊嚴可在?

與當初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又有何分别?

被緊急召回的彭德懷在同年10月4日剛下飛機,便匆匆趕到中南海。

由于毫無準備,在大夥兒讨論地熱火朝天時,他一言不發,隻是做着記錄,默默思考。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彭德懷與毛澤東)

夜晚,他回憶着白天會上的情景。

其他場景漸漸模糊,而毛主席在會議結束時的一番話,卻愈發清晰:

美國侵占北韓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東北的同時又控制着台灣,還威脅到上海、華東各地,它要發動侵華戰争随時都能找到借口。戰争,已迫在眉睫!

第二天,毛主席在會議開始前單獨召見彭德懷,問他對于北韓的看法。

彭德懷隻回答了一個字:

“打!”

既然确定要打,自然需要預估可能出現的結果,并作出相應的對策。

中共中央在最後做出抗美援朝決策的同時,也預估了可能出現的三種戰局形勢:

第一種是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後,借由蘇聯空軍的掩護和支援,協同北韓人民軍,将侵略者徹底消滅。

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北韓的問題,是中國所看到的最理想的結果。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斯大林)

第二種是雖以志願軍為名,但仍舊會引來美國對中國的敵視,進而對中國宣戰,若在北韓戰場雙方勢均力敵,陷入膠着,那勢必會引來國内群眾的不滿,進而引發政局動蕩。

這是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第三種則是蘇聯不進行支援,志願軍充分發揮其作戰特長,采取與解放戰争相似的,用小型城市包圍大中城市的戰略。

這樣就可以迫使美國進行談判。

在得到蘇聯不能出動空軍支援的答複後,中央一緻認為:

第一種情況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争取到第三種情況。

毛澤東在1950年10月23日,發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

“我們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争取一切可能的勝利”。

基辛格與毛澤東一樣,看到了中國必定出兵北韓的根源,那麼他們也必然清楚,中國做出這個決定的艱難。

為了未來幾十年的安穩,這幾乎是相當于賭上了新中國的全部家底。

不過毛澤東早已預見到了北韓戰場有惡化的可能,于是在作出這個最終決定之前,中共中央為防止戰火蔓延也做了完備的部署和全國性的動員。

首先是東北邊防軍的建立。

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1950年7月,聯合國正式通過了組建“聯合國軍”進入北韓作戰的決議。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聯合國大會)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預感到戰局将會惡化,為了應對有可能出現的狀況,中央于當月13日做出了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

該軍以13兵團為主力,由東北軍區原司令高崗代為指揮。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高崗)

同時,為了掩蓋真正意圖,防止美國警覺并做出相應對策,特地将13兵團與15兵團的番号對調,造成其仍舊在海南開發建設的假象,實則迅速在東北邊境完成集結。

在這之後,又從全國各地陸續抽調共5個軍的兵力,作為一線部隊,排在鴨綠江畔,嚴陣以待。

這些軍人,原本都是要進行生産建設的。

他們解甲歸田,面朝黃土,努力墾荒。

之前東北軍區的軍人,積極投身北大荒的開墾中,看着逐漸抽芽、結穗的高粱、小麥,滿心歡喜等待收成。

卻在即将秋收之時,他們踏上了開往鴨綠江的火車。

每個人都哭了,但每個人都沒有後退。

随13兵團一同北上的,還有被任命為兵團司令的鄧華。

這位司令曆經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組織指揮了海南島戰役,從北一路打到南。

可現在讓他再回到北方,他的心裡卻沒了底。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鄧華)

不過這種情況并沒有持續太久。途徑北京時,毛澤東特意在中南海豐澤園面見鄧華,向他說出集結東北的最終任務:

保衛東北邊防,但要準備同美國人打仗。

帶着這樣的使命,東北邊防軍以北韓地形确定作戰樣式,以美軍的特點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針對美軍怕截斷退路和過分依賴技術裝備的弱點進行突破,甚至做好了它打原子彈的準備。

面對一場可能出現的、前所未有的大仗,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其次是戰略重心的轉移。

在北韓戰争爆發之前,我國的國防重點集中在天津、上海、廣州等主要城市,整體呈現“南重北輕”的态勢。

天津作為北京的出海門戶,其重要性自不必說;

上海是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地位超然;廣州與香港毗鄰,是中國出口貿易的關鍵所在。

這種布局狀态,符合新中國初期發展經濟的需要。

而東北作為戰略大後方,則是以地方部隊、留守部隊為主,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勞動生産、開墾荒地。

北韓戰争爆發後,東北的戰略地位陡然提升,一躍成為“國防前哨”。

與北韓大部接壤的東北地區,地廣人稀。

在此陳兵,對于中國來講,進可直接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退可讓志願軍有穩固後方。

是以東北行政區也立即轉入戰時體制,作為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的總後方基地。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趕往集結地點的東北邊防軍部隊)

除了已經集結的東北邊防軍外,原解放台灣的部隊為二線部隊,原鐵道建設部隊為三線部隊,作為東北邊防軍的補充。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美國和國民黨趁機襲擾,中央也部署了全國防空和沿海防禦的陣線。

最後是國内政治動員的配合。

與二戰後的超級大國進行直接對抗,對于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講是個極大的考驗。

除了志願軍在前線浴血奮戰外,後方物資的支援也是重中之重,互為支撐。

在派遣志願軍入朝後,國内的勞動生産建設也有了新的任務。

按原本恢複國民經濟的目标,軍費開支是需要從此時的40%下降到30%,用以支援生産。

但1950年下半年,軍費開支不降反升,占到國家财政的43%,次年更是升至48%!

國内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各地方的民間組織、私人團體為前線的志願軍戰士支援一切所需物資。

一架架命名為“武漢工商号”“常香玉劇社号”等等的戰鬥機飛抵北韓上空。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常香玉号)

為防止某些資本家在戰時投機取巧,大發國難财,中央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肅清黨政機關和私人工商業者中的不法行為,為前線做了強有力的支援。

此外,還在國内發展愛國衛生保健運動,與消滅美國細菌戰互相響應,等等。

萬衆一心,這一仗還有什麼失敗的理由?

在當年志願軍入朝之時,毛主席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句話也可以當做是他必定出兵北韓的根源: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這與基辛格的看法是高度一緻的。

北韓斷然不會是美國的最終目的,而中國需要做的,是拼盡全力将敵人阻擋在國土之外。

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後來在評價毛澤東時談到:

這(指抗美援朝)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

沒有高精尖武器,我們有靈活機動的班組突擊戰術;

沒有優越的通信裝置,我們有能力卓越的将領和作戰能力優秀的士兵;

沒有強勁的國力作為支撐,但我們有不畏強權的精神,中國人民不怕戰争!

1994年,基辛格自傳中點評抗美援朝:毛澤東沒有理由作相反結論

(闆門店談判)

事實證明,志願軍在北韓戰場吃的苦、流的血沒有白費。

在小小的北韓半島,我們能讓号稱頭号軍事強國的美國遭遇滑鐵盧,心甘情願坐下來與我們談判。

這一仗,換來的是美國以及世界所有國家,不敢再對中國有絲毫輕視;

換來的是未來的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

換來的是未來中國幾十年的國際關系中的和平穩定發展。

基辛格是站在後來回望過去,而毛主席是站在漩渦中央,看清了遙遠的未來。

[1]齊德學.英明的決策、勝利的結果、偉大的意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0,27(5):5-19.

[2]李智星.新中國抗美援朝運動中的社會動員和人民主體——以北京市曆史檔案為基礎進行分析[J].東方學刊,2020,(4):98-102.

[3]吳宏亮,孟濤.“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毛澤東出兵北韓艱難決策的背後[J].史學月刊,2013(10):77-85.

[4]侯中軍.北韓戰争期間台灣的應對及其影響[J].中共黨史研究,2020(4):7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