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壩,沙洲壩,沒有水來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這是一首流傳于江西瑞金市沙洲壩鎮的童謠,深刻地反映出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沙洲壩人能喝上一口幹淨的水,可真是不容易。
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搬到沙洲壩辦公後,毛澤東主席當即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最終,毛主席帶頭挖出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紅井”。88年了,這口水井至今還能使用。國小一年級的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說的就是這件事。
那麼,毛澤東是如何克服困難,帶領蘇區幹部群衆挖出這口井的呢?

國小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雕塑
1931年11月,瑞金葉坪謝家祠堂,610名全國各地的工農兵代表齊聚這座幾百年曆史的老屋,舉行了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這次會議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臨時中央政府内設“九部一局”,頒布了《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法》等法律條規。
葉坪也是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在瑞金的第一個駐地,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産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大家親切地稱呼瑞金蘇區為“紅土地”。
在瑞金西北5公裡處,還有沙洲壩革命舊址群。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機關從葉坪搬遷至沙洲壩,沙洲壩至此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心髒。
然而,贛南一帶是紅土地主要分布地之一,長期為貧困所困擾。紅土地本身也是一個地理概念,在高溫多雨條件下發育而成的紅土。它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是典型的低産土壤,老區人民殷切期盼能過上好日子。
1933年4月,毛主席随臨時中央政府機關由瑞金葉坪遷到沙洲壩。
某天,毛主席外出辦事,他看見一個老鄉挑着渾濁的水往家裡走。毛主席非常奇怪,因為這水特别髒,别說是飲用,就算拿來洗菜,洗衣服也不行。
于是他問老鄉:“這水挑來做什麼用?”
老鄉回答:“這是吃的水,再髒的水也得吃。”
經過老鄉介紹得知,這些髒水是從村東頭一個不大的池塘裡打上來的。這片池塘雜草叢生、蚊蟲肆虐、環境惡劣,全村人日常用的水就取自這裡。
此情此景,讓毛主席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沙洲壩當地群衆的吃水問題。
毛澤東(右二)
毛主席雖然很忙,但他一直都沒忘記這個事兒。隻要一有時間,就抽空帶着警衛員到處實地勘察。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找到了一處幹淨的水源,這處幹淨的水源來自沙洲壩北面山腳下的烏鴉嶺。
烏鴉嶺雖然有一處幹淨水源,但是距離沙洲壩比較遠。老鄉們之是以不去烏鴉裡挑水,就是因為路遠水少。加上中央機關來到沙洲壩之後,村裡一下多了上千口人,吃水用水就更加困難了。
毛主席清楚,烏鴉嶺這處水源隻能解決燃眉之急。不過,他還是想聽聽當地村民的意見。為了更好地解決沙洲壩村民的飲水問題,毛主席找來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和村裡的幾位老人。
他提議,先把烏鴉嶺的水引進村裡,暫時解決大家喝水問題,接着在村裡打一口井,這樣便可徹底解決沙洲壩缺水的難題。
村裡的幾位老人不反對将烏鴉嶺的水引進村裡,可他們卻極力反對在村裡打一口井。
毛主席當時很不了解,遠水救不了近渴,隻要能在村裡找到一處活水源,成功打出一口井,就可以長期給沙洲壩村民供水,但為何這些老人會如此反對這個提議呢?
經過再三勸解,老人們才說出實情:“沙洲壩是條旱龍,打不得井,打了井就斷了我們的龍脈,龍王會怪罪下來的。”
原來這幾位老人還是有着封建迷信的舊思想,甯願吃髒水,也不願意打井。
毛主席聽完之後笑了笑,他耐心說服村民接受打井的觀點,并當衆表态:“要是龍王爺怪罪下來,就讓他來找我毛澤東一個人好了,不關沙洲壩村民的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帶領紅軍幹部和戰士們先到烏鴉嶺,把幹淨的泉水引到村裡,用一隻大桶接住,暫時解決群衆吃水難題。
很快,毛主席就在村東頭那口水塘邊找到了一處水源。說幹就幹,烏鴉嶺的水成功引進到村裡後,毛主席帶領幾個紅軍戰士開始打井。
許多村民也紛紛抛棄舊傳統,老思想,大家一鼓作氣,僅花了不到一天工夫,就把水給挖出來了。看着汩汩而出的清水,全村人非常高興,大家都争着搶着去挑水。
但是這處水源距離池塘太近,加上附近有座墳場,井水喝起來有股土腥味。沒過幾天,村民們都不願意喝這口井裡的水。
毛主席帶領群衆挖井雕塑
毛主席得知情況後,趕緊找到鄉蘇維埃政府的幹部,在池塘另一側重新确定方位之後,讓警衛員準備好木炭和砂石。
他親自下到井底,在底層先鋪上一層木炭,木炭上方鋪上一層砂石,這樣連續鋪了3層。有了木炭和砂石的緩沖過濾,這口井的井水甘甜異常。
從此之後,沙洲壩的村民們終于喝上了幹淨清甜的井水。
“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衆的問題,從土地勞動的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總之,一切群衆生活的問題,應該注意,應該研究,應該解決。”
這是1934年1月,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所作結論的一部分,他也用實際行動履行着承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主力為擺脫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決定開始長征。
紅軍離開瑞金蘇區後,反動派多次要把這口“紅井”給填了,目的就是想斷絕當地村民對紅軍的感情,更要徹底掐斷紅色精神。
沙洲壩的群衆們非常憎恨國民黨反動派,敵人白天把井填上,村民們趁着夜色又把井挖開。反複多次,反動派終于不來填井,群衆們最終赢得了這場鬥争的勝利。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沙洲壩群衆将這口井正式取名為“紅井”。并在井邊上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14個字。
1961年3月,這口“紅井”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木牌早已改為石碑,成為“全國重點紅色教育景點之一”。
瑞金紅井
時至今日,這口井還能使用,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沙洲壩的人,展現出中國共産黨始終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紅色精神代代相傳,就讓革命薪火在奮鬥中代代相傳,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