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淑敏:如實寫出人性複雜的側面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畢淑敏:如實寫出人性複雜的側面

畢淑敏

---------------

“我個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是,希望用幹淨的手段,抵達一個光明的理想。”日前,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專訪時,作家畢淑敏如是說。

“一個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也要讓别人因為你的存在,幸福感多一些。”2007年,當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出版時,她把這句話寫在自序中。14年後,由畢淑敏小說改編的都市療愈劇《女心理師》開播,心理咨詢師賀頓解析多位來訪者心理問題的成因,并幫助他們走出過往陰霾,重新擁抱生活。

《女心理師》小說的誕生,與畢淑敏一段特别的人生經曆有關。當年,為了幫助好朋友走出心理陰霾,畢淑敏曾跟随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孟平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心理學,是以繼“醫生、作家”之後,畢淑敏又增添了“心理學學生”這一履曆。

完成學業之後,畢淑敏開辦了心理咨詢診所,近距離接觸需要幫助的人,接着創作小說。“希望人們關注心理健康,關注在飛速變化的時代,思考怎樣擁有一顆強韌的心去迎接層出不窮的挑戰。”

著有《昆侖殇》《預約死亡》《紅處方》《血玲珑》等知名作品之後,畢淑敏近幾年的作品和旅行相關。作為一個愛行走的作家,畢淑敏覺得,出走才會看到不一樣的文化和曆史,“去未知的地方,見到不同的文化,你馬上就能進入思考狀态”。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年近70歲的畢淑敏學會了網購、線上開視訊會議,擁有更多時間讀書寫作。而當有一個機會去沙漠看星星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人生美好,我們應該珍惜生命,讓自己的幸福最大化”。

中青報·中青網:正在播出的《女心理師》改編自你在2007年出版的小說,心理學的學習和咨詢經曆對你的創作有哪些影響?

畢淑敏:我從1998年到北師大學習心理學,到後來開診所,再到2007年完成這部作品,中間有10年的跨度。在這之前,我做過醫生,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零散聽過一些課,但基礎非常薄弱,是以學習的過程很辛苦。記得第一天上課的時候,老師談到很多心理學名詞,我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隻能下課趕快查資料……每天新知識紛至沓來,我都接收不完。

原諒我表揚自己一下,當時學習真的是十分刻苦,是以情況慢慢有所好轉。有一天老師對我說,畢淑敏你知道嗎?同學們已經開始嫉妒你了……老師向學生解釋道:“畢淑敏以前做過生理上的醫生,而寫作又是‘人學’。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她把其他領域的知識轉移到這裡,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進步了……”

對我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對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當時中國正處于急劇變化的大時代,開辦心理診所的經驗,讓我了解到每個人都在接受挑戰,每天都有新的經驗、新的問題冒出來,到底該怎樣解決?我特别想把這些問題表述出來,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大家。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我寫作了《女心理師》。

中青報·中青網: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是怎樣的?

畢淑敏:小說一出版,就有機構買走了版權。電視劇閱聽人那麼廣,我“助人”的心願可以用另一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感到很高興。

但改編劇本很難,從寫完小說到現在,已經曆了兩輪電視劇版權的轉讓, 10年過去了,還沒有拍出來。這次經過大家的努力,電視劇終于呈現出來,總算可以看到結果。

中青報·中青網:《女心理師》講述了心理咨詢師賀頓尋找自我、助人自助的故事,對于這個人物的設定有何考量?

畢淑敏:我想真切地表達對這個行業的期許。心理咨詢師不是完人,并非十全十美,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并不是說,要把自己修煉成金剛不壞之體、成為非常完美的人,才能去做心理師,心理師可以和來訪者共同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諸多真實經曆的觸感,會給你的寫作帶來靈感?

畢淑敏:完全脫離個人經曆的寫作是不成立的,寫作必然來自生活,但也不是生活的“攝影式臨摹”,而是要經過藝術加工。就像小說裡的賀頓并不是我,裡面來訪者的故事也不是現實中人和事絲毫不差地抄錄。

我想呈現的賀頓,是一個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成長的心理咨詢師形象。她也遇到很多問題,但問題終究擋不住她自我成長的信念,是以她一天天變得堅強,更有力量去幫助他人;小說裡的來訪者也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比以前更前進了一點。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創作時如何平衡真實觸感和藝術加工?

畢淑敏:每個人掌握的分寸不一樣,對于我來說,盡量去逼近人性的真實,希望寫一個比較好看的故事。沒有好看的故事,讀者讀不下去;而隻有好看的故事,沒有真正觸及問題的實質,也不是我的追求。我希望能寫出人性的幽暗、真實、光明、努力和奮鬥,然後還要有趣、有懸念,讓讀者有興趣讀完。

中青報·中青網:你的小說從不回避對人性陰暗面的揭示。

畢淑敏:我個人對人性基本不抱太美好的期待,人性的幽暗之處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很多年輕人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會大失所望,發出感慨:“啊!沒想到世界是這樣的!”

年輕人之是以會産生特别深的抑郁與沮喪,可能因為對這些問題沒有足夠認識,是以,當我作為一個小說家提起筆的時候,會如實寫出人性多個複雜的側面。我們如果一廂情願地将生活想象為一帆風順,那才是一件不溫暖的事情。我知道生活是“泥沙俱下”,然而我依然勇敢向前。

中青報·中青網: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畢淑敏:對我很大的影響是,我在古稀之年學會網購了!也學會開視訊會議、線上當評委。因為外出活動減少,我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學習和工作。

旅行明顯減少了,但前段有一個活動,邀請我去沙漠裡看星星,我立刻就去了。在這種時刻仍然可以看到遼闊的星空、浩瀚的宇宙,會覺得人生特别美好。我們應該努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幸福最大化。

中青報·中青網:現在你的生活和創作狀态是怎樣的?

畢淑敏:我基本上跟一個老農差不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起得早,趁精力好、頭腦清晰,先把最難的問題處理完,然後按部就班地寫作、讀書。

有時候,我能做到一天之内4本書同時開讀。前一段我就這樣讀了一位女作家的作品,她每本書的風格和内容都不相同,有的寫曆史,有的寫現代。我想多了解這位作家的觀點和語言風格。

中青報·中青網:你以前創作的很多作品帶給讀者心靈安慰,你内心力量是如何産生的?

畢淑敏:如果有讀者這麼說,我挺高興的。當然,我不可能持續地給人以“力量”,我也有傷感、悲哀、沮喪、孤獨的時刻,這都是人生正常的組成部分。

這種時候,我會運動、做家務,找好朋友聊天、讀書。讀書是天下至美的一件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1月30日 11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