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末,Apple TV+本希望憑借《銀行家》在頒獎季有所斬獲,可惜由于一位制片人被控性侵,且影片本身被批肆意篡改事實,結果本片最終沒能在去年頒獎季獲得關注。更雪上加霜的是,随後由于疫情爆發,原定于3月為期兩周的限定放映也大受影響。如今,過了20個月後,《銀行家》終于在國内上映,如果你此前有過疑問,蘋果流媒體為什麼會收購這部電影,現在你應該會明白,這其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勝的曆史傳記片,并非表面上标榜的那麼嚴肅抑或苦大仇深。
如果你沒有聽說過伯納德·加勒特和喬·莫裡斯,我建議你看過這部電影後再去百度。這兩位精明的企業家分别由安東尼·麥凱和塞缪爾·傑克遜飾演,在上世紀50年代他們打破了洛杉矶房地産市場的種族限制,在鼎盛時期他們擁有超過175處市中心的房産,成為了當時最富有的兩名非裔美國人。他們的政策是招募、培養白人馬特·斯坦納(尼古拉斯·霍爾特飾)充目前鋒,代表他們出馬,完成他們無法參與的交易。
這個故事确實很引人入勝,主要從伯納德的視角來講述——從他作為擦鞋童,在威利斯小鎮的銀行外偷聽業内人士談論金融消息開始,然後長大後和妻子尤妮斯(尼娅·朗飾)搬到洛杉矶尋找财富,接着與愛爾蘭商人(科爾姆·米尼飾)合作,買下白人社群的房産,最後與喬合作,競标享有盛譽的銀行家大廈,以制衡入駐在大廈裡的銀行機構。
本片的導演兼聯合編劇喬治·諾菲曾是史蒂文·索德伯格《十二羅漢》的編劇,這次他顯然受到了索德伯格的啟發,以一種充滿喜感的方式處理影片。伯納德和喬這對看似不搭調的組合帶來了很多樂趣,前者低調、冷靜、理性;後者聒噪、唠叨、無拘無束。尤其是當他們開始給工薪階層的斯坦納教授高爾夫、禮儀、喝蘇格蘭威士忌和代數時,就更有趣了。在諾菲的精彩執導下,那些涉及上限利率、逆乘法和貸款計劃等金融操縱細節的蒙太奇鏡頭,出人意料地引人入勝。
直到後半段,這部電影才顯露出其激進的一面,伯納德在收購威利斯銀行時透露出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即通過讓他所在社群的人們獲得資金和住房,來改善他們的生活。伯納德不是烈士,但他在美國民權曆史上鮮為人知的篇章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們的事業最終會失敗,與其說是因為伯納德個人的傲慢,不如說是因為高估了他身邊的人。即便如此,在參議院委員會面前高調控訴的劇情轉變,也不如他們早先取得的成功那麼引人注目,有些人甚至可能會覺得最後的社會批判有些流于平庸了。
也許劇本最後部分有些洩氣,但演員的演技始終線上。麥凱以其标志性的沉着姿态扮演伯納德,正好與神采飛揚的傑克遜相得益彰。與之相似的,傑克遜輕松自如的魅力和他一貫的自我吹噓也完美地襯托了麥凱。夾在麥凱和傑克遜之間,霍爾特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大放異彩的空間,但他還是充分利用了故事賦予角色的出場機會,尤其是在最後一幕中。
盡管《銀行家》此前曾受到一些負面新聞的影響,但毋庸置疑仍然有很多令人心悅誠服的亮點,包括麥凱和傑克遜的一流表演,引人入勝的真實故事,以及諾菲的導演風格。盡管最後的結局還可以更加沉重一些,但毫無疑問,《銀行家》正是那些注重故事韻味的人會喜歡的那種老式學院派的影片。哪怕晚了20個月,依然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