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敏
說到“食在廣州”,相信不會有人反對。但是卻沒多少人知道這四字評價從民國時期悄然興起,由此粵菜聲名遠播,進入全盛期。然而随着時代變遷,一些有口皆碑的名菜和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食林掌故逐漸消散。
如今流行複古風,複古風刮來的不僅僅是時尚,當然還有美食。近日,廣州酒家集團推出的“民國粵味”主題宴,将瀕臨失傳的菜式複活在現代餐桌上,為食客們還原一場粵菜全盛時期的活色生香。

“民國粵味”背後的文化加持
民國時期,各地文化名流、達官貴人、商賈巨富彙聚廣州,熱愛生活,考究飲食,南北中外飲食文化交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成就了粵菜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的廣州,酒樓興盛、名菜疊出,各系菜式佳肴交融輝映,形成了民國粵菜的多元基調,“食在廣州”由此聞名遐迩。
八寶蛋、網油蚝脯、太史炖田雞……一道道民國時期經典粵菜在今天将被重新演繹,以新鮮出爐的姿态出現在廣州酒家的菜單上。
民國粵味宴的推出,可以說是集“地利人和”之勢。廣州酒家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趙利平表示,粵菜随着廣東人前往上海灘的開埠而逐漸聞名,直至發展到今天全國人民心向往之的盛名,使民國粵菜的重制有了地利之優。而嶺南飲食文化史研究專家周松芳不遺餘力整理的民國時期粵菜單,為“一桌民國粵菜”的重制提供了藍本。
民國菜式繁多,可是面對厚厚的書稿如何從中選擇合适菜式來複刻經典呢?廣州酒家粵菜師傅聯同一衆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廣泛收集文獻史料、挖掘菜式典故、多次訪談名家、反複品鑒測試。
還原的難度在于,在曆史資料裡,很多菜式的做法描述其實是不清楚的,有的甚至隻有名字沒有描述,是以粵菜師傅們需要不斷去摸索。經過反複調試研制,大廚們提煉出民國粵菜進階肴馔“八大八小”筵席系列的精選菜式,一桌“民國粵菜”終于橫空出世。
這些菜式的共同特點就是,既有詳細的做法,又是民國粵菜的代表,同時食材于現在又可獲得。
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廣東省文史館名譽館員、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骥指出,廣府菜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其他類型的藝術更為複雜,希望廣州的飲食不能忘本,讓“食在廣州”一直流傳下去,發揚光大。這次通過對民國粵菜的系統梳理、實踐還原,填補了非遺檔案中粵菜曆史菜單的重要一環,用活态傳承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産旺盛的生命力。
傳世粵菜活色生香
據記者了解,該主題宴目前在廣州酒家體育東店和臨江大道店已推出,部分經典名菜将在旗下餐飲門店上市,其味道和賣相搭配,都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冷葷:八寶蛋
要品味這一桌菜式,要從傳統八寶蛋開始。這道涼菜制作複雜,将每個蛋的蛋尖處打破一小洞,取出蛋液,蛋殼保留備用,将蛋白、蛋黃混合,加入瘦火腿、冬筍、雞肉、蝦米、冬菇、香芹、蔥白、核桃肉,再灌入蛋殼中蒸熟。雞蛋本來的味道比較溫和,配搭火腿、蝦米、雞肉、冬菇等食材後則提鮮數倍。
熱葷:雀肉鹿糜
這道菜在民國時期用的是麻雀肉,現在重新演繹,用的是鴿子肉,把鴿肉炒成鴿松,用豬油炸好;“鹿糜”實為豆腐,用粟米粉、雞蛋、上湯和豆腐共同制成豆腐小盞。鴿肉的鮮香與豆腐的嫩滑相得益彰。
大件:太史炖田雞
太史炖田雞是“嶺南近代四家”之一梁鼎芬太史的家廚所制。用田雞與火腿炖湯,以此湯扣冬瓜與田雞腿。這道菜,妙處在清與鮮,是當時權貴的名馔。現在則改用牛蛙,肉多味好,研發團隊為了不讓其味道減損,加入幹貝。由火腿萃取出來的上湯比新鮮豬肉湯更鮮更清。
大件:生拆魚雲羹
魚雲二字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字的想象力和美感。“魚頭雲”,其實就是魚腦,即魚頭内近腮部一塊白色雲狀物,以大頭魚的最佳。魚頭雲做菜,是民國時期的特色粵菜。先将大魚頭雲下鍋滾熟,去湯拆骨,再以熟油、頂好豉油、黃酒将魚頭雲拌勻後,用草菇或蘑菇滾湯,臨上碗時,再把魚頭雲加入一滾,味甚鮮美。
主食:鲮魚面
将新鮮鲮魚魚膠加以改良,用雞蛋白與魚膠拌勻,撻透,壓成片狀蒸熟,再切成面條狀燴以上湯,吃時口感爽滑清甜,獨有風味。
記者手記
“餐飲+文化”推動粵菜煥新發展
前幾年,“網際網路+概念”引爆跨界模式設計,各行業都會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優勢加上其他行業的優勢,設計新的商業模式,提高彼此的競争力。最近,跟餐飲界的老闆們聊天時,也有老闆問我,餐飲到底可以加什麼?
餐飲+文化無疑是目前最火的一種。沖着美食,我們會慕名而去,然而在衆店家中,如果要在美味的菜肴之外尋找選擇的理由,文化所沉澱出的内涵及特色會成為重要的衡量及選擇标準。
此次“民國粵味”主題宴的釋出,是廣州酒家集團将“餐飲”與“文化”模式相融合的成功展現。吃完這席宴,除了舌頭能嘗到甜頭外,腦袋也能有所收獲,收獲到什麼?業内人士為我們作了高度的概括:文化和品味。
事實上,廣州酒家集團在“餐飲+文化”模式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前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廣州酒家成功創制“滿漢大全筵”,當時國内外慕名而來的食客數不勝數,成為了當時“食在廣州”一張亮麗的名片。接着分别在1986年廣交會的期間推出“(唐宋元明清)五朝宴”和在2003年推出展現“食在廣州”本源的“南越王宴”,進一步深化“食在廣州”的文化内涵。加上此次“民國粵味”主題宴的釋出,廣州酒家集團通過對文化宴席的提煉與塑造,已構築貫穿粵菜發展的曆史鍊條。
而食客也可以在品味粵菜經典的過程中,感悟粵菜文化的源遠流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餐飲與文化的結合,既是經營者表達情懷的方式,也是消費者體驗情懷的方式。色香味的故事,食客懂了,這門生意自然也就好做了。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徐炜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