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巢與李順(下)

稗官野史材料豐富而又生動,可以大大彌補經典史籍之不足;然而,稗官野史多取材于民間傳說,長時間的衆口相傳之中,其舛誤訛錯亦遠遠超過了經典史籍。在黃巢與李順的傳說中,就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訛錯:

  黃巢與李順生于哪一年,均不詳。黃巢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響應王仙芝起義,加入義軍時,少說也有十七八歲吧。那麼,到他于唐僖宗中和四年,即公元884年兵敗狼虎谷時,至少也有二十六七歲了。而宋太祖趙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在位十七年,先後用了建隆、乾德、開寶三個年号,開寶年号最長,共九年,即使算到開寶元年,也是公元968年了,其時距黃巢兵敗狼虎谷已是八十四年,黃巢即使還活着,至少也有一百一十多歲了,怎可能在開寶年間還是個“八十老僧”呢?

黃巢與李順(下)

王仙芝(?—878年)

  再說李順。據《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所載:後蜀滅亡前,蜀後主孟昶派其弟孟仁贽去汴京向趙匡胤請求,給以像蜀漢後主劉禅及陳後主陳叔寶的降王待遇,趙匡胤不但一口應允,而且明确表示:“朕不食言,爾無他慮。”于是,四十七歲的孟昶與其年近七十的老母親,除掉他已死的兒子玄寶外,另外兩個兒子玄喆、玄珏,還有弟弟仁贽、仁裕、仁操都被禮送至汴京,受到比較隆重的接待。長子孟玄喆入宋後官居檢校太尉、泰甯軍節度,并且跟随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征遼,屢受封賞,五十五歲時病逝,他的十五個兒子中有四個進士及第。次子孟玄珏也病逝于滑州知府的任上。孟昶原是割據一方的皇帝,并且已經獲準恩封降王,不像造反與叛逆,絕無滅族之虞。當他将老母、子弟等“中外骨肉二百餘人”都托附給北宋王朝時,有必要讓一個襁褓中的幼子流落民間嗎——假如他有這樣一個幼子的話。

  那麼,為什麼會産生那樣的傳說故事而被當時或後世的文人們收入稗官野史之中呢?主要原因顯然是,他們奮起反抗暴政的義舉獲得人們比較普遍的擁護與支援,而他們的不幸失敗又讓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唐末政治之黑暗,統治階級之驕奢淫逸,藩鎮之專橫跋扈,人民生活之痛苦,已有多書論及,何況這種情況也是一個末世王朝比較普遍的現象。那麼,宋初的四川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宋軍剛剛滅掉後蜀,其軍隊統帥王全斌就擅殺降兵,豪奪婦女,廣納财貨,暴行累累,又将蜀中府庫之積全都輸入汴京,已經激起過蜀人的武裝反抗。而後來宋廷派到蜀地的官員又“競喜功利,于常賦外更置博買務,禁商賈不得私市布帛”(《宋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弄得地狹民稠的蜀人雖盡力耕種,卻難以養家活口,而兼并之風愈盛,貧富日益懸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小波、李順起義打起“均貧富”的口号,隊伍便迅速地從數百人發展到數十萬人。為實行“均貧富”的主張,李順又召集鄉裡富人大姓,讓他們申報各自的糧食家财等,留下他們一家老小足用的,其餘的都統一調撥,分發給貧苦群衆。而自稱“沖天平均大将軍”的黃巢,其軍隊“遇窮民于路,争行施遺”(《舊唐書·黃巢傳》)。他們的這些舉動,必然能獲得窮苦百姓比較廣泛的支援與擁護。盡管黃巢的軍隊在缺糧時也曾以人肉為食,李順也曾怒斬打了敗仗的三百士卒,他們倘若最終成功,也很可能是以暴易暴。然而,人們在被暴政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時,誰起而反抗暴政,總是會被視為英雄而給予支援;倘若失敗,則會寄予深深的同情與懷念。至于将來是否會以暴易暴,誰會考慮那麼多、那麼遠呢?這些,難道不是産生那些傳奇故事的深厚的民間基礎嗎?

黃巢與李順(下)

王全斌(908年—976年)

  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反抗暴政是很不容易的,代價卻往往高得驚人。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中國曆史上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少說也有數百起,而真正取得成功的,隻有劉邦與朱元璋。在唐末宋初,人們還隻看到漢高祖劉邦這個唯一的先例。而不幸失敗呢,其領袖作為“首惡分子”,不但其本人要被處以極其慘酷的“磔刑”,即零剮碎割,其家屬、家族還要被滿門抄斬,滅三族,滅九族,是上至八九十翁妪,下至襁褓中嬰兒也不放過的。難怪陳勝、吳廣已經揭竿而起,沛中父老欲起而響應,欲推一個人當頭領,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主吏蕭何、獄掾曹參都不敢接受而讓給一個小小的亭長劉邦。為什麼呢?不就是“恐事不成,後秦種族其家”(《史記·高祖本紀》)嘛。而作為“脅從”者就大有不同了,即使起義失敗,還可以投降舊王朝,也可以改投新主子,萬一不幸被捉住了,處置也不會那麼嚴厲,何況由于目标小,藏匿民間也相對容易得多呢?于是,黃巢、李順的傳說是否也在暗喻人們:你們勇敢地反抗暴政吧,即使失敗了,也并非死路一條,我佛慈悲為懷,會為你們留下一線生機、保佑你們遁入空門的。至于那錦箱中嬰兒的傳說,很可能是李順自己編出來的。因為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社會中,人們往往崇拜王權,王權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孟大王的遺孤”,遠比普通百姓李順的号召力大得多。你看陳勝、吳廣起義時,欲“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就是這個道理,至于秦公子扶蘇與楚将項燕即使健在,也理應是冤家對頭,這一點,無論陳勝還是吳廣,就不去考慮那麼多了。

黃巢與李順(下)

孟昶(919年12月9日―965年7月12日)

  最後,在黃巢、李順起義失敗後,統治階級依然兇殘暴虐,普通群眾仍然痛苦萬端,亦是産生那些傳說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黃巢之後,是數十年軍閥割據混戰,是生産力被大規模地摧毀,是人民群衆颠沛流離,是殺人肉充軍糧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一個個兇暴王朝走馬燈似地旋起旋滅。而李順之後呢,是宋軍的“恣橫剽掠”,使得“民罹困苦,未安其業”(《宋史·牛冕傳》);是宋廷派到四川的官員“多擅殺以為威,雖小罪,猶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離死道路者”(《宋史·田況傳》)。于是,人們懷念黃巢、李順,懷念像黃巢、李順那樣敢于領着大家反抗暴政的英雄人物,希望他們有一個比較好的結局,希望他們再次站出來登高一呼,這,難道不在情理之中嗎?

  至于經典史籍與稗官野史究竟誰更接近真實,誰更可信;黃巢與李順當初究竟有沒有逃脫大難,有沒有出家為僧。那可得求教于大方之家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