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份赴朝慰問紀念冊,見證69年前軍民魚水情,抗美援朝老兵留下的兩件遺物入藏檔案館

作者: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記者 王榮海

通訊員 鐘星

“我們家裡儲存有父親在60多年前獲得的立功獎狀,想捐贈給檔案館。”近日,武漢市民廖彩霞女士緻電武漢市檔案館,希望将父親生前的一些立功獎狀、抗美援朝紀念冊等捐贈給檔案館。

11月28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檔案館獲悉,經過檔案館從業人員反複考證确認,廖女士一家提供的紀念冊和喜報極具史料和儲存價值,該館決定永久收藏。

69年前的紀念冊見證抗美援朝曆史

11月23日,極目新聞記者跟随武漢市檔案館從業人員來到武漢市江漢區新灣路長春小區,在廖彩霞的母親耿玉華家裡,廖彩霞和哥哥廖東虎、母親耿玉華向記者講述了家裡珍藏的抗美援朝紀念冊和立功喜報的來曆。

一份赴朝慰問紀念冊,見證69年前軍民魚水情,抗美援朝老兵留下的兩件遺物入藏檔案館

廖彩霞告訴記者,父親廖留根之前是一位軍人,參加過解放戰争,1951年奔赴北韓參加抗美援朝戰鬥,打過上甘嶺戰役。這次捐贈的檔案全部為父親生前的遺物,包括父親當兵時期的獎狀、紀念冊、老照片等。

一份赴朝慰問紀念冊,見證69年前軍民魚水情,抗美援朝老兵留下的兩件遺物入藏檔案館

捐贈給檔案館的史料中,最珍貴的是一本與抗美援朝有關的紀念冊,上面寫着“慶祝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兩周年紀念冊”,落款寫着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敬贈,時間為1952年10月。

武漢市檔案館從業人員查找史料後介紹,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三次赴朝慰問,第一次赴朝慰問的時間為1951年3月12日至5月底,第二次赴朝慰問的時間為1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第三次赴朝慰問是在實作北韓停戰、抗美援朝作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組織的,于1953年10月4日赴朝,12月18日回到北京。

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第二次赴朝慰問是三次慰問活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慰問團多次通過敵人的炮火封鎖線,到達道峰山英雄營、馬良山英雄連、“三八線”尖刀英雄連、牛角峰英雄連等機關慰問演出。這次慰問後不久,上甘嶺戰役爆發。

廖彩霞告訴記者,父親是2003年去世的,他們也是零星聽到父親說起打仗的一些經曆,他很少講到戰場的個人如何英勇殺敵,但卻經常提起他的戰友。極目新聞記者翻看這本有點發黴的紀念冊看到,裡面張貼了廖留根自己及很多戰友的老照片。

一份赴朝慰問紀念冊,見證69年前軍民魚水情,抗美援朝老兵留下的兩件遺物入藏檔案館

說起廖留根當年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曆,耿玉華難掩激動:“聽他說,當時慰問後不久,上甘嶺戰役就打響了,在那次戰役中,他的小腿受傷,一顆子彈一直留在腿上。”老人介紹,她看過《上甘嶺》電影,感覺拍得特别真實。

武漢市檔案館從業人員介紹,這本儲存了近70年的紀念冊,是抗美援朝曆史的一份見證,慰問團赴朝慰問,飽含了軍民魚水情,大大激發了前線戰士的鬥志。“這本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敬贈的紀念冊能儲存至今,說明父親對抗美援朝這段浴血奮戰的曆史一直銘記在心。”廖彩霞動情地說。

55年前的立功喜報儲存完好

此次被武漢市檔案館收藏的除了慶祝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兩周年紀念冊外,還有老兵廖留根生前的一張立功喜報。

“貴府廖留根同志在訓練中,因成績優良獲得二級優等射手光榮稱号”給予獎勵,特此報喜,并恭賀全家光榮。”落款日期為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這封寄給了廖祖坤先生的喜報,至今已經儲存55年了,雖然紙張有點發黃,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喜報上的每一個字。

一份赴朝慰問紀念冊,見證69年前軍民魚水情,抗美援朝老兵留下的兩件遺物入藏檔案館

廖東虎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廖祖坤是父親廖留根的叔叔。廖東虎說,父親由于從小就失去了父母,是由叔叔廖祖坤帶大的。父親的老家在安徽太湖,這封喜報寄到了太湖的老家。幾十年過去了,喜報一直儲存得很好。

十多年前,廖彩霞和哥哥廖東虎回老家省親,廖祖坤的後人将喜報轉交給了他們。“我看到這個喜報蠻有紀念意義的,我就自己裝裱了一下,安上了鏡框。”廖彩霞說,每次看到喜報,心中就為父親的軍人生涯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父親在部隊裡是一名優秀的士兵。

光榮之家走出三代軍人

在廖家,抗美援朝老兵廖留根的精神一直傳承了下來。廖東虎告訴記者,在父親的影響下,弟弟也當了兵。

2011年7月,廖東虎的兒子廖兆琪讀完大專,看到學校組織大學生征兵宣傳活動,他毅然報名參軍。至此,廖家走出了三代軍人。“兒子去當兵,除了受我父親的影響外,也是在替我實作了當兵的夢想。”廖東虎欣慰地說。

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在廖東虎家,“光榮之家”光榮牌匾挂在了門頭。廖家所有家庭成員都以軍人之家感到光榮。多年來,一家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都嚴格要求自己,遵循廖留根的教誨,不給組織添麻煩。

這些年,組織對軍人及家屬非常關愛,給予各種關懷,但是82歲的耿玉華很少提要求。“現在黨和政府對軍人及家屬很優待,與過去相比,我們現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對晚年的生活,耿玉華很知足。兒女靠着自己本事成家立業、子孫滿堂,老人安享天倫之樂。

“兒子現在入伍10年了,在部隊也立了新功,沒有辜負他爺爺的期待。”說起兒子在部隊裡成長的經曆,廖東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赓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一家三代人以實際行動诠釋了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

不少家庭檔案被檔案館館藏

為何想着把父親生前的物品捐贈給檔案館?廖彩霞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前不久她在網上看到的一則資訊,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一等功臣獎狀入藏武漢市檔案館。

“看到這則資訊,我就想着我們家裡也有立功喜報,是不是也可以捐贈給武漢市檔案館。”廖彩霞說。她的提議得到了母親和哥哥的一緻贊成。很快她與武漢市檔案館取得了聯系。武漢市檔案館迅速派從業人員前來檢視老兵立功喜報的時候,發現老兵家裡還儲存有慶祝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兩周年紀念冊。

武漢市檔案館從業人員介紹,經過仔細考證,這兩份檔案都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11月23日,武漢市檔案館向耿玉華及家人頒發了捐贈證書。武漢市檔案館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市檔案館決定永久收藏廖家捐贈的這兩份珍貴檔案。

一份赴朝慰問紀念冊,見證69年前軍民魚水情,抗美援朝老兵留下的兩件遺物入藏檔案館

家庭檔案能入藏檔案館,廖家一家人也感到光榮。“武漢市檔案館是為國家存檔,将抗美援朝史料交給檔案館收藏,我們放心,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人知曉這段曆史。”廖家一家人還表示,如果家裡還發現有史料價值的證書獎章等,還會繼續捐贈給武漢市檔案館。

據了解,武漢市檔案館不僅具有一流的檔案保管條件,還能對相關檔案進行開發利用,挖掘其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充分發揮檔案存史資政育人功能。

武漢市檔案館提醒,有捐贈意向的市民可聯系該館征集編研部,電話027-82784374,屆時該館從業人員對接,收藏後頒發捐贈證書。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