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英雄志024-東吳丞相顧雍

顧雍(168-243年),字元歎,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東吳重臣、丞相,江東士族之首顧家的代表人物。

三國英雄志024-東吳丞相顧雍

東吳丞相顧雍(電視劇照)

顧雍出身吳郡吳縣大士族顧家,他的曾祖父顧奉曾是東漢颍川太守。顧雍年幼時就拜大名士、大學者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為師,學習彈琴和書法。他才思靈活、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蔡邕特将自己之名贈之,故而顧雍與老師蔡邕同名(“雍”與“邕”同音);又因為他深受老師稱贊,故取字“元歎”。

中平四年(187年),年僅二十歲的顧雍,被州郡長官表薦,出任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區)縣長。後來,又相繼擔任婁縣(今江蘇昆山市東北)、曲阿(今江蘇丹陽市)、上虞(今浙江紹興市上虞區)的縣長,所在之處都有治績。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孫權掌領江東,顧雍開始投身孫氏集團任事。孫權被朝廷授為讨虜将軍、領會稽太守,他當然無法到郡就職,于是任命顧雍為會稽郡丞(太守的首席副手,相當于地級市常務副市長)、代理太守之職。顧雍在會稽讨除寇賊,使得郡界甯靜,官吏百姓都傾心歸服。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奏孫權代理車騎将軍、兼任徐州牧,顧雍開始進入孫權的幕府,擔任左司馬(幕府進階參謀)。

三國英雄志024-東吳丞相顧雍

東吳丞相顧雍畫像

吳黃武元年(222年),孫權建國稱王,任命顧雍為大理(掌管司法的最高長官,相當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奉常(掌管宗廟禮儀的最高長官,相當于文化與教育部部長;奉常即太常,是九卿之首,一般藩王任命時稱奉常),後來又任命他為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顧雍受封之後,家人根本不知道,直到後來聽說了,才大吃一驚。

黃武四年(225年),顧雍被改任為太常(即奉常),進封醴陵侯。這年,丞相孫邵去世,孫權任命顧雍繼任為丞相、平尚書事。 顧雍為相後,仿效漢初治國方法,選擇文臣武将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惡去選擇。而一旦派任後,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托任用他們。他又常常通路民間,收集建議,然後秘密上疏遞交給孫權。如果被采納,就推功于孫權;如果不被采納,就一直不說。孫權是以非常看重他! 顧雍從不飲酒、沉默寡言、舉動得當。孫權曾經感歎:“顧君不說話,隻要說了就言必有中”。當時,在吳國衆臣飲宴歡樂之際,大家都不敢縱情豪飲,唯恐自己酒後失态被顧雍看見。連孫權都說:“顧公在坐,我們無法是開懷暢飲的”,可見他多麼讓人敬畏!

赤烏六年(243年)十一月,在吳國為相達十九年之久的顧雍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孫權十分悲痛,身着孝服前往祭吊,谥号肅侯。其墓位于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鎮小王山,西漢時顧氏始祖顧貴、南北朝時期的學者顧烜,也葬在此處。

顧雍有三子:長子顧邵(184-214年)字孝則,博覽群書、善于識人、名聲廣揚、遠近聞名,吳中評價他:“與舅舅陸績齊名,勝過陸遜、張敦、蔔靜等人”。孫權将孫策之女許配于他,後官至豫章太守,可惜,年僅三十一歲即早卒。

顧雍次子顧穆(又名顧裕字季則,有些史書記載他是顧雍胞弟顧徽之子;筆者推測,很可能是顧徽原本無子,顧穆過繼承嗣,改名顧裕)官至宜都太守、鎮東将軍,永安元年(258年),因顧雍少子顧濟無後,由顧穆繼任醴陵侯。

顧雍少子顧濟,年輕時就因父親之功拜為騎都尉,顧雍死後由其嗣侯(此時顧雍長子顧邵早卒,次子顧穆過繼叔父顧徽);顧濟也早卒,無後,後來由顧穆繼承其父醴陵侯爵位。

顧雍胞弟顧徽,字子歎,孫權繼領江東後(200年),召署主簿轉東曹掾、拜輔義都尉,後領巴東太守。顧雍有族弟顧悌,字子通,少聰敏、以孝廉聞名,後來官拜郎中,領偏将軍。

顧邵長子顧譚(205-246年)字子默,少年得志,和諸葛恪、張休、陳表同号為“太子(孫登)四友”;起初為太子中庶子,又轉任太子輔正都尉,後代薛綜為選曹尚書;祖父顧雍去世幾個月後,顧譚被任為太常,接替顧雍兼理尚書事,一時榮耀無二。顧邵次子顧承(210-246年)字子直,也是年少而有才華,與其舅陸瑁一起被禮請至建業做,官授騎都尉,讓他統領一支羽林軍(皇家衛隊);芍陂之戰(241年)顧承與張休奮力抗敵,取得大勝,被授予奮威将軍、兼任京下督。然而,三年後的芍陂論功事發(244年),顧承和哥哥顧譚、張休均被吳主孫權打壓,一起被流放到交州,相繼死去。

顧穆次子顧榮(約260-312年)字彥先,東吳到西晉時名士、江東士族首領。弱冠就在東吳任黃門侍郎、太子輔義都尉,後仕西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時為琅琊王)安東司馬、散騎常侍,封嘉興伯。卒後贈侍中、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谥号元。司馬睿稱帝後,又追贈嘉興公。“吳郡顧氏”到顧榮位家長時,達到頂峰。

三國英雄志024-東吳丞相顧雍

顧氏族譜中顧雍畫像

東吳孫氏政權一直被江東本地豪族看作是外來勢力“入侵”,起先他們并不願意合作,因而孫策在位時大開殺戒。是以,作為江東大族之首顧家的代表人物,顧雍雖出身高貴,卻一生謹小慎微,不輕易得罪當政者。

即便他為相後,在朝廷上所獻條陳建議,言辭也十分恭順。孫權曾咨詢朝政得失,輔吳将軍張昭就慷慨激昂,将自己收集的意見一一陳述,認為法令太嚴、刑罰過重、應予減損。孫權回頭問顧雍,他隻回答說:“臣所聞,與張公所說一樣。”于是孫權讨論訟獄減輕刑罰。 當然,顧雍雖言辭恭順,但在大事上認為該堅持的原則也是正直不屈的。當時駐守前線的将領紛紛獻上讨敵之策,孫權為此詢問顧雍。顧雍就回答道:“臣認為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功名,是以不應該聽從。”

顧雍為人也很正直,從不挾私報複。孫權晚年寵信酷吏,有個叫呂壹的酷吏是以作威作福。他建置機構賣酒、關隘征稅牟取暴利、檢舉他人罪過,連細微小事也上報朝廷。後來,更是肆無忌憚加重案情、毀謗大臣、斥陷無辜,連丞相顧雍、左将軍朱據都等人都未能幸免。後來,呂壹罪行暴露,收押在廷尉府中,顧雍主持審理此案。呂壹以囚犯身份見顧雍,顧雍都和顔悅色,問他訴訟言辭。臨走時,又對呂壹說:“你心裡還有什麼想說的嗎?”呂壹隻是叩頭認罪無話可說。當時尚書郎懷叙當面斥罵羞辱呂壹,顧雍就批評他說:“官府有明确的法令,何必如此呢?”

顧雍對于子孫的教育也十分細緻嚴格,是以後來顧氏一族榮寵百餘年。他的長子顧邵年輕時就十分有才名,官至豫章太守,可惜建安十九年(214年),年僅三十一歲就去世了。幼子顧濟官至騎都尉,承襲顧雍醴陵侯爵位。次子顧穆官至宜都太守(其次子顧榮後來是擁護東晉晉元帝司馬叡南渡建國的江南士族首領),後因幼弟顧濟去世無後,承襲其父顧雍醴陵侯爵位。 顧雍看人也相當準确,他的長孫顧譚(顧邵長子,太子四友之子,官至太常)曾在公衆場合貪杯而醉、起舞不已、無法制止。顧雍内心十分惱怒,第二天當面嚴責道:“君王以忍辱負重為德,臣下以恭敬謹慎為節。當年蕭何、吳漢立有大功,但蕭何每見高帝(劉邦)都如同不會說話一樣;吳漢侍奉光武(劉秀),也一向謹慎勤勞。你對國家有什麼汗馬功勞可言嗎?隻不過依靠我們顧氏門第而受寵用罷了,因何如此得意忘形?雖說出于酒後,其實還是恃恩忘敬,看來敗毀家族的人必定是你。”果然,最後顧譚因卷入“南魯黨争”,最終被孫權流放交州,死在那裡。顧氏一族也是以而大失榮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