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H”在考古發掘中表示灰坑。灰坑就是古人利用廢棄的窖穴、水井或生産、生活取土後的凹坑,因傾倒垃圾使土壤變成灰色而得名。根據坑的形狀、特征和内含遺物可以判定灰坑的性質和時代,是研究古代經濟生活的重要資料。在中國考古學業界,有個約定俗成的叫法,遺址中所有凹陷的坑狀遺迹,都可稱為“灰坑”。時至今日,我親手發掘過的灰坑已成百上千,但博興龍華寺遺址的H21是我發掘的灰坑中最難忘的一個。因為這個灰坑的發掘,我竟相信了因緣。當然這個因緣不是佛經教義裡的“前緣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更多是中國古漢語裡的機會、緣分之義。H21的發現經過離奇曲折,因這個灰坑的位置就在發掘區圍欄門口内,天天上下工從這裡走,五個多月裡走了幾百趟,愣是沒注意腳下的土中所蘊大千。這個坑從發現到發掘到定性,也經曆了一波三折。當然這個坑也給了我無限驚喜,而且是在工地結束的前夕。是以今日憶起,依舊激動不已。

1春雨後的撲朔迷離

叙述一件事如同唱一部大戲,開唱前得鑼鼓點先響起來走一個“過門”,那就從頭說起。2018年8份,為期5個月的章丘杏行地宋金冶鑄遺址發掘完後,院上司安排我随李振光主任前往博興縣發掘龍華寺遺址。這個120萬平的遺址,是迄今山東省内已知面積最大的北朝遺址,因民國年間遺址上出土隋代《敕建龍華寺碑》而得名。在上世紀70、80、90年代曾出土過若幹批窖藏造像,數量計有幾百件。尤其是1970年代出土的蟬冠菩薩,因造型精美獨特,三段軀體三次征集拼合的傳奇經曆,更因被盜、流失、回歸的曲折故事而讓人矚目。李振光主任浸淫龍華寺遺址多年,是山東魏晉至宋元考古的專家,我又是學習的北朝隋唐考古,能随老先生一起工作,這是一種因緣。我能來全省最大的北朝遺址從事考古發掘工作,這也是一種因緣。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龍華寺遺址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龍華寺遺址發掘現場

自2018年9月入駐工地,五個月的發掘緊張而快樂,眼看着4号建築基址上的隋代大台基初露峥嵘。台基外的磚砌水井到現在還盈滿了清水。一些零星造像殘塊的出土也讓我激動萬分,得蜀望隴的我有時心裡也琢磨,啥時能出個窖藏坑或幾塊帶題記的造像碑就好了。有時也拿這話和李主任開玩笑說,李主任眯着眼嘿嘿笑,說道,“看你小子運氣。”2019年4月10日,2018—2019年度發掘基本結束了。那年魯北偏旱,一春無雨,4月10日,忽逢甘霖。龍華寺畔綠縧搖曳,百芳競妍。雨淅淅瀝瀝的下了一天,對于隻有雨天、晴天,沒有周六、周天的考古人來說,這是個難得的休息日。忙了一春,有些隊員忙裡偷閑的回了久别的家。工地上就剩我和兩個技工,一天無事,下午有當地朋友來訪,一起暢飲至晚。11日一早,雨後初霁,暮春的微風吹拂着臉頰,涼而不刺骨,惬意的很。我和技工到工地安排民工們趁雨後地濕“刮面”。闫老師看發掘區南頭,馬老師看北頭。按部就班的刮到上午十點半。我正在探方邊轉悠,想着刮完這次,用白灰灑出遺迹邊緣線,航拍全景照後即撤工地。正在琢磨着,聽闫老師喊我,我幾步跑到他跟前,一眼便看出剛刮後平整無塵的濕地面上出現了一個規整的長方形坑線,闫老師叫我也是此意。這個位置就在工地南部一處唐代建築台基東外側,離工地圍欄大門不足10米。我圍着坑轉了幾圈,心裡在琢磨,這麼規整的坑線,地層與台基相同,又在台基外側,在此次發掘中還沒遇到過這種形狀的坑,應該不是墓。我叫他拿探鏟來打幾個孔,看看下面土質土色再做判斷。可惜因馬上撤工地,工具都收拾回駐地了。雖然沒有馬上勘探成,但我心裡卻犯嘀咕了,這麼規整,肯定是當時人有意為之,下面會是啥呢?台基外,大方坑,造像?造像?我腦子中閃現出這幾個字,不斷地念叨。我不自覺的摸起電話就給博興博物館馬超館長打,告訴他下午來趟工地,萬一是造像坑,要通過館裡協調安保問題。中午吃飯,我又提醒闫老師下午别忘記帶探鏟,飯後休息,我還在琢磨這個坑的性質,盼着下午早點一探分曉。下午兩點上工,到了先打探孔。長方形坑的四個角加中間打了個梅花孔(勘探術語),其中四個孔在半米左右的深度都碰到了磚。此時我屏住呼吸,多麼希望下面能傳來碰到石頭的清脆聲音(一般窖藏或埋藏都是石質造像,有經驗的考古人員聽聲音與靠手感即能感覺探到物體的大概材質)。可沉悶的噗噗聲分明就是磚的聲音,他們都笑了。這時馬館長也到了工地,見了先打趣,問我挖的佛像呢?我也一陣苦笑,希望即将落空。可一轉念,這個坑處在台基外,有磚,也可能與台基有關,即使對台基有新認識也好啊。我拍闆,抓緊清理,闫老師坐鎮,調來幹活細緻的民工老高,按東西向二分之一往下挖。土一鍬一鍬的挖出來推走,說話間到了下午三點半,終于清到磚了。待覆土去淨,一塊塊磚不規整的躺在那裡,我的心一下涼透了。這跟台基的關系也不大了。但磚空間還是填土,一摳,還是填土,那就證明還沒到底,掀開磚,再挖,還是土。又往下刨了一鍬,就在鐵鍬往前擡起托土的一瞬間,老高感覺到了鍬前緣碰到了石頭,站在坑邊的我也聽到了,趕緊讓老高把鍬原路抽回來,我拿起手鏟飛身下坑,用手鏟慢慢把剛才鏟動的松土刮到一邊。幾下後,石頭露出了一角真容,是一規整的方形石頭一角,我趕緊順着一面清下去,就在鏟拭方石上土的時候,在石頭的一面看到鼓出來的覆蓮花瓣,天啊,是蓮座。再用毛刷刷拭剛才露出的蓮座側面,幾下就露出了一行行清晰銘文。我到現在都清晰的記得銘文内容:“大齊武平六年七月癸醜朔十五日丁卯秦響為亡女阿華敬造石像一軀......”。怕碰傷這尊蓮座,我的手鏟清理盡量先去蓮座外圍土,結果刮了兩下,又露出來一個小的圓蓮座,再刮,旁邊還有。我意識到了,哥們走了“狗屎運”了,這确定是個造像坑了。後來發掘完我也弄明白了,這個唐代建築基址下還有一層更早的台基建築,當時挖這個造像坑的時候,破壞了下面這個台基外側的包磚,等把造像放進坑裡後,又把原來破壞的台基包磚壓在了造像上面,再上部又填土至地面。這就是我勘探先打到了磚的緣故。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H21最早出土的秦響造像座一角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秦響造像座

2坑内外的驚心動魄

坑内的造像就像一個個沉睡千年的小精靈,在叩開覆土的一瞬間,都調皮的想往外蹦,一睹千載後的大千世界。但這一刻,我必須沉住氣,強抑制住内心的激動,直起腰,擦擦汗。思索着下一步的計劃與方案,今天清理工作是肯定完不了,那完不了怎麼辦?文物安全問題怎麼解決?這麼重要的遺迹,剛才的清理方法有沒有疏漏?資訊能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我一屁股坐在坑邊,他們的眼睛都盯着我,我手裡的煙一根接一根的抽,問題一個一個的想。先安排馬館長通過博物館、縣文旅局上報縣政府聯系警察局,晚上派公安幹警和轄區民警支援我們值班。打電話給李主任,告訴他工地最新進展,請他明天一早從機關來工地。再看看剛才清理的方法與思路,謝天謝地,按清理灰坑的方法二分之一做,填土剖面都規整清晰,埋藏的造像原位置未動。拿毛氈來蓋好暫不動,先落實剛才所想。約莫半個小時後,馬館長告訴我,此事已上報縣裡,縣委李書記正在外地出差,委托呂縣長抓緊處理。呂縣長高度重視,抓緊協調縣警察局、宣傳部、文旅局衆上司往工地趕,現場排程協調,確定文物安全。說時快,現實得有過程。是時已經是傍晚五點多了,天黑收工,我和兩個技工在坑旁守着,不敢動寸步。先是縣博物館張淑敏館長陪同分管文化的田縣長趕到。話還沒說幾句,街道派出所劉召民所長趕到。再一會呂縣長、警察局長、政委一行趕到。工地上從來沒這麼熱鬧過,漆黑的原野上,有的打着手電、有的開着手機燈,搖搖晃晃如同繁星閃爍。工地前馬路上的車燈光柱綿延成一條光線射向遠方。呂縣長在車燈邊問我,有啥困難盡管提,縣裡絕對支援。我說需要加強值班力量,確定文物安全。縣長當即安排警察局落實,公安幹警們各個好樣的,一聲令下,兵分幾路,有的去拖引移動值班室,有的去拉應急發電機,有的在工地外支豎鐵杆,挂照明燈,約莫兩個小時後,一切人員、物資到位。電機一響,工地上燈火通明。呂縣長一行一直在工地守着看他們安置,并不時的詢問我還需要怎麼配合及工地發掘的一些事宜。魯北的春夜,又剛下過雨,有些寒意,他們在寒風中都餓着肚子堅持了兩個多小時,我打内心裡感動。那一晚的一切,我覺得也是一種因緣,我将銘記一生。後來我曾說過,“欣逢盛世,上司有方,沉睡千載,龍華重光。”第二天一早李主任從濟南趕來,我有了主心骨,一切按部就班的發掘清理,記錄、拍照、繪圖,各司其職。一會兒清理出一個造像座,一會兒造像座下又露出一個小佛腳,下面還有,旁邊還有,技工們自言自語中透出驚喜不斷。曆時兩天,清理完畢。最後清理造像及殘塊二十餘件,這是龍華寺遺址首次科學發掘完整的造像坑,意義重大。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作者在H21清理中記錄

清理完了,資料資訊也做完了,最後的一步就是提取文物。一切按部就班,順序而來。沒想到,到了最後,又錦上添花,給了我一個大驚喜。在提取到最後一個機關時,是平放在坑底的一塊約40×60厘米的厚石闆,表面看也算加工平整,但明顯粗糙。我開始還認為是塊加工造像的石料或半成品,因個頭大,我和馬老師各抓四角,喊着号子往上擡,它在最底,石闆下面沾滿了泥土,擡到坑上的時候,就把原來的上面翻到了下面,原來的下面就成了上面。我本想着去去上面的土,好帖标簽,不想用竹簽剛刮了一下,随着一塊土的剝落,赫然出現了一行行小字。這幾天若幹次的激動都麻木了,但這最後了,沒想到最重要的在最下面,我就跟回光返照一樣,用盡最後的激情,懷着激動地心,一點點拭去上面的所有泥土,再用噴霧器噴洗這密密麻麻的占據了整個石面洋洋灑灑260餘言。這是塊刊于北齊天保五年的杜昙靖為其亡子杜朗“建斯靈塔”所刊的造塔記。山東近年來鮮有内容、字數這麼多的北朝銘刻出土。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H21造像提取中

劉文濤:沉睡千載,盛世重光——龍華寺遺址H21發掘記

杜昙靖造塔記提取瞬間

3碑銘上的舔犢情深

H21發掘結束了,執勤民警也撤了,工地發掘也結束了,我們轉入了室内整理,我激動的心也逐漸平複。轉而對H21中出土的《秦響造像記》和《杜昙靖造塔記》陷入了深思。這兩塊銘刻都是父母為子女殁後做功德後所刊。我想起了《戰國策》上一名言:“父母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北朝晚期,社會動亂,佛教大興的時代,這兩家父母,都有喪子女之痛,他們舍資為寺院造像、建塔,他們或許淳樸的認為,這是對已殁子女的往生來世,乃至更其遠的愛。秦響造像記中載,這是一個生活在1400多年前的五口之家,秦響夫人許氏,兩個兒子秦伏獲、秦伏瑗,女兒就是這位去世的秦阿華。我不知秦阿華去世時的年齡、原因,但我卻知曉了她父母對她亡後的另一種深沉的愛。造像記中載,“(佛像造成後)暈備五色,煥若天成。”證明他們對所造佛像進行了粧銮,換個思角度考慮,這也是一種用心、精緻的愛。想到這裡,誰不痛心,誰不感動?我當時曾作打油詩一首來記述:“樂陵郡中龍華寺,香火氤氲遮日天。秦家有女名阿華,忽亡北齊武平間。陰陽兩隔一朝别,高堂兄長痛心肝。造像一軀祈冥福,情長銘短蓮座間。暈備五色若天成,四方朝拜得永年。千四百載滄桑過,寺坍像湮任變遷。時維己亥寒食過,古物重光見日天,剔盡塵埃讀殘字,後作俚句記此篇。”杜昙靖造塔記記載的更細緻,這一家出身名門,是漢代青州、冀州刺史杜道訓的十世孫。他家住在祝阿,三子杜朗年方弱冠,奄然長逝。昙靖心悲,與“妻孫為亡息建斯靈塔。”這個造塔記應該就是當年嵌在塔上的。放眼省内,保留到現在的北朝造塔記不多,龍華寺前曾出土《朱昙思造塔記》,今又有《杜昙靖造塔記》,塔雖不存,塔基可能還在,這都為龍華寺以後的發掘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還有造塔記中提到了杜家原籍祝阿,後遷到僑治的太原郡(今長清境内),杜朗殁後埋在升城濟水大堤上,這都是很重要的曆史地理資訊。杜家曾因遷徙的原因是“永安中,邢賊逆命,顯行中州。”這是出土文獻中對于北朝晚期邢杲叛亂為數不多的記載,這需要專文論述。龍華寺遺址資料整理完後,我于當年的9月份到了德州禹城勘探,地點就在祝阿城邊,我專門去了一趟祝阿城遺址,這是杜昙靖、杜朗的老家,我曾寫下一首《祝阿懷古》:“祝阿多見信史載,元魏北徙徒駭邊。愍侯于此潰張步,盧氏據守彌烽煙。吾曾發掘杜朗碑,貫屬祝阿石上刊。今來城下探遺迹,兼聽村氓話豐年。”

4後面的話

再驚心動魄的大戲也有落幕的時候,再痛苦的離别也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趨于平淡,更何況已然悄悄過了1400多年。明白了這些,吾侪皆為滄海一粟,珍惜當下,負重遠行,還有更多的好故事在等着我們去經曆與發掘。當年六月中旬,我結束了龍華寺遺址近一年的發掘,又開始了新的經曆。李振光主任則還在守望着龍華寺遺址,又連續發掘了兩年,且收貨頗豐,我戲稱他是“龍華寺護法”,直到現,我都想念那片神奇的遺址,想念和我在一個探方裡奮鬥過的各位老師——溫柔體貼的張淑敏館長、豪氣填膺的馬超館長、活潑爽朗的翟松岩老師,細緻負責的杜曉軍老師,才華橫溢的張英軍老師,還有各位給我過幫助照顧的技工和民工老哥們。

轉載源于“山東考古”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