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劉文靜為何還是被李淵殺了(上)

在李淵太原起兵的謀劃中,除李世民之外,還有兩個人居功至偉,一個是李淵的酒肉朋友裴寂,另一個就是被譽為有張良、蕭何之才的劉文靜,二人在兩唐書合傳居功臣之首。其中劉文靜因佐命之功,被李淵诏命可“恕二死”,這就相當于被賜予了免死金牌,然而最終兄弟兩人卻同時被李淵處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曆史的星空,一起來探尋手握免死金牌的劉文靜為何不能免死的真實原因。

手握“恕二死”的免死金牌,劉文靜為何還是被李淵殺了(上)

太原獄中定大計

劉文靜(568—619),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 (今陝西武功縣),自稱是彭城劉氏之後,也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人,但是真是假沒人考證,很大機率是劉文靜自擡身價的說辭而已。因為自兩晉以來,一直是門閥貴族把持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源,在社會上享有連皇室都無法比拟的尊崇。是以,你要是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基本上沒人瞧得起你,劉文靜這樣給自己找個顯赫的家族淵源倒也可以了解,但史官們卻不認同他的說法,一句“世居京兆武功”就把他和彭城劉氏拉開了十萬八千裡。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劉文靜為何還是被李淵殺了(上)

劉文靜的青年歲月沒人知道,因為他走進人們的目光時已經四十九歲了。史書隻記載他爺爺曾做過北周石州刺史,父親在隋朝時作戰捐軀,獲贈儀同三司的世襲爵位,并由他繼承這個爵位,也算是官三代。另外還說他姿儀偉岸,有才幹,多謀略,并且理想遠大。

兩唐書中對他的記載是從晉陽令任上開始的,而且一出場就和裴寂在一起,當時裴寂任晉陽宮(隋炀帝的行宮)副監,二人關系很好,幾乎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志趣相投的走心知己。

據《舊唐書·列傳第七》記載,說有一天晚上,他們二人同宿一室,望着遠處的烽火,裴寂不勝感慨,仰天長歎:“卑賤之極,家道屢空,又屬亂離,當何取濟?”劉文靜卻笑一笑,答道:“世途若此,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賤?”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雖然二人是知己密友,但眼光格局卻有高下之分,裴寂的所想隻是地位和家道,且言語之有諸多無奈。而劉文靜的格局卻高出一籌,他想的是如何實作人生的價值,自帶一份豪氣和自信。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給劉文靜和裴寂帶來了命運轉折的機會。劉文靜在和這位頂頭上司的交往中,覺察出了李淵絕非平常之人,而有經略四方的大志,于是就積極之深交,把自己理想抱負寄托在了李淵身上。後來,當他見到李世民的時候,更是發現他“非常人也。大度類于漢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雖少,乃天縱矣(《舊唐書·列傳第七》)。”劉文靜就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密友裴寂,但裴寂卻不以為然。但劉文靜深信自己的感覺,就把賭注全都壓在李淵、李世民父子身上。

當然,李世民也同時注意到了劉文靜,為二人以後的相遇相交做着積極的準備。李世民随父親到太原後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延攬人才方面,為将來經略天下積蓄力量,史書稱之為“陰養士馬”。像劉文靜這樣的曠世奇才,自然就成了他重點關注的對象,隻要有合适的機會,他就一定會把劉文靜收錄麾下。

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因為受到親家李密造反的株連,劉文靜被朝廷逮捕關到了太原獄中,能否活命都成了問題。李世民就抓住這個機會找到了劉文靜,對他作進一步考察,看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張良、蕭何之才。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劉文靜為何還是被李淵殺了(上)

兩人第一次正式見面就在獄中,李世民并沒有把來意挑明,而是先客套了一番。但劉文靜卻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直接把話挑明了,他說:“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這句話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是他對李世民的一次試探。如果李世民真的有湯、武、高、光之才,就一定會把談話深入下去,如果李世民沒有這樣的抱負,那就算自己看走眼了,隻能認命了。

其實,他們兩人都沒有看錯,都是彼此都在尋找的良人,二人的談話也就沒必要再繞彎子了。李世民也照直說了:“卿安知無?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表明了自己欲圖大事的抱負和此行探監的目的。

既然李世民如此坦誠,劉文靜也就進一步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他說:“今李密長圍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賊連州郡、小盜阻澤山者,萬數矣,但須真主驅駕取之。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呼,則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盜賊者,皆入此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朝嘯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複且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乘虛入關,号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

是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李世民聽完劉文靜的這番宏言大論,一股惺惺相惜的心情油然而生,他會心一笑說:“君言正合人意。”就這樣,兩人就在太原獄中定下了乘亂起兵,西進關中的大計。接下來,就是如何說服李淵下定共圖大事的決心了。

到了這兒,大家是不是想起了劉皇叔“三顧茅廬”的故事,李世民和劉文靜在太原獄中的對話與蜀漢先主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樣,對天下大勢的判斷和影響具有至關重大的意義,甚至這次對話對曆史走向的影響比隆中對更為深遠,隋唐交彙的那段曆史将會因為他們二人的對話而改寫,甚至其後近三百年的曆史也是以而基本确定。

既然大計已經定好,接下來就該着手實施了,那麼由誰先去點第一把火呢?李世民當然不行,他雖有志向,也有能力,但畢竟太過年輕,沒有号令天下的資曆和身份。在太原具備這個身份的隻有一個人,就是現任太原留守,李世民的父親李淵。他貴為唐國公,祖上地位比大隋先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還高,而且威望頗高,隻要他振臂一呼,樹起大旗,天下群雄起兵相應的肯定不再少數。但他本人态度如何,目前還不清楚,雖然李世民和劉文靜都隐隐感到他有圖謀大事的志向,但畢竟事關重大,誰都不敢輕易吐口,以免是未成而身先死,必須得找一個合适的人去進一步試探,最好再燒上一把火,造成騎虎難下之勢,逼他下定決心。

這個最合适的人非裴寂莫屬,因為他是李淵的副手兼最親密的朋友。李淵在擔任太原留守的同時也兼任晉陽宮監,而裴寂任晉陽宮副監,二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經常在晉陽宮中吃吃喝喝,逐漸發展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關系鐵到遠遠超過他和劉文靜的關系。是以,李世民和劉文靜找到了裴寂,讓他去探李淵的口風,必要時勸他起兵。但裴寂卻不太情願做這件事,因為他怕一旦勸說不成反而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劉文靜為何還是被李淵殺了(上)

看到裴寂這樣,李世民和劉文靜給他下了點猛藥,利用他貪酒好賭的本性,通過賭博把他牢牢套住,而且劉文靜還掌握了他的一些黑料,這些黑料都有可能讓他身敗名裂,甚至性命難保。于是,他們逼着裴寂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并共同給李淵做了一個局,趁其酒後把兩個晉陽宮中的美女送到了他的床上,讓李淵也擔上了穢亂皇帝後宮的罪名,進而逼他起兵。然而,即便如此,李淵依然小心謹慎,遲遲下不了起兵的決心。

就在李世民和劉文靜一籌莫展、焦急萬分的時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突厥人南侵馬邑,李淵手下的副留守高君雅、馬邑太守王仁恭在和突厥作戰中失敗了。按照隋朝的法律規定,李淵、高君雅、王仁恭都要被問罪,而且隋炀帝也下旨要将他們押送江都問罪。李世民和劉文靜抓住這個機會與裴寂一起苦勸勸李淵起兵,李淵在深思熟慮和權衡利弊的基礎上,終于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要起兵就得先造勢,劉文靜就是這方面的好手。他在整個太原放出風來,說隋炀帝下達了最新诏書,要征集太原、雁門、馬邑等地十五歲到五十歲的男丁入伍服役,年底以前在涿郡集合,來年再次東征高麗。這一招确實很絕,因為隋炀帝勞民傷财開挖運河和三次遠征高麗,已經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要是再次遠征,老百姓就沒有活路了,無疑就是引爆天下大亂的一顆火星,洶湧之勢再也無法阻擋。

果然,聽到這個消息後,老百姓群情激憤,而且有人先借此起兵作亂了,李淵再不起兵就沒有任何機會了,甚至連自己的命能不能保住都會成為問題。

至此,李世民和劉文靜終于促使李淵下定了起兵的決心。太原起兵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要想知道,他們如何謀劃、促成起兵大事,敬請關注賬号後續更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