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刘文静为何还是被李渊杀了(上)

作者:山顶洞人817

在李渊太原起兵的谋划中,除李世民之外,还有两个人居功至伟,一个是李渊的酒肉朋友裴寂,另一个就是被誉为有张良、萧何之才的刘文静,二人在两唐书合传居功臣之首。其中刘文静因佐命之功,被李渊诏命可“恕二死”,这就相当于被赐予了免死金牌,然而最终兄弟两人却同时被李渊处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星空,一起来探寻手握免死金牌的刘文静为何不能免死的真实原因。

手握“恕二死”的免死金牌,刘文静为何还是被李渊杀了(上)

太原狱中定大计

刘文静(568—619),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 (今陕西武功县),自称是彭城刘氏之后,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但是真是假没人考证,很大概率是刘文静自抬身价的说辞而已。因为自两晋以来,一直是门阀贵族把持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在社会上享有连皇室都无法比拟的尊崇。所以,你要是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基本上没人瞧得起你,刘文静这样给自己找个显赫的家族渊源倒也可以理解,但史官们却不认同他的说法,一句“世居京兆武功”就把他和彭城刘氏拉开了十万八千里。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刘文静为何还是被李渊杀了(上)

刘文静的青年岁月没人知道,因为他走进人们的目光时已经四十九岁了。史书只记载他爷爷曾做过北周石州刺史,父亲在隋朝时作战捐躯,获赠仪同三司的世袭爵位,并由他继承这个爵位,也算是官三代。另外还说他姿仪伟岸,有才干,多谋略,并且理想远大。

两唐书中对他的记载是从晋阳令任上开始的,而且一出场就和裴寂在一起,当时裴寂任晋阳宫(隋炀帝的行宫)副监,二人关系很好,几乎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志趣相投的走心知己。

据《旧唐书·列传第七》记载,说有一天晚上,他们二人同宿一室,望着远处的烽火,裴寂不胜感慨,仰天长叹:“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刘文静却笑一笑,答道:“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虽然二人是知己密友,但眼光格局却有高下之分,裴寂的所想只是地位和家道,且言语之有诸多无奈。而刘文静的格局却高出一筹,他想的是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自带一份豪气和自信。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给刘文静和裴寂带来了命运转折的机会。刘文静在和这位顶头上司的交往中,觉察出了李渊绝非平常之人,而有经略四方的大志,于是就积极之深交,把自己理想抱负寄托在了李渊身上。后来,当他见到李世民的时候,更是发现他“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旧唐书·列传第七》)。”刘文静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密友裴寂,但裴寂却不以为然。但刘文静深信自己的感觉,就把赌注全都压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身上。

当然,李世民也同时注意到了刘文静,为二人以后的相遇相交做着积极的准备。李世民随父亲到太原后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延揽人才方面,为将来经略天下积蓄力量,史书称之为“阴养士马”。像刘文静这样的旷世奇才,自然就成了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就一定会把刘文静收录麾下。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因为受到亲家李密造反的株连,刘文静被朝廷逮捕关到了太原狱中,能否活命都成了问题。李世民就抓住这个机会找到了刘文静,对他作进一步考察,看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张良、萧何之才。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刘文静为何还是被李渊杀了(上)

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就在狱中,李世民并没有把来意挑明,而是先客套了一番。但刘文静却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直接把话挑明了,他说:“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这句话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是他对李世民的一次试探。如果李世民真的有汤、武、高、光之才,就一定会把谈话深入下去,如果李世民没有这样的抱负,那就算自己看走眼了,只能认命了。

其实,他们两人都没有看错,都是彼此都在寻找的良人,二人的谈话也就没必要再绕弯子了。李世民也照直说了:“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表明了自己欲图大事的抱负和此行探监的目的。

既然李世民如此坦诚,刘文静也就进一步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他说:“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李世民听完刘文静的这番宏言大论,一股惺惺相惜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会心一笑说:“君言正合人意。”就这样,两人就在太原狱中定下了乘乱起兵,西进关中的大计。接下来,就是如何说服李渊下定共图大事的决心了。

到了这儿,大家是不是想起了刘皇叔“三顾茅庐”的故事,李世民和刘文静在太原狱中的对话与蜀汉先主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和影响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甚至这次对话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比隆中对更为深远,隋唐交汇的那段历史将会因为他们二人的对话而改写,甚至其后近三百年的历史也因此而基本确定。

既然大计已经定好,接下来就该着手实施了,那么由谁先去点第一把火呢?李世民当然不行,他虽有志向,也有能力,但毕竟太过年轻,没有号令天下的资历和身份。在太原具备这个身份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现任太原留守,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他贵为唐国公,祖上地位比大隋先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还高,而且威望颇高,只要他振臂一呼,树起大旗,天下群雄起兵相应的肯定不再少数。但他本人态度如何,目前还不清楚,虽然李世民和刘文静都隐隐感到他有图谋大事的志向,但毕竟事关重大,谁都不敢轻易吐口,以免是未成而身先死,必须得找一个合适的人去进一步试探,最好再烧上一把火,造成骑虎难下之势,逼他下定决心。

这个最合适的人非裴寂莫属,因为他是李渊的副手兼最亲密的朋友。李渊在担任太原留守的同时也兼任晋阳宫监,而裴寂任晋阳宫副监,二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经常在晋阳宫中吃吃喝喝,逐步发展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关系铁到远远超过他和刘文静的关系。所以,李世民和刘文静找到了裴寂,让他去探李渊的口风,必要时劝他起兵。但裴寂却不太情愿做这件事,因为他怕一旦劝说不成反而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

手握“恕二死”的金牌,刘文静为何还是被李渊杀了(上)

看到裴寂这样,李世民和刘文静给他下了点猛药,利用他贪酒好赌的本性,通过赌博把他牢牢套住,而且刘文静还掌握了他的一些黑料,这些黑料都有可能让他身败名裂,甚至性命难保。于是,他们逼着裴寂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共同给李渊做了一个局,趁其酒后把两个晋阳宫中的美女送到了他的床上,让李渊也担上了秽乱皇帝后宫的罪名,从而逼他起兵。然而,即便如此,李渊依然小心谨慎,迟迟下不了起兵的决心。

就在李世民和刘文静一筹莫展、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突厥人南侵马邑,李渊手下的副留守高君雅、马邑太守王仁恭在和突厥作战中失败了。按照隋朝的法律规定,李渊、高君雅、王仁恭都要被问罪,而且隋炀帝也下旨要将他们押送江都问罪。李世民和刘文静抓住这个机会与裴寂一起苦劝劝李渊起兵,李渊在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终于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要起兵就得先造势,刘文静就是这方面的好手。他在整个太原放出风来,说隋炀帝下达了最新诏书,要征集太原、雁门、马邑等地十五岁到五十岁的男丁入伍服役,年底以前在涿郡集合,来年再次东征高丽。这一招确实很绝,因为隋炀帝劳民伤财开挖运河和三次远征高丽,已经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要是再次远征,老百姓就没有活路了,无疑就是引爆天下大乱的一颗火星,汹涌之势再也无法阻挡。

果然,听到这个消息后,老百姓群情激愤,而且有人先借此起兵作乱了,李渊再不起兵就没有任何机会了,甚至连自己的命能不能保住都会成为问题。

至此,李世民和刘文静终于促使李渊下定了起兵的决心。太原起兵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要想知道,他们如何谋划、促成起兵大事,敬请关注账号后续更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