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6:尋找人類早期曆史上的聖山

作者:大同思想網
《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6:尋找人類早期曆史上的聖山
《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6:尋找人類早期曆史上的聖山
《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6:尋找人類早期曆史上的聖山

尋找人類早期曆史上的聖山

尤明才

人類早期曆史上的“聖山”是值得特别關注的對象,更是華夏上古文明中的獨特現象。《山海經》這部奇書重點論述了上古的名山大川,華夏文明的起源與上古山川息息相關。而西方所謂的古蘇美爾、古埃及、古印度或古希臘文明,一開始就和城邦或金字塔有關。似乎西方文明一開始就擁有了所謂的青銅、城市、文字三要素。

中國最早的城市是湖南的城頭山,距今6200年。在這之前,華夏文明還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演化,燧人氏發明用火,有巢氏使人類從穴居邁向巢居,伏羲氏開始漁獵,神農氏開啟農耕,黃帝時百工齊全,華夏文明因而有了深厚的基礎。隻有中國的史書和考古,展示了人類進化的全過程。西方文明出道幾乎就是城邦文明,顯然是一種移民文明,人類不可能跨越穴居、巢居直接到了城市居住。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中國。

青藏高原的隆起,如上帝之手把亞歐大陸截然分開。偉人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一截贈美”是偉人的一種想象,但昆侖山脈确實把歐亞大陸分為中國和中國以外的西方。昆侖山脈的東南邊,山脈縱橫,氣候溫潤,不僅山河壯麗、風景秀美,更适合植物生長和人類生存,一派“江南煙雨”之景。

從這種直覺的地理氣候環境判斷,中國南方或者如杜鋼建教授所言“大湘西”是人類的誕生地,也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早期人類多依山而居,一是大山裡有冬暖夏涼的天然溶洞,二是山水中有人類漁獵和采集的食物。于是上古華夏先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聖山崇拜”。

一、昆侖山

昆侖山,無疑是上古聖山中至為崇高的。

仿佛萬年前的祖先給我們以神啟,昆侖、西王母、伏羲等作為一些“神話”名詞,在近百年反傳統中被打入冷宮,而在新近尋找文明源頭的文化思潮中,重又複活了,一下又回到了我們的現實世界。

神秘的昆侖在哪裡?過去人們向來認為昆侖在中國大西北的帕米爾高原一帶。但那裡山峰的高度多半在6000-7000米,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古人乃至今人都很難攀援而至。是以,那多半是後人的想象。

2015年11月,湖南學者周行易根據《山海經》等各種史料以及考古,認為上古的昆侖山就是今天湖南的雪峰山,讓人腦洞大開、恍然大悟。媒體社會界為之震動,認為這是“湖南中心主義”。昆侖其實是一個名字多座山,其源頭在湖南。

《海内東經》曰:“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侖虛東南。”蒼梧即今天的九嶷山,昆侖山離蒼梧山不遠,都在湖南範圍。

屈原在《離騷》中也說:“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鸾之啾啾。”屈原在沅湘一帶流放行吟,可見昆侖也在大湘西,他不可能跑到帕米爾高原去。

昆侖,由于地球上青藏高原的高高矗立和向東傾斜,成為人類向西仰望的永恒之山,被稱為“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被賦予了一種神聖信仰的意義。昆侖所表達的意義,就是對人類源初誕生地的懷念,是對人類從森林高山走出來、從洞穴走出來的一種依戀。

但是,當上古中國人在氣候溫潤的湖湘大地繁衍生息的時候,人們其實看不到青藏高原,看到的是青藏高原的延伸——雪峰山和武陵山。

《山海經》記載:“又西三百五十裡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早期的西王母生活在昆侖山,但并不是一個美人,而是活在洞穴或叢山中帶有虎豹(獠牙)特征的女性。杜鋼建教授認為,早期西王母是上古湖湘犬戎族的領袖,生活在大湘西的昆侖山上。昆侖山,是西王母生活的聖山。

在不斷進化和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西王母慢慢化醜為美,變得越來越神秘、美麗而儀态萬方,成為中國帝王傾心的對象。不僅如此,西王母向西遷移後,化身為西方的各種女王或美女的形象,比如西女國女王、埃及女王、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乃至現在的英國女王也是西王母的化身。這種現象源于上古湘西的女王制度。

雪峰山下沅水流域7800年前的高廟,挖掘出了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宗教祭祀場所。高廟文化中已出現了八角星紋和鳳鳥紋,以及獠牙獸面紋,後傳播到中華大地乃至西方。高廟文化的白陶,代表了中國史前的第一波藝術浪潮。說雪峰山就是上古昆侖山,有考古依據。

昆侖,一個神聖的符号,儲存着人類的上古信仰密碼。從湘西的雪峰山、武陵山,到四川的岷山,再到中國大西北的帕米爾高原,一直跨國中亞西亞的茫茫沙漠,直到古埃及、古羅馬,皆有昆侖山的名字。

而這,符合分子人類學家、中南大學黃石教授制定的“現代人出東亞”的人類遷徙圖,這個遷徙的原點在以湖南為中心的中國大西南。

《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6:尋找人類早期曆史上的聖山

杜鋼建新著《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

點選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大同書城購買

二、雲陽山

大湘西有昆侖山,大湘東有雲陽山。

如果說昆侖山還代表人類文明處于混沌期,雲陽山則有人類文明雲開見日的含義。昆侖本有“混沌”之義,而“雲陽”的字面之義,則有陽光照耀雲朵或撥開雲霧見太陽的意思。

昆侖山上住着西王母,西王母還是半人半獸的模樣。雲陽山與遠古帝王雲陽氏族有關,更與八代神農炎帝俱兆茶陵、黃帝封少昊于雲陽有關。在漫長的華夏上古史上,雲陽山一直是“帝王之常都”,《湖南通志•封建志》記載:“遠溯上世,則王者亦常都之。”

茶陵多高山,但茶陵亦多丘陵和小塊平地,雲陽山在一塊平原上拔地而起,蔚為壯觀。陽光充足、雨水充沛而土壤肥沃,這樣的自然氣候環境适合農耕。也正是在雲陽山下,華夏文明完成了從漁獵采集向農耕轉型的關鍵階段。神農炎帝在茶陵的傳承世系比較清楚,八代神農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克、帝榆罔,每一代有具體名字。這段時期堪稱帝王世系傳承清晰的王朝。

而三皇中的燧人氏、伏羲氏以及女娲、西王母等還沒有具體名字,隻有抽象的帝王姓氏,或是一個部落名稱。

一說炎帝一共有70代,可見中華文明的農耕時代有多漫長,中華文明也根植于農耕,差別于遊牧文明、海洋文明。在神農時代,姓氏文化、稻作文化、中醫藥文化、茶文化、鳥文化、龍文化、憲法法律文化、商業交易文化在茶陵地區可找到源頭,都帶有鮮明的農耕文明特色。

黃帝與雲陽山也有較深淵源。雲陽先生在雲陽山修道,是黃帝的老師。雲陽山文化直接影響了黃帝文化,黃帝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黃帝以雲為圖騰。且有黃帝在雲陽山養龍之說。黃帝打敗炎帝後,把少昊封于雲陽地區。少昊又是黃帝二十五子中最重要的一位。

黃帝打敗炎帝後,中華文明重心開始北移。但雲陽山地區(包括露嶺、茶山),無疑是孕育華夏文明的大學營。吾人皆是炎黃子孫,在茶陵地區找到了根脈。雲陽山,在華夏文明發展程序中具有裡程碑的作用,确是需要華夏子孫仰望和崇拜的聖山。

末代炎帝榆罔葬于今炎陵縣地區,留下了炎帝陵,全世界華夏子孫定期來這裡祭拜。但在今天的大雲陽山地區,包括露嶺、茶山,極有可能還能找到神農炎帝的葬地。而70代炎帝時期,應當是距今1萬年前後。雲陽山作為人類曆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座聖山,與昆侖山一樣,其名字也傳遍了華夏大地。

三、崇山、衡山、九嶷山、幕阜山

張家界地區的崇山,是湘北地區曆史悠久的一座聖山。

湘西崇山地區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伏羲最初立君建國就在張家界武陵山區的崇山地區。《天皇伏犧氏連山易爻卦大象》中論及八大名山,其中首位名山就是崇山:“崇山君,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君陰後,君陽師,君兵将,君象首。”

崇山也是開啟夏朝的根據地并是夏朝開國的第一個首都。《國語•周語上》曰:“昔夏之興也,融降崇山。”《史記•孫子吳起傳》記載:“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竹書紀年》曰:“禹治水既畢,天錫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興,草木暢茂,青龍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龜書,是為洪範,三年喪畢,都于陽城。”崇山是夏之興的祥瑞地。

華夏文明發展到澧陽平原地區,開始了造城的曆史,史載“鲧作城”,即大禹的父親鲧是造城的工匠,造的是“崇山城”,該城依山而建。世界曆史上最早的城市——常德城頭山,與“鲧作城”這段曆史有關聯。

湘南地區的聖山九嶷山則與舜帝有關。九嶷山屬于古蒼梧地區,古蒼梧也是曆史悠久的文明發源地。在永州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曆史最早的稻作文明和陶器文明,距今都有2萬年左右。同時在道縣福岩洞發現了8萬—12萬年前的完全現代形态的人類,證明了“現代人出東亞”。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被尊為“道德始祖”。無數文人歌詠舜帝和九嶷山,李白的《遠别離》:“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雲間,随風波兮去無還。恸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偉人歌詠九嶷山:“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有巢氏最早出現在湖南九嶷山以南,也即古蒼梧地區。燧人氏則誕生在洞庭湖以南的湘山上,并在常德的澧縣建立了遂明村。湘東北幕阜山與伏羲葬地有關,《帝王世紀》載伏羲“崩葬南郡”。湘中的衡山,則與祝融氏族有關,後成為五嶽之一。而劉俊男教授論證堯帝是株洲攸縣人,因攸縣有丹陵、堯山等古地名,與《山海經》記載相吻合。

以上衆多聖山中,以湘西的昆侖山、湘東的雲陽山、湘北的崇山、湘南的九嶷山、湘中的衡山、湘東北的幕阜山最為著名。華夏文明源于大湖湘地區,三皇五帝亦多與湖湘有關聯。湖南的青山綠水與華夏上古文明,确是天作之合。據此,湖南被衆多學者認為是“世界上古文明之都”。湖南衆多“聖山”,共同構成了“上古文明之都”。

杜鋼建教授新著《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圍繞遠古聖山“雲陽山”展開論述,既是一個創舉,也符合華夏文明起源的特征。西方文明開端即和城邦有關,而華夏文明有着更古老悠久的起源曆史,哪一座“聖山”都有幾十萬年的曆史。每一座聖山都是人類早期的聚集地,其功能和城邦一樣。

人類從遠古的聖山走出來後,再在世界各地建村、築城、造金字塔。即使人類已經離開大山在平原築城,依然在那些山上建廟、觀、台,人類的祖先已化為神、仙,居住在雲霧缭繞的廟、觀裡,被後人供奉和祭拜。那些“聖山”,成為人類永久仰望和崇拜的對象。

訂購杜鋼建《文明源頭與上古茶陵》《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黃守愚《儒學新編》、《稻生一》,請點選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關于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并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援的文化學術網,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标,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複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複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歡迎向大同思想網公衆号投稿: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