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劇中的董小宛
自南唐定都金陵(南京),文人騷客往來不息,秦淮河一時風光無限。每當入夜,秦淮河畔燈火绮麗,江南水鄉的俊秀風流人物鼎沸,秦淮河上畫舫歌舞繁華,兩岸絲竹之聲不絕于耳。
金陵城最為繁華當屬秦淮。十裡淮河穿城而過,一水相隔的彼岸,正是江南才子舉人會試的總考場江南貢院。自古風流才子愛美人,各種教坊名伎聚集于此,聞名天下的當屬“秦淮八豔”。
八位絕代風華的女子,命運皆不一樣,但是說起她們,總離不開愛情和男人這一千古不變的話題。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總是打動人心啊。今天說的就是多情順治皇帝和董小宛的傳說。
清世祖(福臨)順治是清入關後第一任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1644年,順治六歲即位,由皇叔父多爾衮攝政。順治七年(1650年) 多爾衮死後親政。政史記載,順治18年正月,順治出天花而死,年僅24歲。
但據野史和民間流傳,說順治當時并沒有死,而是出家當了和尚,順治為什麼要出家?據說同董小宛有關,董小宛是明末秦淮八豔名妓,後來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妻,清兵入關後,清豫親王多铎攻下南京,将董小宛掠到北京,獻給了順治皇帝。董小宛入宮後,賜姓董鄂氏,順治對董鄂氏十分寵愛,不久就立為皇貴妃。順治十七年(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病死,順治悲痛萬分,并親自為她守靈,不僅轟朝五日,而且破例追封董鄂氏為皇後。由于董鄂氏的死,對順治刺激很大,使順治終日悶悶不樂,順治遂棄皇帝之位,遁入山西五台山,皈依淨士。這就是傳說中順治出家的故事。
也有戲劇版的《董小宛與冒辟疆》,使順治出家當和尚的故事廣為流傳。該劇說的是江南名士冒辟疆和江南名妓董小宛的愛情。清兵南侵攻下南京後,董、冒失散,董小宛為降清明将洪承疇所掠,洪把董小宛作為皇室董鄂王之女,改名董鄂氏,送到宮中。順治對董鄂氏非常寵愛,封為皇貴妃,僅次于皇後。當冒辟疆知道此事後,通過關系買通太監,混進宮中,與董小宛相會。夫妻相見,兩人分外悲傷。此時,孝莊皇太後和皇後闖了進來,見狀大怒,将董小宛白绫賜死。順治一氣之下,放棄了帝位,到五台山皈依空門,當了和尚。
在現在的影視劇中,說到董小宛,都離不開順治皇帝這一段傳說。
入宮後的董貴妃
順治一向好佛是衆所周知的,順治在宮中奉有二位禅師。順治信佛非常虔誠,并有過剃發為僧的念頭。在宣布順治去世前幾天,順治還叫他最寵任的内監吳良輔到憫忠寺削發做了和尚,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另外,當時順治與孝惠皇後不合,曾想廢孝惠皇後,立董貴妃為皇後。由于孝莊皇太後的反對而沒有成功。這也是一些人認為順治出家的原因。他們還用著名詩人吳梅村在《清涼山贊佛詩》中的“房星竟未動”為佐證,用天上的帝王星未墜落,來證明順治沒有死。
《多情江山》就是講的順治帝和董小宛的故事
傳說康熙四次去五台山,前三次都是為了去看他的父親順治。(乾隆大概是最愛出訪的皇帝了,剛寫過他6次下江南,4次他都去了海甯,傳說是查證自己的身世)。當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時,順治已經死了,康熙見景生情,作詩哀悼:“又到清涼境,晚岩卷複垂:勞心愧自省,瘦骨久鳴悲;膏雨随芳節,寒霜惜大時;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
據有關史料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天花病。天花病在當時視為不治之症,也有傳說順治私自出宮,留戀花柳妓院,身體腐爛,孝莊太後為了掩蓋說得了天花。接着又傳谕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福皇帝康複。正月初六夜半,順治預感到生命垂危,急命太監傳谕王熙和麻吉勒趕到養心殿,記錄遺囑。三更時分,順治表示自己“已患痘症,勢将不起”,叫王熙按照吩咐在床前匆匆趕寫遺诏。遺诏由順治親自修改三遍,直到初七早上才算定稿。初七半夜,順治死于養心殿。是以認為順治出家之說是不可信的。
《七劍下天山》中的董小宛
另據有關考證,順治寵愛的董鄂氏并非董小宛,董小宛也根本沒有進過清宮,更沒有見過順治。董小宛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1638年順治降生時董小宛已經十五歲,已是秦淮名妓了。豫親王多铎攻占南京是順治二年(1645年),當時董小宛已經二十三歲,而順治隻有八歲,八歲的順治怎能寵幸二十三歲的董小宛呢?皇貴妃董鄂氏确系内大臣鄂碩的女兒,是旗人之女,順治十三年(1656年) 十八歲時進官,8月封為賢妃,9月晉皇貴妃12月行冊封禮。由此可見,董鄂氏與董小宛毫不相幹。董鄂-字是地名,系滿語的音譯,也可譯為佟鄂、棟鄂,是滿州八大姓之一,與姓董的漢人風馬牛不相及。
關于順治是否出家,清史專家孟森曾作過詳盡的考證,并發表了《世祖出家事考實》的文章,認為清世祖順治确實死于天花,根本沒有出家。大部分史學工作者也同意這一說法。但對野史和傳說中的康熙為什麼四次去五台山,五台山為什麼有這麼多供禦器具,并沒結論。
倒是董小宛身為才女,還喜歡研究美食。人們常吃的虎皮肉,走油肉,就是她的發明叫“董肉”,和“東坡肉”相映成趣。小宛還善于制作糕點和糖點,能彈會唱,吟詩作畫,真是一位有生活情趣的傳奇才女啊。
還有一些所謂的紅學研究愛好者,這幾年提出了林黛玉的原型為董小宛之說,還說《紅樓夢》為冒辟疆所寫的新觀點來。大家有興趣可以找找看看有無道理。
秦淮八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