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獻帝做山陽公與孫悟空的“齊天大聖”有什麼差别?

作者:子蘇名著閱讀

《三國中的真假糊塗》第五講 半生所求

愛默生說,思考是行動的種子。是的,種子包含了生命的全部,思考就是人生的一切。是以馬克思說得更絕,思考就是一切。

愛默生是美國的思想家,文學家,是超驗主義的代表。

他最有名的話是“世界将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

當你對世界感到迷茫的時候,隻要你低頭一想,世界就是指頭上的一滴水,你就會明白世界就那麼的簡單,人生就那麼地簡單。

這樣你一下子就從困惑中走出來,你将變得輕松、放松、愉快。

這就是思考的魅力。

前面講了漢獻帝禅讓的種種原因,現在就應該聯系現實思考,對我們有什麼啟發、有什麼借鑒。

第五講 半生所求

漢獻帝做山陽公與孫悟空的“齊天大聖”有什麼差别?

《周易》是“群經之首”,是以陰陽變化為核心,闡述世界人生觀的辯證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辯證法思想,隻是沒用辯證法來命名。由此中華民族的文化也存在着陰陽兩條主線,這就是道家與儒家。

道家主張無為,儒家主張進取。這兩種思想為中國人在選擇道路時提供了答案。

一般人都是先選擇儒家的進取精神,以仁為核心,以愛為綱領,為社會做貢獻,實作個人的社會價值。

如果一個在追求進取過程受到了阻礙,或者失敗了。那麼,就會退而求“道”,選擇避世,無為,清靜。

老子本人也是一樣的,他原來也是周官,後來自己選擇了避世,後世的陶淵明、蘇東坡,還有一系列的自以為是“聖人”的人,也這樣選擇。

有沒有中間的道路?

有。

有兩個。一個是漢獻帝劉協,另一個蜀後主劉禅。他們是兩兄弟。

這裡隻講漢獻帝劉協,下一講開始說蜀後主劉禅。

我們看劉協,他是山陽公,古代的最高官階,除了天子,他最大,他是官階最高的公,“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祭祀自己的祖先,還是以天子的禮數,上書不稱臣。不僅不要稱臣,你曹丕還得叫我一聲“爸”,因為我是你的嶽父。這與孫悟空要求的“齊天大聖”有什麼差别?

上書時,不拜不稱臣,這表面上與皇帝不是平齊的嗎?

這是他享受的公權力。這夠不夠大?

“以河内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這是一筆巨額财富,而且這筆财富不用自己開采,是魏朝的财富,直接給他的獎勵。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給了他,誰搶他的,他可以先請曹魏政府出面幹涉。曹魏政府必須采取行動加以保護。

這是他的經濟權力,足夠劉協用的了吧?

這一方面,就是儒家進取的一方面,他還是官場上的人,他沒有避世。

但是,這些權力,漢獻帝用了嗎?

漢獻帝到達山陽之後,隻有兩樣東西常用,一把鋤頭,一個藥箱子。

漢獻帝并沒有用他自己的政治與經濟權力。

一是他沒有上過朝了,也沒有上過書。二是他自己不用朝廷給的錢,他自己靠行醫足夠用。

我在一篇文章說過,人生要說難,做什麼事都難。要說易,有一把鋤頭,一輩子足夠。當然這個鋤頭代表的是簡單勞動,并不是隻有鋤頭,家裡鍋都沒有,也能過,不是這個意思。

漢獻帝用這把鋤頭做兩件事,一件是種菜,另一件是挖藥。

他種菜,與農民種菜可不一樣,他種不種菜都有菜吃,農民不種,就沒有吃的菜,是以,他種菜就跟陶淵明是一樣的。

陶淵明的鋤頭與漢獻帝是一樣的,一是種菜,二是挖藥。恐怕陶淵明還是漢獻帝的徒弟,因為漢獻帝比陶淵明早了一百多年。陶淵明也是有經濟實力的,他是帶着當官時的積攢隐居的。實際陶淵明也不算隐居,如果真隐居,誰會知道他呢?誰會知道曆史上還有陶淵明呢?

漢獻帝的種菜就是陶冶情操,鍛煉身體,不是為了解決溫飽。

是以,他的這種種菜,我還是挺羨慕的。

用鋤頭挖藥與種藥,也是漢獻帝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另外,就是他的藥箱。

這藥箱可不是簡單的藥箱,就是漢獻帝的夢想。

這個藥箱裝着他對人生的新認識與看法,同時,他是對中國醫學的總結與實踐。

從漢獻帝整個一生來看,漢獻帝救世一直是他的夢想,用什麼方式救世,他也進行過嘗試。最初,在也就剛當皇帝的時候,他采用過教育救世,在沒有軍事權力的情況下,董卓還是讓漢獻帝行使過其它權力,就是教育權。

這是在《後漢書》中有明确的記載,用簡單的原話證明一下。“冬十月,太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賜博士以下各有差。”這是漢獻帝鼓勵興學的曆史記載,前面還講一了些,教育從兒童抓起的事。

教育救國可能也是當初漢獻帝的一個夢想,但是他失敗了。

不過,經過幾十年的嘗試與實踐,他發現救世,可能不一定要當皇帝,還有其它的道路。那就是行醫。

中國的醫學就是文化,就是哲學,他在行醫的過程,也同時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是以說,漢獻帝禅位不是被動的,他的行醫更不是被動的。

漢獻帝這種雖然在官場,但做的是類似陶淵明的事,有一個專有名字,叫的仕隐。

仕隐的典型代表就是被曹操騙到許昌的徐庶,他官至右中郎将、禦史中丞,相當是現在的最高檢察院長,但沒有為曹操正式做過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陶淵明叫退隐,是棄官,也叫山隐。

漢獻帝做山陽公與孫悟空的“齊天大聖”有什麼差别?

與陶淵明還有差別,就漢獻帝的仕隐,所做行醫這件事,還是積極進取的,是以說,劉協是走的中間路線。

這就漢獻帝的後半生。

其實,我們現在也可以走這條中間的道路。

我們一定要進行創業,無論創業多大,需要保障收入能夠源源不斷地流入,而且往後不必投入太大的精力。

隻要不是太貪婪,應該還是能夠達到,例如,買一個門面出租,長期出租,這就是能夠保障收入源源不斷地流入。

這是一個例子,隻是啟發讀者進行思考,讀者應該還能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大膽進行創業,積極進取,按照自己的理想奮進,失敗了也不必太害怕。人生就由曲曲折折的道路組成了,成功失敗都是同時存在的。

我們要苦惱于失敗挫折之中,隻把它當成人生的一個部分,坦然面對。

漢獻帝江山尚可以放棄,我們放棄一些身外之小物,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是以,積極進取,與坦然面對,并不沖突,而應該成為人生堅守的信條。

好了。關于漢獻帝的糊塗哲學,就全部講完。

下一次,第六講,糊塗阿鬥

漢獻帝做山陽公與孫悟空的“齊天大聖”有什麼差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