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糊塗的漢獻帝禅位之後最大的收益是什麼?

作者:子蘇名著閱讀

《三國中的糊塗智慧》第四講 大掙實惠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對思考的認識,通俗易懂。

糊塗的漢獻帝禅位之後最大的收益是什麼?

今天讓我們一起思考糊塗的漢獻帝禅位之後,獲得怎樣的人生,開啟了什麼樣的人生

漢獻帝禅位之後最大的收益是什麼?

答,漢獻帝禅位之後最大的收益是獲得了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

首先是思想的解放。過去,漢獻帝有帝位無帝權,他一是為自己的權力,而是為劉家的江山,他既憂心自己的貴為帝王,實為傀儡,他又憂心對不列祖列宗,是以,為了奪回自己的帝權,進行了一系列不懈地鬥争。可以套用諸葛亮的一句話說,“受帝位以來,夙夜憂歎”,就害怕劉家天下,敗在自己的手中。經曆幾十年抗争,換來的結果,自己被看守得越來越嚴格。願意舍棄,使得漢獻帝思想得到解放。他擁有的帝位,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甚至是一座大山,壓得他無法喘息,放棄帝位,從事醫學,他至少從心靈上,得到放松。這就是思想上的解放。

對于人身的解放,要用曹操對呂布的一句話說,“縛虎焉能不緊。”那綁的是呂布,漢獻帝可是一條龍,而且是強龍,作為曹操曹丕焉能不知?那肯定是用最嚴格的方法來掌控。

這一原理至今,還是常用的。有一部分上司為了不讓有才能的部屬超越自己,那就會采用這種辦法,壓制部屬。

漢獻帝需要獲得解放,就必須有一個大的蛻變,變得讓你真正放心,那就不能夠做真龍,連蛇也不能夠做,隻能做地龍。地龍就是蚯蚓。

漢獻帝選擇了蛻變,将自己的原有的神通全部卸掉,學習起中醫來,當然那時候沒有西醫。

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而不表演式,進而獲得了曹丕的信任。

是以,我自認為漢獻帝禅讓那是真實的,雖然總體上是被逼,而最後的禅讓是真實的。

一個人最痛苦的事之一就是失去自由。

一個人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首先就是獲得自由。

這是漢獻帝最大的收益。

第二大收益是什麼?就是獲得了曹氏集團對他最大的寬容。

《三國演義》中演的是,漢獻帝在禅位的現場是驚恐的,也有大臣用劍吓唬他。

而且漢獻帝向曹丕下拜的情節。

這兩點很不現實,是貶責曹丕的做法。

中國人通常不會這樣做。我還是接受《後漢書》中的說法,即“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

他除了名稱改了一下,待遇沒有變,“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而且這一權力,還有曹氏集團為他作保障。

因為當時同按照唐堯禅讓禮儀做的,難道堯帝向舜帝禅讓時下拜了?

這是講不通的。

糊塗的漢獻帝禅位之後最大的收益是什麼?

至于為什麼要給一個山陽公?按照道理,漢獻帝直接退休比有山陽公的封号自由,恐怕是曹丕非得給的。

為什麼?曹丕,還是有一點不放心,害怕漢獻帝太自由,有一個職位和封地,給個職位,要安排一部分官員控制漢獻帝,防止起義。

好,不再過多推想,還是說收益問題。

對比在位的時候,尤其是曹操在的時候,曹操就是漢獻帝的嶽父,還有實權,他動不動就以丈人的身份教訓漢獻帝。開口閉口就是“你嶽父怎麼怎麼樣對你不錯?你又怎麼樣不行。”當然,曹操會教訓得更加文氣,畢竟是文人。隻要你漢獻帝不聽,他就是嶽父的身份壓制,你說難受不難受?

到曹丕,稍微要好一些,但曹丕同樣擔負着守業與擴大經營的責任,是以,他自然會有他的方法管控漢獻帝。

漢獻帝禅讓的時候,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讓曹丕娶自己的女兒,就相當于曹操讓漢獻帝娶自己的三個女兒一樣。這時候,漢獻帝從妹夫的地位,一下子,變成了長輩,成了曹丕的嶽父。這可不是瞎說,是《三國志》記載的,原話是這樣子的,“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lài)降二女,以嫔于魏。”“釐(lài)降二女,以嫔于魏”就是賜予兩個女兒,做曹丕的嫔妃。

《三國演義》中說,不讓漢獻帝入朝,那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是嶽父、還可以受诏不拜,那麼入朝去看看,應該還是自由的。有沒有入朝,沒有曆史記載,從《後漢書》和《三國志》看,是可以入朝的。

第三大收益,可以做自己的事了。

漢獻帝就是想做一名優秀的中醫,為人們治病。

有人可能說了,這是被逼的。

我說不可能。為什麼?

雖然大衆的向往可能都熱心于當帝王,但是總有個别人還是不願意當帝王的。

就如同,現在許多人熱心于當公務員一樣,但是就是一部分真不願意做公務員,例如,我自己,陳旺葵先生,完全有資格,有能力,有條件做一名國家公務員,并且很可能做一名上司,但是,他就是不願意當。因為有自己的抱負,他想創作,想做企業,覺得這才有價值。

當皇帝也是一樣,雖然權力大,可以實作個人價值,但劉協的願望卻不是這樣子的,他就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曆史中,主動放棄皇位的人不隻一兩個。光武帝劉秀兒子劉彊主動上書數次,不做太子,做藩王。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憲,将儲君之位讓給了弟弟李隆基,讓李隆基有條件誅殺太平公主。還有很多的這種情況。

不願意成為帝王的理由各有不同,肯定是有自己獨特人生規劃。

總之,對于旁觀說,漢獻帝是糊塗的,将江山拱手讓人了。但是,對于漢獻帝自己來說,糊塗換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實惠。

漢獻帝的這種糊塗,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當代社會生活中,我們能夠應用嗎?肯定是有價值的,請聽第五講,半生所求

糊塗的漢獻帝禅位之後最大的收益是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