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等關于五軍與三十三軍在丹巴合編情況的報告

作者:林徽因仰望的靈鹫山

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等關于五軍與三十三軍合編情況的報告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一日于丹巴)

一個連:三個排,連長1人,指導員1人,副連長1人,副指導員1人,司務長1人,文書1人,通訊員1人,炊事班10人,滿編128人左右。

一、五軍直屬隊已于本月十日合編完畢。五軍直屬隊現編成的部隊如下:

1.五軍司令部,2.五軍政治部,3五軍保衛局,4五軍.教導隊(現有兩連162人),

5五軍通訊營(交通隊)(三個連每個連九個班九九八十一人,每連短槍兩班一十八人,步槍七個班六十三人,每班九人),

6.無線電隊(十二台),

7,司号連(六十名),

8.騎兵連(人四班三十六人,馬四十二匹),

9。電話隊(機子十架,電線約九裡,人數共四班三十六人)

10.供給部, 11.衛生部,

12.工炮連(八二炮二門,炮彈三十發,沖鋒炮三門,全無炮彈,工兵一個排,炮兵二個排),

13.偵察連(短槍三班27人,長槍四班36人,輕機槍兩挺)。

二、為了交流戰鬥及工作經驗,附幹部調動一紙請準許示。

丹 巴 至 靖 化 (今金川縣)的 驿 道 稱 “丹靖道”,清代嘉慶年間開通的。 沿大金川而上,經甲居、小巴旺、大巴旺、水卡子、巴底林卡、柏松塘,與靖化 縣馬奈鄉接,縣境計1 1 0裡。向西北行,經綽斯甲過河至勒烏圍抵達綏靖,全程210 裡。

民國二十四年(1 9 3 5年)五月下旬,紅四方面軍第九軍二十五師攻占懋功後,派出八十一團部隊沿小金川而下,進攻丹巴,以消滅、驅逐駐在丹巴, 堵截紅軍的國民黨二十四軍所部章鎮中團,進而警戒、鉗制康定方面的國民黨軍。

二十四村千戶楊國林派馬駿和哈基(水子鄉公差村人)前 往 懋 功 (今 小金縣)為其打聽紅軍消息。 馬駿、哈基雖然也害怕紅軍,但身為千戶差民,又不能不去。二人提心吊膽 到了懋功後,看到剛被紅軍占領的懋功城,秩序井然,一片歡騰,群衆并不怕紅 軍的表現,并不像國民黨宣傳的那樣: “小的抛刀、老的當馬蹬、殺人不眨眼”, 一 顆懸着的心才踏實下來。

聽了紅軍的主張及對民族地區的政策後,他們深信紅軍 是 “打富濟貧救窮人”的隊伍,是窮人的救星,是藏族人民的朋友。二人打從心 眼裡擁護黨和紅軍。在得知紅軍要到丹巴的消息後,便主動要求為紅軍帶路、當 通司。

6 月1 3 日,由馬駿,哈基向導,紅九軍二十七師八十一團由懋功順小金川而來 下 ,于6月1 4 日,突破長沙壩防線占領三岔内丹巴 縣城對面的日破山。

不久,一部紅軍 由馬駿向導經過中路鄉,翻過大寨梁子, 占領大渡河北岸的梭坡鄉。 一 路上,馬駿 熱情為紅軍翻譯,積極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主張。

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等關于五軍與三十三軍在丹巴合編情況的報告

丹巴甲楚橋

離丹巴縣城約一公裡的甲楚橋,是懋功進入丹巴縣城的要道。紅軍占領懋功後,國師 民黨丹巴縣長周楚山(文藻)下令拆除甲楚橋橋闆,并派武裝民團駐守橋頭,繼 又由二十四軍章鎮中團一部接防,紅軍要通過此甲楚橋橋攻打縣城已不可能,乃決定由 梭坡渡過大渡河,溯河而上攻打丹巴縣城。

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等關于五軍與三十三軍在丹巴合編情況的報告

大金河繞城東南流,在離城一裡多地方有一座索橋連接配接南北兩岸,橋頭顫巍巍挺立一巨石,石上豎一大石碑,上面刻着“甲楚橋”三字。橋下河水東行約裡許,與小金川交彙,即稱大渡河,是以丹巴有“大渡河源頭第一城”之稱。大小金川流經丹巴,在丹巴城邊交彙,故曆史上曾稱丹巴為金川地區。

城裡通向每條溝谷的路,全是羊腸小道,多在懸崖峭壁間。城門包對面白人山下的玉皇龍岩路就開鑿在懸崖峭壁之間,峽窄崎岖。路邊岩壁上那被煙火薰燎得墨黑的印痕。是古人開鑿岩路時用柴火燒燙岩石,澆水破岩開路留下的曆史印痕。丹巴的許多古老岩路上都留存着這樣的遺迹。

即丹巴至懋功,由丹巴縣 城 出東路,過甲 楚 橋 ,沿小金川上溯,經 邊 古 、 嶽紮街、卡 埋 ,過得勝橋、墨龍溝、翁 古 爾 街 (今半扇門鄉駐地 )、喇嘛寺街、太 平 橋 (今太平橋鄉政府駐地)、一支碉至小金縣新格鄉計 1 2 0餘 裡 ,至懋功縣城 190 餘裡。懋功經日隆關,越巴郎山達灌縣至成都。

當時,章鎮中部利用地方武裝民團在丹巴縣城附近的長沙壩設防,另派兵分别駐守白呷山、蒲 角頂、宋達、格宗等地。重點扼守進入丹巴縣城的通道— 三岔河甲楚橋,将橋闆全部全部 拆除,同時将梭坡渡口船工集中在城内。章鎮中和縣長周文藻則坐陣縣城指揮。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四日紅軍八十一團沿小金川突破長沙壩防線進入三岔河一帶與敵軍對射時久,形成兩軍 隔河對峙局面。紅軍速派小分隊在馬駿的向導下,從中路越過山梁經梭坡大寨至 莫洛村,于下側的鎮布喇嘛寺河壩,利用牛皮船和木筏子,于6 月2 2 日在猛烈火 •政治軍事 力掩護下強行渡河。

剛剛過河竟遭來自格宗、蒲角頂、宋達敵軍夾擊,激戰數小 事後,因敵我兵力懸殊,使過了河的紅軍隻好再度乘牛皮船、木筏退回。在回渡 中有一隻木筏被敵火力打翻,河水寬深,湍急洶湧,緻使數十名紅軍戰士落水犧 牲。擔任掩護的八十一團紅軍和向導馬駿迅即潛入深山轉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