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鼓新場”事件讓全體紅軍将士對毛澤東徹底服氣了

1935年2月,蔣介石連續調集多股力量集結重兵,企圖對中央紅軍進行圍追堵截。奈何毛澤東有着近乎神一般的洞察力,對蔣介石的用兵企圖了如指掌,率領中央紅軍二渡赤水,在川黔滇一帶神出鬼沒、飄忽不定,讓蔣介石和他的将領們頭疼不已,根本無法捕捉中央紅軍的蹤迹,他們的部隊反倒一直被中央紅軍牽着鼻子走而處處挨打。

“打鼓新場”事件讓全體紅軍将士對毛澤東徹底服氣了

紅軍時期的毛澤東英氣逼人目光如炬

毛澤東似乎天生就是個軍事家,隻要一打仗,他就渾身是勁,精力充沛,思維和身體每個細胞都高度活躍,他本來長期患有慢性便秘,往往一個星期才能解一次大便,但奇怪的是,隻要一打仗,他的大便就正常了。直到後來在延安時仍然如此,隻要大家一聽說“主席解了大便了”,大家都要歡呼,這潛台詞似乎就意味着——我們又要打勝仗了!

土城戰役失利後,毛澤東當機立斷,迅速從錯誤和失敗中警醒過來,及時調整戰略,果斷采取措施進行補救——立即停止與敵郭勳祺部糾纏,帶着部隊輕裝從土城、赤水西進,到紮西待機。毛澤東帶領中央紅軍調整戰略,蔣介石也立即手忙腳亂地調整他們的戰略部署:命何鍵、劉建緒對付紅二、六軍團;命龍雲和薛嶽(這一路包含滇軍和黔軍)對付中央紅軍;命朱紹良和楊虎城對付紅四方面軍、紅三十五軍。

蔣介石的戰略調整很快就被毛澤東洞察了他的用兵企圖,在這些力量中,毛澤東認為隻有滇軍的3個旅在孫渡的率領下進駐了有利的戰略位置,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算是頗懂得用兵之道。中央紅軍此時要穿過雲南,渡過金沙江才能擺脫數十萬追兵,但這就必須和已經占據有利地形且以逸待勞的滇軍作戰,這種硬拼向來是毛澤東所反對的戰法。

那川南呢?川軍大部已經雲集川南,其餘各路正奉命向川南集結,中央紅軍要想北渡長江也已經不可能了。怎麼辦呢?在這種危急時刻,再次展現了毛澤東神一般的洞察力,他把眼光投向了貴州:黔軍分散且力量薄弱、戰備松懈,尤其是其上司人王家烈與蔣介石有很深的沖突。于是,毛澤東當即決定,帶着中央紅軍出其不意地回師向東,經川南一角東回貴州,先打王家烈,再設法調出雲南的孫渡,乘虛伺機過雲南。

毛澤東這一手可謂絕妙:回師貴州打王家烈,這就是他慣用的兵法——避實打虛,既可以避免同孫渡的滇軍硬碰硬,又可以把強大的川軍甩在川南地區,讓國民黨在長江沿岸精心構築的碉堡毫無用處。後來在解放戰争時期,毛澤東把這種“先打弱敵”的絕妙戰法提煉為十大軍事原則之首: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而這一次,王家烈就是毛澤東選中的弱敵。

1935年2月11日,在初春的寒風冷雨中,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出發了,于2月18、19日由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紅軍隊伍裡很多人搞不懂毛澤東這種飄忽不定的戰法目的到底是什麼,至于蔣介石則更加如墜雲裡霧裡,一直弄不清楚中央紅軍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他怎麼也沒料到,毛澤東會在這時率領中央紅軍進入遵義,挺進黔北。他把重兵多集結在紮西附近,要想調兵攔截紅軍已經來不及了。

“打鼓新場”事件讓全體紅軍将士對毛澤東徹底服氣了

二渡赤水(油畫)

于是,毛澤東當即決定趁敵人來不及調兵時,迅速沖破黔軍的阻攔,占領婁山關及其以南地區,再次攻占遵義,以争取主動。2月24日,中央紅軍占領桐梓,中央紅軍突然傳回黔北,使坐鎮貴陽的薛嶽大感意外、不知所措,趕緊一面電告蔣介石,一面匆忙調兵遣将。蔣介石獲悉後,判斷中央紅軍向東重返貴州的目的是要繼續東進,然後要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當即急電要湘軍在川黔湘邊界迎擊紅軍,又電令王家烈北上攻擊桐梓。

王家烈認為蔣介石是要借追剿紅軍的機會吞并貴州,于是為了儲存實力,他決定扼險固守。中央紅軍攻克桐梓的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最終決定把攻打婁山關的這場硬仗交給彭德懷,因為此戰關系到遵義之戰的成敗。婁山關地勢險要,王家烈以4個團的兵力扼守要沖,居高臨下,盡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

1935年2月25日淩晨,霜風凄緊,紅軍将士雖然疲憊不堪,但仍士氣高漲,一路急行軍搶在敵人援兵趕到之前抵達婁山關,在彭德懷和楊尚昆的指揮下迂回包抄猛攻婁山關。最終紅軍拿下了婁山關,殲滅敵軍4個團,殘敵逃回遵義。2月28日淩晨,紅軍一鼓作氣全面攻占遵義,貴州軍閥王家烈的主力全被殲滅。

婁山關之戰還在進行的時候,毛澤東就已經提前在醞釀和部署後面要進行的戰鬥了,攻占遵義後不久,一直跟在後面追擊中央紅軍的蔣介石嫡系吳奇偉的2個師,星夜兼程直撲遵義,把指揮所設立在距離遵義10多裡地的忠莊鋪。吳奇偉仗着自己是蔣介石的嫡系,非常驕橫,毛澤東命幹部團配合三軍團正面阻擊吳奇偉部,命一軍團一部繞至敵側翼,一部直插吳奇偉指揮部所在的忠莊鋪,成功反擊,迅速瓦解了吳奇偉2個師。

吳奇偉見勢不妙,趕緊撒開兩腿逃命,毛澤東命紅一、三軍團乘勝追擊逃敵,力争将殘敵全部消滅。吳奇偉逃到烏江邊,不顧薛嶽“不得撤回烏江南岸”的指令,在少數侍從的保護下匆匆逃至南岸,吳奇偉其他還沒來得及過河的1800多名部下被紅軍追到烏江邊無路可去,隻好全部繳械投降。從2月24日至3月1日,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接連攻克桐梓、婁山關、遵義,殲敵2個師又8個團,繳獲步槍1000餘支、子彈10多萬發,取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毛澤東在指揮這次戰鬥中,安排了紅五軍團十三師三十七團作為奇兵,故意在良村和溫水一帶虛張聲勢,有效拖住了四川軍閥劉湘的3個旅兵力,等到他們發現這支隊伍不是紅軍主力,轉而再去追擊紅軍主力時,婁山關和遵義已經被紅軍攻克了。此時毛澤東已經開始顯示他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在他的指揮下,部隊輕松自如地迂回穿插于大股敵軍之間,神出鬼沒,飄忽不定,完全牽着蔣介石部隊的鼻子走,蔣軍被折騰得暈頭轉向,疲于奔命,處處挨打。

“打鼓新場”事件讓全體紅軍将士對毛澤東徹底服氣了

中央紅軍攻打婁山關(劇照)

一直猶如置身于雲裡霧裡的蔣介石,這時急得團團轉,隻好親自部署對紅軍的下一步圍追堵截:命郭勳祺3個旅和黔軍向遵義東北進攻,周渾元縱隊3個師向遵義西南地區進攻,吳奇偉縱隊主力為策應周渾元部而集結于刀靶水地區,同時在烏江沿岸也作了周密部署,因為蔣介石預判中央紅軍仍有可能東渡烏江,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面對蔣介石的部署,毛澤東命主力部隊在鴨溪、白臘坎一帶休整,伺機迎擊周渾元部。

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再次證明毛澤東的洞察力有多神,也讓全體紅軍将士對毛澤東徹底服氣了。3月10日淩晨,紅一軍團上司人林彪、聶榮臻緻電前敵司令部建議攻打黔北重鎮打鼓新場,因為隻有王家烈的殘部在這裡鎮守。張聞天召集20多人開會讨論此事(遵義會議後,每逢重大作戰行動,張聞天都要召集20多人開會讨論決定),除了擔任前敵司令部政委的毛澤東反對,幾乎所有人全部同意林彪的建議。

毛澤東反對的理由是:打鼓新場打不得,滇軍主力正在向打鼓新場一帶推進,如果紅軍執意攻打,不但将面對滇軍和黔軍,而且周渾元、吳奇偉、孫渡、郭勳祺等部也會迅速合力殺過來,紅軍必定會陷入重圍。盡管毛澤東再三闡述攻打打鼓新場的巨大風險,但大家還是沒被說服,毛澤東情急之下說,如果你們堅持要攻打打鼓新場,那我這前敵司令部政委就不幹了!撂下這句話,毛澤東氣呼呼地走了。

毛澤東這賭氣一走,事情反而更加惡化了:與會者竟然通過了撤銷毛澤東前敵司令部政委的決定,還迅速拟定給林彪的電報,同意了林彪的作戰方案!但毛澤東不愧是偉人,偉人就有偉人的胸懷和氣度,他回去後越想越不放心,覺得這樣會出大事,半夜裡提着馬燈去找周恩來,要周恩來還是仔細考慮一下,暫緩發出給林彪的作戰指令。

在遵義會議上,周恩來被委托為對軍事指揮下最後決心的負責人,他的态度在黨内和軍内都有舉足輕重,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地位。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深夜,毛澤東提着馬燈來訪成功說服了周恩來,第二天一大早周恩來在會上又說服了大家。周恩來意見的轉變,終于促使大多數人也跟着轉變,由此,中央軍委發出指令,收回攻打打鼓新場的決定。

“攻打打鼓新場”這個軍事行動雖然還隻是停留在建議和方案的階段,并沒有付諸真正的軍事行動,但熟悉這段曆史的讀者都知道,這無形中是讓中央紅軍在鬼門關一來一回地走了一遭,如果不是毛澤東以神一般的敏銳洞察力,超前預判出“攻打打鼓新場”這個軍事行動蘊含的巨大風險;如果不是毛澤東态度堅決地反對和阻止“攻打打鼓新場”這個決定,等待中央紅軍的幾乎是毫無懸念的滅頂之災。

“打鼓新場”事件讓全體紅軍将士對毛澤東徹底服氣了

長征時期的毛澤東和周恩來

此後,全體紅軍将士對毛澤東終于徹底服氣了,但毛澤東從這場風波中又極其敏銳地洞察出中央紅軍存在的問題:眼下天天都處于軍情緊急的戰事之中,每當重大軍事行動就要召集20多人來讨論決定,哪有時間整天争來争去呢?他向周恩來和張聞天提議重組最高軍事指揮小組,以便高效行使戰争中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更有利于作戰。

毛澤東的提議得到大家一緻同意,3月12日,宣告成立新的“三人團”,以毛澤東為首,由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組成。這就标志着從此毛澤東不再是“作為周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紅軍主帥,軍事指揮上的最高首長,也是紅軍的最高首長。從這以後,毛澤東如同下山的猛虎和出海的蛟龍,終于可以在軍事指揮上完全放開手腳,施展他那神鬼莫測、光芒萬丈的軍事才華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