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周列國志》故事 晉文公打敗曹國有怎樣的故事?

率軍救援宋國,沒有直接到達宋國和楚國軍隊交戰,而是先攻打楚國的屬國:衛國和曹國。晉國軍隊打下衛國的五鹿,逃離楚丘之後,晉文公決定進兵曹國。晉文公攻打曹國不像攻打衛國那麼順利,一開始也遭遇了一些挫折。

《東周列國志》故事 晉文公打敗曹國有怎樣的故事?

二十年(前432)三月,晉國軍隊包圍了曹國都城。向群臣問計。大夫認為,晉文公當年還是公子,流亡經過曹國時,曹共公不僅沒有禮待重耳,還要趁重耳洗澡的時候,看重耳是不是真的聠肋。現在晉文公要來報當年的怨仇。曹國應該向晉文公謝罪,請求講和,救一國百姓之難,僖負羁願意充任使者。

曹共公說:晉侯不同意和衛國講和,怎麼會和曹國講和呢?

大夫認為僖負羁當年私自饋贈飲食給,現在又請求出使晉軍,這是賣國之計,不能聽他的。于郎請求曹共公殺了僖負羁。于郎說自己有退敵之計。

曹共公念僖負羁是曹國世臣,免殺罷官。

于郎向曹共公獻計說:“晉侯依恃勝利,必然驕傲。臣請求寫密信給晉侯,約定黃昏時獻門。預先使精兵挾帶弓弩,埋伏在城門之内,哄騙晉侯進城,将懸門放下,萬箭齊發,不愁晉侯不成齑粉。”

曹共公依從于郎的計策。晉文公得到于郎的投降信,就想進城。說:“曹國現在還沒有吃虧,怎麼知道沒有詐?臣請求試探一下。”先轸在軍中挑選長須高個的軍士,穿着晉文公的衣冠。那個從前曾經兩次刺殺晉文公的太監,晉文公認為他是聽命行事,是以原諒了他。這次他請求為假的晉文公駕車。

黃昏時,城牆上果然豎起一面降旗,城門大開,假的晉文公率領五百軍士進城。還沒有進到一半,隻聽到城門内,梆聲亂響,箭如飛蝗射過來。假晉文公急忙轉身,懸門已經放閘,假的晉文公和太監勃鞮等三百多軍士死做一堆。幸虧先轸多了一個心眼,要不然,晉文公在這裡就要報帳。

晉文公從前曾經經過曹國,曹軍有軍士認得晉文公,黃昏時倉促之間,不辯真僞,到了第二天早上,有軍士認出死的是假的晉文公。沒有進城的軍士逃命來見晉文公,晉文公怒上加怒,更加緊攻城。

曹國于郎又獻計:“将射死的晉軍士兵,暴屍在城上,晉軍士兵看見,必然沮喪,攻城就不會盡力。再過幾天,楚國的救援軍隊必定會到來。這是動搖晉軍軍心的計謀。”曹共公依從于郎的計謀。

晉軍士兵看見城牆上用秤杆懸挂着死去的晉軍士兵的屍體,怨歎聲不絕。晉文公對先轸說:“恐怕軍心動搖,怎麼辦?”先轸說:“曹國人的墳墓都在西門外。請分出一半軍士,列營在墓地,假裝要挖這些墓,城中必然恐懼,恐懼必然生亂,然後我們再乘機進兵。”晉文公同意先轸的計策,派人在軍中揚言:準備挖曹國人的祖墳。

《東周列國志》故事 晉文公打敗曹國有怎樣的故事?

先轸

晉文公派、率領他們的軍士,移屯在墓地,準備鐵鍬和鋤頭,限定第二天午時,拿墓中骷髅獻功。

曹國人聽聞這個消息,心膽俱裂。曹共公派人在城牆上大叫:“不要挖墓,今天真的願意投降!”

先轸也派人回應:“你誘殺我軍,又在城牆上暴屍,大家不忍心,是以才要挖墓,你如果能用棺收殓死者,我們就收兵退軍。”

曹共公要求寬限三天。先轸定下計策,預先使狐毛、狐偃、栾枝、胥臣整頓兵車,分四路埋伏,等曹國人開門把棺木送出來的時候,四路兵車同時進攻。

曹共公果然用棺木收殓每個死去的晉軍士兵,到了第四天,曹共公要求晉軍退軍五裡,然後打開四扇城門,用車把棺木分四門送出。才送出三分之一的時候,先轸一聲令下,四路伏兵同時進攻,城門被喪車堵塞,急切之間不能關閉,晉軍乘亂攻城,曹共公正在城牆上指揮彈壓,在城外看見,從車中一躍登城,劈胸揪住曹共公。曹國謀臣于郎想逃跑,被晉國大将一刀殺了。晉軍攻進曹國都城,把三百多位曹國大夫殺了。晉文公下令不能驚動曾經幫助過他的曹國大夫僖負羁,隻要有人侵犯他家裡的一草一木就斬首。

魏犫和颠颉不服氣,半夜放火燒殺僖負羁的家,魏犫跳上門樓,冒着火勢在屋檐上跳躍如飛,想找僖負羁殺了他。沒想到,房梁倒塌,魏犫摔倒在地,正好一根燒着的柱子倒了下來,正打在魏犫胸脯上,魏犫登時口吐鮮血。前後左右火球亂滾,魏犫掙紮着攀上庭柱,跳上屋,盤旋着跳出來,滿身衣服都已經着火,衆人把他的衣服都扯掉,才沒有被燒死。

《東周列國志》故事 晉文公打敗曹國有怎樣的故事?

魏犫

見城北起火,怕僖負羁家裡有失,趕忙派軍士救火。僖負羁的妻子抱着兒子躲在水池中,活了下來。僖負羁帶領家人救火,被煙熏倒,被救起以後,已經不省人事,他見了一面晉文公就死了。晉文公拜僖負羁五歲的兒子僖祿為大夫,給他母子豐厚的金帛,送他們回鄉。

晉文公下令殺了颠颉,本想把魏犫也殺了,趙衰再三求情,晉文公知道魏犫是難得的将才,是以把魏犫免職免死。

晉文公把曹共公關押在衛國的五鹿,晉楚城濮大戰結束,晉國軍隊赢得徹底勝利,晉文公又率領諸侯接受周襄王的嘉獎。晉文公由于年事已高,過度勞累,積勞成疾,還做惡夢。晉文公病重時,曹國小臣用一車金帛賄賂晉國的太蔔,說服晉文公釋放曹共公,曹共公才得以回國。

原創首發,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