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
成功奪位後,唐太宗李世民專門寫了一首詩,送給他的表姑父兼親家翁蕭瑀。
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李世民《贈蕭瑀》
短短二十字,盡顯這位後來位列淩煙閣的名臣堅韌不拔、忠貞不二的品格。
後來,唐太宗在宮中設宴款待群臣,設定了一個條件:在座最尊貴的客人可以先喝酒。
當時,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宰相房玄齡等外戚、開國功臣皆在座。聽皇帝這麼一說,卻都不敢亂動,生怕觸碰皇帝逆鱗,惹來殺身之禍。
誰知,蕭瑀直接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絲毫沒給李世民面子。
見是長輩,唐太宗也不好當着大臣的面直接發作,便問蕭瑀,為何敢自認是“最尊貴的人”?
蕭瑀也不傻,順着皇帝的話直說:“臣是梁朝天子兒,隋朝皇後弟,尚書左仆射,天子親家翁。”
聽罷,唐太宗也隻能鼓掌大笑,點頭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圖源:網絡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強大家族的支援。
蕭瑀出身南方世家僑族南蘭陵蕭氏。南蘭陵蕭氏一族,即蘭陵蕭氏南遷江左後衍生的支派,傳聞最早可溯源至名相蕭何、太子太傅蕭望之一系。
作為蘭陵蕭氏的始祖,蕭何的功績自不必說,而蕭望之在西漢時代也是一介牛人。
早年家境貧寒的他,曾拜師後倉,精研《詩經》等儒家經典,年紀輕輕便成為家鄉蘭陵地區(今山東棗莊)的大儒。
當時,大将軍霍光、左将軍上官桀等正受命輔助年幼的漢昭帝處理朝政。
一次,大将軍府長史丙吉向霍光推薦了包括蕭望之在内的當世大儒。
▲大将軍霍光。圖源:影視截圖
在觐見大将軍時,為了加強對霍光的保護,防止有人實行暗殺,這些儒生皆被要求脫掉身上所有衣物,裸體接受檢查。
見狀,與蕭望之一同前來的其他儒生趕緊将自己身上的衣服除去,赤條條地站在侍衛面前等待檢查。
唯獨蕭望之,一聽大将軍如此待客,登時來了脾氣,嘴裡罵罵咧咧地說道:“不願見就算,老子還不稀罕呢!”
聽到蕭望之出言不遜,侍衛擡手就打。
推搡之間,霍光聞訊趕到。
面對大将軍霍光,蕭望之的傲氣更盛了。他直言道:“将軍您以功德輔助幼主,要是能感化你的手下,相信天下士子定能争相過來輔助您。可您現在讓您的手下如此羞辱有識之士,看來所謂效仿周公吐哺之舉,無非是你個人的沽名釣譽!”
表面笑呵呵的霍光雖未當場降罪,卻在幾人的任用上動了手腳。
與蕭望之一同觐見霍光的王仲翁之後迅速升遷至光祿大夫的高位,而蕭望之被發落到上林苑守大門。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幾年後,漢昭帝駕崩,漢宣帝即位。憑借擁戴新帝之功,霍氏家族權勢更甚從前。
即位的漢宣帝是史上第一個囚徒出身的皇帝,多年的底層生活經曆,讓他對霍氏家族擅權之事頗為忌憚。
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霍光去世不到一年,長安城内就開始下冰雹。
冒着冰雹,蕭望之趁機向漢宣帝大膽進言:“今陛下以聖德居位,思政求賢,堯、舜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臻,陰陽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勢之所緻也。”
他的肺腑之言,令漢宣帝大為贊賞。
鑒于蕭望之在儒家學說上的成就,漢宣帝決定任命其為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研習經史子集。
在蕭望之的教導下,漢元帝成長為西漢曆代皇帝中經學研究的集大成者,将西漢王朝打造成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儒學治國的朝代。
▲蕭望之的學生——漢元帝劉奭。圖源:影視截圖
蕭望之以儒學為本、經研治世的思想,也奠定了後來蘭陵蕭氏(包括南蘭陵蕭氏)近千年發展的家學底蘊。
當然,南蘭陵蕭氏是否出自蕭何、蕭望之系下,尚且存疑。
因為曆史上記載南蘭陵蕭氏為蕭望之後裔的典籍僅見諸《南齊書》及《梁書》,在這兩本書中,蕭望之被記載為蕭何的後裔。也就是說,南蘭陵蕭氏起源于漢初名相蕭何。這種說法,在同時期編撰的其他史書以及《史記》《漢書》中,卻均未采信。
唐代顔師古在編撰《漢書注》時,更是特别說明:“近代譜諜妄相托附,乃雲望之蕭何之後,追次昭穆,流俗學者共祖述焉。但酂侯(蕭何)漢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孫胤緒具詳表、傳。長倩(蕭望之)钜儒達學,名節并隆,博覽古今,能言其祖。市朝未變,年載非遙,長老所傳,耳目相接,若其實承何後,史傳甯得弗詳?漢書既不叙論,後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斷可識矣。”
可見,顔師古十分肯定地指出,南蘭陵蕭氏附會為蕭望之之後,進而附會蕭望之是蕭何之後,其實是擡高門第之舉。畢竟,無論蕭何還是蕭望之都是漢代名臣,在史書中皆有傳記,其人物關系詳細列明,二人若有這一層關系,史官怎會遺漏或搞錯?
盡管南蘭陵蕭氏在家世譜系上存在強行攀附的問題,但這是整個魏晉時代講究門第風氣下所有家族的“通病”。
關鍵是,這層出于美化的濾鏡,并不妨礙這個家族在曆史上的精彩表現。北宋歐陽修就曾盛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戰火中,北方士族紛紛遷徙南下。
跟随大部隊的步伐,南蘭陵蕭氏的始祖蕭整也舉族搬遷,渡過長江,僑置江南。
根據先前在北方郡望的劃分,蕭整一脈被安置在今江蘇常州至丹陽設定的南蘭陵郡中生活。依照郡望,這支南遷的蕭氏,遂得名南蘭陵蕭氏。
此時,東晉權力中樞依舊沿用自三國曹丕時代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錄用人才。
與渡江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相比,蘭陵蕭氏實在不算頂流大族。渡江之後,蕭整的兩個兒子蕭隽、蕭鎋最高也隻做到了太守的職位,離日後蕭氏家族權傾朝野仍有較大距離。
“大貴人”劉裕幫了蕭氏家族一把。
在亂世中,劉裕憑借軍功,從東晉王朝手中繼承了半壁江山,成立了以劉氏家族為核心的劉宋王朝。劉裕以孝治天下,尊自己的繼母蕭文壽為皇太後。而蕭文壽即出身南蘭陵蕭氏,為蕭整的遠房侄女。
▲蕭文壽繼子、宋武帝劉裕畫像。圖源:網絡
憑借外戚的身份,蕭家得以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仕途,從政參政。
盛世需文治,亂世靠軍功。蕭氏族人毫不猶豫地投筆從戎,憑借顯赫的武功和外戚的身份,将南蘭陵蕭氏帶上金字塔的頂端。
這其中,不得不提出身南蘭陵蕭氏“皇舅房”的始祖、劉宋名将蕭承之。
與蕭望之類似,蕭承之也堪稱少年英雄。史載,蕭承之“少有大志,才力過人”,同族丹陽尹蕭摹之、北兖州刺史蕭源之都很器重他。
根據家族計劃,蕭承之一早便投身軍旅,跟随宋武帝劉裕等人征戰天下。
衆所周知,自衣冠南渡後,東晉王朝就沒有放棄過北伐的軍事計劃。到了劉宋時代,北伐依舊是南方政權擴大影響、奪取民心的一個重要手段。
宋武帝劉裕得以發家,很大程度上即源于他所參與和發動的數次北伐。是以,為了增加劉宋王朝的影響力,宋文帝劉義隆在繼承父、兄江山後,也把目光投向了北伐收複中土的計劃中。
但劉義隆所處的時代,已經錯失了北伐的最佳時機。
彼時,崛起的北魏王朝已将北方一盤散沙式的政權收歸囊下,在太武帝拓跋焘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
那時的宋文帝根本意識不到南北兩個王朝的差距,緊密部署之下,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北伐正式開始。
作為軍中一員,蕭承之也參與了此次戰役。起初,戰事進展相當順利,劉宋軍隊很快拿下了洛陽、虎牢等四個北方軍事重鎮。
▲洛陽定鼎門。圖源:攝圖網
可接下來,北魏軍隊在拓跋焘的嚴令下發起反攻,雙方的形勢發生根本性扭轉。由于主帥經驗欠缺,劉宋軍隊陷入重重困境。蕭承之也帶着部隊邊打邊撤,進入了濟南城。
當時,跟在蕭承之身邊的士兵僅有幾百人,而城外,北魏數萬軍隊正在加緊集結。隻需片刻,蕭承之等人必将成為北魏軍隊的俘虜。
危急時刻,蕭承之靈光一閃,腦海中閃過三個字:空城計。
反正橫豎都是死,不如死馬當活馬醫。
他趕緊讓守城的軍隊全部撤下來,将大門洞開,全城婦孺老幼“等待”北魏軍隊上門打草谷。
北魏軍士看到這種情形,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猶豫半天,選擇了撤退。蕭承之與城中百姓驚險逃過一劫。事後,蕭承之對手下說:“孤城孤軍,當時的情況實在太危險了,如果将真實情況暴露給敵人,那肯定在劫難逃了,是以隻好故弄玄虛,欺哄敵軍。”
準确地說,蕭承之的空城計不止救了他自己,還改變了中國曆史走向。
因為,篡奪劉宋江山的齊武帝蕭道成,正是蕭承之的兒子。
公元479年,憑借父蔭以及自己多年的努力,蕭道成從劉宋末代皇帝宋順帝的手中接過傳國玉玺,開創史稱南齊的蕭氏時代。
▲齊高帝蕭道成。圖源:網絡
從次等士族扶搖直上,變身皇族,說實話,執政初期的蕭道成想都不敢想。
劉宋末年,随着皇室成員的自相殘殺,朝政大權落入了他與袁粲、褚淵、劉秉為首的“四貴”手中。
當時被“四貴”扶上皇位的皇帝是劉宋後廢帝劉昱,他是劉宋明帝劉彧欽定的皇位繼承人。
即位之初,劉昱隻有10歲。這個“熊孩子”,沒别的嗜好,就喜歡沒事瞎逛,捉弄大臣。要說開開玩笑就算了,這熊孩子胡鬧起來,直取大臣性命。
某次,劉昱一時興起,帶着弓箭跑到蕭道成家,準備給這位輔政大臣一個“驚喜”。當時,蕭道成正在家裡睡午覺。熊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沖蕭道成圓圓的大肚子上射了一箭,完事揚長而去。
所幸小孩子力氣小,蕭道成傷得并不重。但劉昱這麼一瞎鬧,蕭道成直接讓他付出了血的代價。
元徽五年(477年)七夕,劉昱又開始“作妖”。睡前,他指令身邊的侍衛楊玉夫在殿外等候織女過河,要是看不到或者沒有及時去禀告他,就要取楊玉夫性命。
君無戲言,楊玉夫擔心皇帝跟他來真的,于是趁着劉昱熟睡,一刀砍下了他的腦袋,徹底終結了他想要看織女過河的美夢。
▲宋後廢帝劉昱。圖源:網絡
事後,楊玉夫趕緊彙報上司直閣将軍王敬則,請求處分。誰知,對方直接報告蕭道成,請求蕭大人主持公道。
也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蕭道成成功攫取了劉宋大權,扶立新主,當起了“攝政王”。
雖然蘭陵蕭氏在蕭道成的帶領下,實作了階層躍升,可中古時代,經學文風早已成了衡量世家大族的标準。為免遭其他士族看不起,蕭道成登基之初特地召見大儒劉瓛,向其問政,以表明新政權乃至蕭氏家族諄諄向學的态度。
面對皇帝的“有心”請教,劉瓛認為“政在《孝經》”。為君者,當鑒前車之失,加以寬厚。
聽了劉瓛的建議,蕭道成随即下旨,召立國學,從國家層面培養儒士,推進東漢末年以來經學文風的複蘇。
南齊的大力扶持,讓整個江南地區文風日盛,數十年間文治成就逐漸逆轉,反壓中原地區。
在蕭道成重文尚儒思想的影響下,即便貴為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依舊刻苦向學,于宮中崇政殿前大講《孝經》,以此感化域内百姓。
當時,江南地區不僅湧現出以蕭氏宗室為核心的文人集團“竟陵八友”,還曾在哲學、宗教等領域掀起多場學術大論戰。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範缜與蕭子良之間展開的有神/無神論大辯論。
▲範缜。圖源:網絡
這場大辯論的正反雙方,皆是當世名人。蕭子良即“竟陵八友”的發起者,是太子蕭長懋的親弟弟,與哥哥感情甚笃,且同好佛學。曾數次在府邸内大宴朝臣僧侶,事必躬親,對佛虔誠之心世所少有。
而反方代表範缜即《神滅論》的作者,為人心直口快,辯論能力就連号稱“鐵嘴”的“竟陵八友”之一蕭琛也自歎不如。
辯論中,蕭子良問範缜說:“你不信因果報應說,那麼,人為什麼會有富貴貧賤之分?”
範缜答道:“人生如同樹上的花同時開放,随風飄落,有的花瓣由于風拂簾帷而飄落在廳屋内,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則因籬笆的遮擋,而掉進糞坑中。殿下就猶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于糞坑中的花瓣。貴賤雖然不同,但哪有什麼因果報應呢?”
蕭子良不以為然,但駁不倒範缜這番有理有據的答辯,無言以對。
盡管蕭道成及其子孫在文化領域上苦下功夫,但蕭氏建立的南齊存國時間僅24載。自蕭道成之子齊武帝蕭赜後,南齊皇帝也掉入了劉宋王朝的“怪圈”,一代不如一代,最後在東昏侯蕭寶卷手上徹底玩完。
中興二年(502年)四月初八,梁武帝蕭衍效仿齊高帝蕭道成,在百官的擁戴下接受南齊和帝的禅讓,建立梁朝,改元天監。
▲梁武帝蕭衍。圖源: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之一,同為蘭陵蕭氏南遷始祖蕭整的後裔。隻是,與建立南齊的那支蕭氏略有不同,梁武帝的祖上為蕭整次子蕭鎋,而齊高帝蕭道成的祖上是蕭整長子蕭隽。
為了區分這兩支有着血緣聯系的蘭陵蕭氏,梁武帝所屬的那支,日後被稱作蘭陵蕭氏“南梁房”。
建立梁朝後,蕭衍初期也能意識到修文興儒對于定國安邦的重要性。除了效仿前朝設立國學,他還曾以皇帝的身份親臨國學講課,一度讓江南文風更盛從前。
然而好景不長,比起修文,崇佛似乎更能讓達到政治巅峰的梁武帝心靈甯靜。
于是,利用皇帝的權威,他率先将佛教定為國教,并以身作則住進寺廟接受大臣朝拜,臣民供養。由是,杜牧筆下“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風光,逐漸替代了從前的“朗朗讀書聲,莘莘學子意”。
梁武帝與範缜年紀相當,且曾見證過範缜的厲害。為了不讓範缜的無神論威脅到自己尊佛,梁武帝不惜親自上陣,撰寫了一篇《敕答臣下神滅論》,在展開新一輪口水戰的同時,向世人展示信佛的好處。
範缜終究寶刀未老,面對蕭衍的銳意挑釁,他均能一一加以駁斥并反擊。
慶幸的是,無論範缜怎麼咒罵當局佞佛,梁武帝皆未将範缜列入大反派序列。
但梁武帝癡迷極樂世界,卻未能帶來盛世的升華;反之,因為朝政的疏忽,蕭氏家族締造的盛世,已出現裂痕。
▲梁武帝去過的南京栖霞寺。圖源:攝圖網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一生大多數時間吃齋念佛的梁武帝,終未能得到内心的平靜,在暮年之期,活活餓死。
承載在他身上的榮耀與輝煌,随着主政南朝八十載的南蘭陵蕭氏的下台,逐漸凋落。
不過,即便曾經的輝煌與榮耀不複存在,但自蕭道成時代以來的文治思想已在蕭氏家族中根深蒂固。
作為一個文化世家,南蘭陵蕭氏子孫依舊能憑其高度的文化素養在之後的王朝中如魚得水。
隋開皇九年(589年),“聖人可汗”隋文帝楊堅出兵攻滅南陳,并招撫了嶺南冼太夫人的部衆,天下重歸一統。
為了安撫江南世家,隋文帝特地為次子晉王楊廣選妃南蘭陵蕭氏女。借着“皇舅”的身份,南蘭陵蕭氏“齊梁房”再度複興,滿門顯貴。
除隋炀帝的蕭皇後外,蕭家還以蕭皇後幼弟蕭瑀聯姻獨孤氏。蕭瑀之妻,即唐高祖李淵的表姐妹。憑借這層婚姻關系,隋朝一覆滅,南蘭陵蕭氏又順勢當上了唐朝的外戚。
▲大唐宰相蕭瑀。圖源:網絡
盡管自梁朝滅亡後,蕭氏族人的身份一再發生轉變,但他們骨子裡正直、樸實的道德卻被完整地儲存下來。這成為了抵抗唐太宗強勢打擊世家勢力的秘密武器。
在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世家大族日趨沒落的時候,南蘭陵蕭氏卻異軍突起,成為盛唐政壇上少有的世家相族。
之後,南蘭陵蕭氏徹底轉型。
在科舉盛行的時代,蕭氏子弟幾乎都憑借自己的文化成就,早早地當了官。繼蕭瑀六任宰相後,家族又先後走出了七位宰相,時人稱為“八葉宰相”,盛極一時。
到了唐末,盛極一時的蕭氏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這個家族曾經創造的曆史神話仍值得今人學習。
或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并非定律。隻要如南蘭陵蕭氏一般保持初心,流芳百世亦未可知。
參考文獻: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
[隋]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2000年
王永平:《蘭陵蕭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門第之興起考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劉祥:《辭賦的貴族肖像:南朝蘭陵蕭氏賦學考論 》,《文藝理論研究》,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