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作者:紅星深度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4名從業人員,進入哀牢山山區開展野外作業後失聯。

11月15日下午,普洱市鎮沅縣委、縣政府接報後,于當晚緊急成立救援指揮部,在次日清晨即組織人員進山開展搜尋救援。4名從業人員是11月13日從鎮沅縣者東鎮樟盆村進山後是失聯的,19日,紅星新聞從設立在樟盆村的指揮部了解到,此前一共有8支救援隊伍370餘人投入救援工作。當晚,雲南森林消防總隊普洱支隊一支50人隊伍趕到增援。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淩晨,普洱森林消防支隊隊員集結出發

這是一場接力式的搜救,部分搜救隊員,晚上就住在距離樟盆村3個小時步行路程的補給站,50名村民負責給他們送飯,可飯送達時已凍成餅。盡管隊員們年富力強,但他們的鐵律之一,是彼此不能走散,以防止次生危險;盡管搜救裝置先進,但哀牢山地勢險峻,潮濕陰冷,山高林密,一些儀器也不太用得上。

“時間每過一分鐘,希望就少一分,是以我們是一刻也不敢停。”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隊滅火救援指揮部副部長陳鵬告訴紅星新聞,20日起,救援人員将對懸崖峭壁、涵洞、谷底等區域進行重點搜救。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普洱森林消防支隊救援隊員研究部署方案

據悉,截至11月20日12時,參與救援人數560餘人,已累計出動救援人員1900餘人次。為早日找到失聯人員,在原有救援力量的基礎上,今天除人員增強外,重點組建了3支重裝穿越組翻越哀牢山向新平方向搜尋前進,其他10個搜救組将圍繞13日失聯人員生活過區域進行拉網式、地毯式精準搜救,同時,在已建的一個補給站的基礎上,今天再建立一個補給站,采用空投方式補給,最大化縮短搜救人員往返時間,提高搜救效力,全力以赴開展救援。

50人增援,地毯式搜尋

夜幕降臨,星光閃現,各支救援隊伍陸續回到樟盆村休整,駐村幹部安排人員在樟盆村村委會清掃房舍,這裡将臨時住下19日晚間趕來增援的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隊50人隊伍。

時間過得很快,每個人的動作緊張而迅疾,為第二天的救援準備餐食的村民們,也緊鑼密鼓的工作着。每個人都在抓緊時間吃飯、休整,“希望他們4個人能挺住,隻要他們活着,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指揮部一從業人員稱。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19日晚,指揮部為20日救援隊員準備的幹糧

鎮沅縣常務副縣長、搜救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張兆輝介紹,這4名人員此次進山是開展森林資源調查,攜帶有羅盤、工兵鏟、鐵鍬等工具,以及幹糧、礦泉水等約1天半的口糧。4人年齡在25歲至35歲之間,具備野外作業經驗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與後方最後一次通話時間是13日12時59分。

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隊29名消防隊員于11月16日下午5點30分接到總隊指令通知,當晚10點30分抵達當地聯合指揮部,與當地救援隊伍溝通、協調,受領任務。

陳鵬告訴紅星新聞,17日早晨7點30分,搜救隊伍準時從營地統一出發,29名消防隊員劃分成4個小組,分别到各自的目标點進行搜尋。陳鵬所在的搜救隊伍,于20日早上7點半再次出發。“我們發現了砍刀,食物包裝袋、簡易庇護所等蹤迹。”陳鵬說,庇護所可能是地調隊員工作期間搭建的。19日,搜救指揮部稱,在4人的哀牢山計劃工作區域附近發現的砍刀、雨衣、飲料等物品,經其同僚确認為4人的物品。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樟盆村指揮部,救援人員研究部署

據陳鵬介紹,此前的搜尋,是根據失聯人員工作區域的坐标,以“點”帶“線”進行。19日晚,聯合指揮部經會議研究後,決定調整搜尋方式,“一方面,劃片區指定負責人,開展地毯式搜尋;另一方面,将重點對懸崖峭壁、涵洞、谷底等區域進行搜救、檢視。”

救援人員“聯合行動,整體編組”。陳鵬告訴紅星新聞,救援隊員以小組為機關,統一行動,不能走散。目前,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隊、山地救援隊、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從業人員、當地公安、向導等人員組成聯合行動搜救小組,以10人左右為一組開展搜救行動。

無人機飛行遇阻,飯菜凍成餅

此次救援使用了一些較為先進的裝置,例如運用無人機喊話器在空中喊話,呼喚失聯人員名字,亦有配備紅外探測燈的無人機在搜尋區域内反複飛行、探照。不過,無人機的飛行距離有一定限度,在信号弱的地方,無人機可能會失去信号,無法傳回。此外,森林茂密,樹幹粗壯,無人機的飛行會受到阻礙。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救援隊伍在哀牢山中

提及救援面臨的阻礙,陳鵬表示,“壓力很大,困難一件接一件。”陳鵬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天氣、地形、通訊等因素都會給搜救帶來困難。搜救區域以哀牢山西坡為主,平均海拔約2500米,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夜間氣溫隻有7、8攝氏度。山區潮濕,即使不下雨,樹上也有水珠滴落。在行進過程中,隊員們的衣服幾乎全部濕透,難以禦寒,“幹了又濕,濕了又幹”。

此外,山區内樹林茂密,陽光被樹葉遮擋,霧大,有時能見度僅有10米左右,信号時有時無,容易迷失方向。由于難以判定失聯人員所在的具體區域,他們隻能進行大範圍拉網式搜尋。

4名失蹤人員入山時,當地雨水綿綿,三日前才放晴。鎮沅縣氣象台11月19日釋出的天氣預報顯示,19日21時至20日0時,鎮沅縣者東鎮學堂村、木廠村、樟盆村一帶多雲,氣溫12-16℃;20日0-3時多雲,氣溫11-15℃。氣溫偏低,人體體感偏冷。山區及低窪地帶有霧,需注意防範低能見度對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影響。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救援隊員20日的一份幹糧

19日晚,陳鵬所在的搜救隊還有6名消防人員在哀牢山中過夜。陳鵬告訴紅星新聞,他前兩天也在山中過夜。山裡夜間風大,氣溫低。救援人員在避風處用砍刀砍倒竹子,簡單地搭起庇護所,升起篝火。由于環境潮濕,光是生火就花費了一個小時,且點起的火無法用于烹饪。

“村民送到補給的飯菜等早已變冷,成了餅,很硬,我們好幾個隊員反映,吃下肚子很難消化。”陳鵬說,好在明火可以取暖,也可以防止野獸。晚上,陳鵬和隊員們聽到山上的狗熊在叫喚,“挺吓人的,”陳鵬說,為防止野獸攻擊,隊員輪流站崗,輪流休息。但是由于天氣寒冷、潮濕,沒人能完全睡着。

搜救分為4個目标點,陳鵬所在的搜救隊負責3号目标點的搜救,3号目标點是距離出發地最遠的一個。從地圖上看,起點與終點的直線距離僅有3公裡左右。但由于山區地勢起伏大,隊員們所需跋涉的路程遠不止3公裡。隊伍從早上7點半出發,一直到當天晚上7點多搭建庇護所時,尚未抵達目标點。第二天早晨8點隊伍繼續出發,11點半才到達目标點。從出發至傳回,耗費約36小時。“隊員們現在都筋疲力盡,坐下就難以再動彈,”陳鵬說。

村民送補給,至少負重15公斤

救援工作開展期間,50餘名當地村民多次進山,協助搭建補給點,并為專業救援隊伍送去飯菜等物資,為救援工作的有序開展貢獻力量。

據陳鵬介紹,補給點用于儲存飯菜、野外生存裝備等物資,隊員們在補給點休整,可以避免上下山來回反複,減少花在在路上的時間,是以這次救援,當地百姓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地質調查局4人哀牢山失聯,搜救人員談搜救難點:地勢險峻,潮濕陰冷,飯菜凍成餅

▲樟盆村村民謝昌紅,他和當地50餘名村民負責為救援隊員背送補給

樟盆村一組的生态護林員謝昌紅,是第一批上山尋找失聯人員的村民之一。11月15日晚上10點左右,在當地上司的組織下,謝昌紅等12名村民及幹部,4人一組,組成3支搜救小組進山搜救。他說,他們因無法聯系4名野外作業人員,這才報警。

據謝昌紅回憶,15号那天,他曾在山道上看見了熊的腳印。謝昌紅所在的小組于16日淩晨1點到達失聯隊員可能會前往的地點,卻發現那裡沒人。當時雨大霧濃,難以辨認方向,大家擔心失聯人員的安危,每個人都很着急。

當晚,謝昌紅與另外幾名村民留在原地待命。16日早晨,謝昌紅和搜救小組再次出發,冒雨在哀牢山中搜尋失聯人員。衆人在山中搜尋了一整天無果。16号下午6時許,有村民在一河道周邊發現有失聯人員留下的腳印,這為之後的搜救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

下山後,謝昌紅由于病疾膝蓋疼痛難忍,在家中休息了一天。17日及18日,謝昌紅沿着臨時開通的小道,進山為救援隊伍搭建救援補給點,同時他還與50餘名村民一起為補給點運送物資。

謝昌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17日及18日上午9點前,他和另外30位村民在指揮部的組織下,把水、幹糧、飯、菜等物資備齊,開始進山。參與運送物資的村民主要來自樟盆村和木廠村,全部為50歲以下的男性村民。每個村民背上的物資通常約有15公斤到20公斤,力氣大的男子,則背30公斤。山路難走,山坡陡峭,大家每走一段路,就要休息一會兒。

他們至少需要3個小時才能到達補給地點,傳回則需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謝昌紅表示,自己其實平時很少進山,對哀牢山區内部地形不太熟,他此前沒有聽說過有人在哀牢山區失蹤,也未參加過救援。

目前,失聯的4人尚未被找到,這讓謝昌紅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的難過。“我們這裡很少有外人來,他們來到我們這個地方,卻在我們這裡失蹤了,我就感覺,我們有義務幫忙找到他們。”他說。

紅星新聞記者 劉木木 實習記者 王語琤

發自雲南鎮沅

編輯 郭宇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紅星深度】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資訊網絡傳播權獨家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