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在我國的曆史發展長河中,是第一個步入到強盛時期的封建王朝,除了軍事、經濟外,在文學上出現了不少傳世之作。
《史記》、《漢書》、樂府詩,都讓後世之人為之贊歎。而且漢朝作為漢文化的崛起時期,絕大部分中國人對這個時代情有獨鐘。
孔子的儒家文學,漢民族自己的傳統衣飾——漢服。在當今社會中,仍然受到了很多男女老少的追捧和厚愛。在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漢高祖劉邦卻顯得多多少少有些格格不入。

作為王朝的首任管理者,
劉邦卻是一介布衣出身,既沒有家世也沒有背景,更不用說受過良好的文化熏陶。
即使文化水準如此,但在位7年的劉邦仍然留下了兩首傳世佳作。
與之身世完全相反的,清朝第六任皇帝乾隆,作為皇家子嗣,從小就享受了良好的教育資源。個人學識也非常的淵博,而且對于詩詞也是喜愛到瘋魔的狀态,經常有感而發。據史冊記載,乾隆一生作了四萬多首詩。
一、大風歌
公元前196年,異姓王英布被漢高祖劉邦打敗,在逃亡的路上被普通百姓所殺。劉邦得勝班師回朝之時,路過自己的故鄉——沛縣。
于是便把昔日的鄰家好友、各家長者邀請過來,一起暢飲十幾日。
有一天喝得興起之時,劉邦一邊擊打樂器、一邊吟誦歌賦,随即當場創作了這首《大風歌》。劉邦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大風歌》恰恰通過粗狂豪邁的表達,以及全部真情的流露,哪怕僅僅三句成詩,也真實寫照了劉邦的功成名就,表達了他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
但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劉邦47歲起兵,54歲稱帝。
雖然平定了異性王的叛亂,但想到自己的年齡和北方的匈奴的威脅,又感歎保家衛國的勇士在哪裡。
二、鴻鹄歌
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此時劉邦的心境與創作《大風歌》時完全不同。處處透露出了無奈,以及凄涼。當時的劉邦年事已高,需要确立太子繼承大統。
皇後呂雉的兒子劉盈,作為長子嫡孫,名正言順地當上了太子。
但劉邦其實對太子劉盈并不滿意,認為他的才能有限,沒有能力讓大漢王朝長治久安。而戚夫人之子劉如意,能力突出,有安邦立業之才。劉邦非常喜歡,是以
想将太子廢黜,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最終,
廢除太子之事并未成功。
雖然劉邦貴為皇帝,擁有生殺大權,想做什麼決定都可以,但考慮到一些客觀原因,還是沒有一意孤行。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讓人深思。
而這四點原因最為重要:
呂雉皇後的家世背景以及與劉邦共患難的恩情。所有朝堂大臣,包括和劉邦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極力地反對。張良之計,讓太子得到了劉邦都沒請到“商山四皓”的支援。大漢初定,擔心廢黜太子,會步了秦朝的後塵。
至此,劉邦再有不甘之心,但看到太子與衆多賢者相談甚歡,這才不再堅持。而自知已無力回天,見到泣不成聲的戚夫人,劉邦也隻能寬慰道:
“為我茲舞,吾為若楚歌”。
《鴻鹄歌》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創作出來的。
三、創作達人乾隆
古代人們對文人騷客的敬仰之情,可以說是天地可鑒。是以古代的君王,為了表現自己的文采,很多君王都會附庸風雅,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但能把附庸風雅做得過為已甚者的,
曆史上乾隆皇帝絕對是排得上号的。
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資的,就是他在别人的作品上蓋章和自己作了四萬多首詩詞。
《乾隆寶薮》中收錄了乾隆皇帝1000餘方的印玺,而未記錄在案的也有700餘方,總計1800餘方印玺!
乾隆執政六十三年之久,創造了一個曆史紀錄,就是創作了4萬多首詩。
要知道現今已知的唐詩有4.9萬多首,乾隆一人之作,可以趕上一個朝代的作品了。
像大家耳熟能詳的詩人李白,有一千多首流傳于世;陸遊活到八十多歲,也隻有九千三百餘首;白居易的詩歌,流傳下來的三千餘首;杜甫有據可查的,也隻有一千五百餘首。
是以說,
乾隆皇帝絕對是一個高産的詩人。
但其品質如何,可能就無法提及了。相信大家心中能夠想起的詩句,應該隻有收錄到國小課本的《飛雪》一詩。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作品,其實這種詩句乾隆作了很多。吃個黃瓜寫了一首《黃瓜》詩;還有頗具順口溜氣質的《高其佩指頭畫虎》等。
可以看出乾隆的詩句,完全屬于寫實派,往往都是由景而發,沒有什麼深度含義。
四、總結
劉邦白手起家,推翻秦朝,對抗西楚霸王項羽,平定異性王叛亂。
可以說整個人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對其人生感悟,要遠遠超過他人。
而乾隆出生就在皇室的溫床之中,并未體驗過打江山的艱難萬阻。雖然執政期間平定了苗疆和西藏,但整體來說還是以穩定江山為主。在接過其父雍正整治後的官吏團隊,也
将清朝鼎盛的時期延續了下去。
是以可以看出,劉邦雖然隻寫了兩首詩。
但每一個字都表達了在當時不同階段,他自己内心最真實的情感。
同時也通過詩詞,向世人訴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憂。
乾隆詩詞當中,更多的是在描寫他經曆過的每一個場景時,單純的由景而感,沒有任何的文筆,更不具備深一層的含義,隻是單純的字面意思。
兩者一比,
完全看得出劉邦的詩句,在深層含義中表達得更加的真切。
而乾隆更像是在寫記事筆記,更貼近順口溜、打油詩。這就是為什麼在曆史上,漢高祖劉邦為數不多創作的兩首詩,在後世流傳中所得到的評價和贊歎,要遠遠的高于乾隆皇帝所作的四萬多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