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8年9月27日,我的媽媽出生在昌平六街的一個大院裡

作者:深淺視訊
1948年9月27日,我的媽媽出生在昌平六街的一個大院裡

文/何雪松

1948年9月27日,媽媽出生在昌平六街的一個大院裡。一家四口,外婆在家裡照顧生活,外公做水果小生意,還有一個舅舅。雖然經濟上很貧窮,但一家人在一起,房間裡充滿歡聲笑語。

本以為這樣幸福的日子會一直穩穩地走下去,可是在媽媽12歲那年,她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因為那一年外婆因病去世了。可想而知,一個12歲的女孩子沒有了媽媽,是什麼感覺。

後來,媽媽跟我講,外婆去世後,她看到小夥伴們晚上回家,有媽媽在家做好飯等着,而小小年紀的她,還要自己動手,感覺很心酸。多少次夜裡做作夢哭醒。尤其看到人家媽媽噓寒問暖,把孩子視如掌上明珠時,她更是心如刀絞。一個12歲的女孩子過早體會了失去親人的痛苦,是多麼無助!

外婆去世了,外公的身體也很不好,家裡經濟非常緊張,沒錢再供她繼續上學了。最後,媽媽隻讀到了國小五年級就辍學了。

1948年9月27日,我的媽媽出生在昌平六街的一個大院裡

接連兩大打擊,讓媽媽的童年充滿了痛苦的記憶。但在這裡,我要借此機會,感謝媽媽身邊的好心人。

小時候,媽媽經常跟我講起大院裡的人家,包括六街的鄰居們,她們總是在生活上照顧我媽媽。一有好吃的,都會喊她過去,可以說她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因為從小在這種特别的環境下長大,媽媽對身邊的好心人充滿了感激。更讓她明白,要想過好日子,就要努力去奮鬥。

是以,我一直覺得,媽媽就是我的榜樣。因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她消極對待生活,每天都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可能大家就會對她敬而遠之。但她用對生活的樂觀精神,感染着身邊的人,大家反而都願意幫她。

這一點非常讓我敬佩。可以說,媽媽自己拯救了自己!

失學的那段日子,媽媽在昌平縣文化館辦了一個讀書證,白天跑到文化館去看書,晚上借了書回家看,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書都是在那時看的。那段時光,雖然物質上很貧瘠,但精神上很富有。她通過一個一個故事,了解外邊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12歲的小姑娘,就此迷上了看書,而且一迷就是一輩子:愛看書這個好習慣,始終陪伴着她。

因為她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她的思想和表達都明顯改變了很多,讓她格外有個人魅力。她們六街的少男少女沒事總去家裡找她,大家聚在一起,媽媽繪聲繪色地跟他們分享書中精彩的故事。當時的情景,很像現在的文化沙龍。

1948年9月27日,我的媽媽出生在昌平六街的一個大院裡

不論是在娘家,還是在婆家,媽媽身邊都有一批忠實的朋友。究其原因,是因為她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她通過知識,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磁場,強烈地吸引着身邊的人。

我們家有很多媽媽年輕時代和朋友們的合影,我從心裡羨慕他們,在無憂無慮的年代,盡情享受着美好的友情。這些友情是他們一生中最溫暖的回憶。

經常有人跟我講,“雪松,你媽媽真不像一個隻讀了5年級書的樣子,她的口才不亞于大學教授”,我知道這是大家敬佩她的文化和口才。現在想想,媽媽在那時讀的那些書,真是她的定海神針呀!

媽媽17歲的時候,想去佳木斯看望在那裡當兵的舅舅,但手裡沒錢。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上了火車再說!火車出站後,她直接找到列車長,把沒錢買票的情況說明了,并告訴列車長,她可以從北京到佳木斯這一路上,用打掃衛生來彌補車票。就這樣,打動了列車長,居然順利到達了佳木斯。

真是有勇有謀呀。現在想起這件事,我都要給媽媽點個贊!

通過梳理媽媽的青春往事,我突然覺得,媽媽沒有辜負自己的青春年華。雖身處逆境,但依然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熱氣騰騰,我覺得這就是青春該有的樣子。

1948年9月27日,我的媽媽出生在昌平六街的一個大院裡
1948年9月27日,我的媽媽出生在昌平六街的一個大院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