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文明的密碼,
樂器是凝固的文化。
故宮午門正在展出的“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特設“妙音樂舞”單元,展出國寶級音樂類文物14件套,為我們從聽覺角度由故宮進入敦煌氛圍,或是進入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提供了可能。
敦煌樂舞研究專家鄭汝中先生在《敦煌壁畫樂器分類考略》一文中說:“琵琶的圖形僅在莫高窟中就繪有700餘隻,畫有音樂形象處必有琵琶,具有極強的音樂象征意義。”

初唐 舞樂圖 莫高窟第220窟
盛唐 擊長鼓與反彈琵琶對舞
莫高窟第 172 窟
中唐 金剛經變之反彈琵琶舞與樂隊
莫高窟第112窟
晚唐 樂舞圖 莫高窟第 85 窟
在“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中展出的14件套樂器文物中,琵琶類文物占比超過三分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琵琶類樂器都被簡單的稱作“琵琶”。本次展覽中的“大忽雷”“小忽雷”,正是歸屬于琵琶家族的“隐藏款”。
故宮敦煌特展中的大、小忽雷
大、小忽雷琵琶曾經在唐代宮廷音樂中出現過,在曆史中一度銷聲匿迹。時至今日,它們在故宮展廳中婷婷靜立,流轉着無形的傳承。此處無聲勝有聲。
什麼是忽雷?
忽雷是我國古代彈弦樂器。《文獻通考》把它列入琵琶類,稱作“忽雷琵琶”。
至于為何将其稱作“忽雷”,曆史文獻中有着不少線索。
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載:“康昆侖嘗見一女郎彈琵琶,發聲如雷。” 蘇轼的《虞美人•琵琶》中也有“試教彈作忽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之句。據此可知,“忽雷”可能是形容琵琶聲音的詞語。也有蒙古族學者認為忽雷是蒙古語胡爾的訛音,是由火不思變異而來的樂器。
學者莊壯認為莫高窟第369窟中就有晚唐忽雷琴的圖像:“忽雷琴二弦、二軸,左、右各一軸,琴體呈錐形,屬琵琶類……敦煌壁畫上僅見一件忽雷琴出現在自鳴樂中。”雖然這件樂器不一定是忽雷,但它已經是二弦琵琶的模樣,具備了忽雷的核心特征。
莫高窟第369窟主室北壁頂端中部
可見忽雷琴
此次展出的大忽雷、小忽雷都是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稀世唐代樂器。其中,大忽雷為木胎,長頸,無品,頸端鑲勾形龍首,凸目張口,形态生動。
唐 大忽雷
龍首下刻篆書“大忽雷”三字,字下琴頸表面鑲有一段象牙片。音箱為梨形,上蒙蟒皮,背髹朱漆,飾描金勾蓮紋樣,制作精美,紋樣富麗。
唐 大忽雷(局部)
小忽雷為木胎,長頸,無品,頸端鑲勾形龍首,龍首下刻篆書“小忽雷”三字。
唐 小忽雷
音箱為梨形,上蒙蟒皮,背髹朱漆,飾描金勾蓮紋。琴頸背面刻“臣滉手制恭獻建中辛酉春”楷書款。
唐 小忽雷(局部)
忽雷的前世今生
大小忽雷問世以來,曆經了千年的曲折和跌宕。
唐德宗時期,大、小忽雷最初由唐代政治家、畫家韓滉創制而成。
唐 韓滉 五牛圖
滑動檢視更多 點選賞高清《五牛圖》
故宮所藏的《五牛圖》是韓滉作品的傳世孤本,
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迹之一
據北宋錢易《南部新書》記載:“韓晉公(韓滉)在朝,奉使入蜀。至駝谷(今陝西鹹陽)山椒,巨樹聳茂可愛,烏鳥之聲皆異。下馬,以柘弓射其巅,杪柯墜于下,響震山谷,有金石之韻。使還,戒縣尹募樵夫伐之,取其幹,載以歸。召良匠斫之,亦不知其名。堅緻如紫石,有金色線交結其間。匠曰,為胡琴檀,他木不可并。遂為二琴,名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因便殿德皇言樂,遂獻大忽雷入禁中所有,小忽雷在親仁裡。”
民國 胡開文廣戶氏制劉氏雙忽雷圖墨
關于小忽雷的流轉,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記有一段傳奇的過往。其中提到,文宗朝有内人鄭中丞——也就是唐文宗時期的一名女官,善彈小忽雷。
鄭中丞在演奏小忽雷時,因琴上部件脫落,便将它送至崇仁坊南趙家修理,這是當時最好的樂器修理工坊。可後來,鄭中丞因忤旨,被唐文宗命内官缢殺,投于河中。
巧合的是,當時的權相舊吏梁厚本,正臨河岸垂釣。忽見一物浮過,令家童接得就岸。“及發開視之,乃一女郎。伺之品鼻,有餘息,即移入室中将養,經旬乃能言,雲是内弟子鄭中丞也。”後來,梁厚本便娶鄭中丞為妻。
一日,鄭中丞向梁厚本提到,之前所彈之琵琶,也就是小忽雷,今在南趙家,人莫有知者。梁厚本便賂樂匠購得,每至夜分,鄭中丞方敢為家人輕彈。
某日,黃門侍郎放鹞子路過梁厚本家,聽到了院内傳來的忽雷聲:“此鄭中丞琵琶聲也。”便立即将此事禀告了唐文宗。唐文宗知曉後,既是追悔,又是驚喜。即命宣召,乃赦厚本罪,仍加錫賜焉。
鄭中丞後,小忽雷便下落不明。直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著名戲曲作家孔尚任才在北京集市上偶遇小忽雷。他将衣服典當,湊夠銀兩,收得此琴。
孔尚任去世後,小忽雷又數經輾轉。宣統二年(1910),清末著名藏書家、文學家劉世珩于北京卓家購得此琴,與此同時,他心中還牽挂着流落于世的大忽雷。他在《小忽雷傳奇跋》中寫到:“顧餘以小忽雷疊經戰火,并未遺失,則大忽雷或尚存人間,不能恝然忘也。”
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年11月,他于北京大興琴師張瑞山處訪得大忽雷,大、小忽雷終于再度重逢。劉世珩之後,大、小忽雷又幾經輾轉為浙江湖州收藏家劉晦之所有。1955年,國家文物局從劉氏手中将其收購并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展廳裡還有什麼樣的琵琶?
如今,我們在故宮敦煌特展展廳裡看到的忽雷琵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對古代音樂研究和古代樂器制作工藝研究有着非凡的意義。而除了大、小忽雷,此次展覽還展出了阮鹹琵琶殘件、黑漆描金山水人物紋琵琶兩件,也十分引人注目。
現收藏于武威市博物館的阮鹹琵琶,是迄今為止國内發現的唯一一件阮鹹琵琶殘件。此琵琶出土時音箱便已殘損,殘件為琴柄。
唐 阮鹹琵琶殘件 武威市博物館藏
琴柄通體鑲嵌骨制花紋,花朵錯落有緻,做工精巧。琴柄頂端有螺旋式弦軸四個,用以拴弦。
阮鹹琵琶和大小忽雷均為唐代作品,本次特展亦選擇了一件清代琵琶——黑漆描金山水人物紋琵琶,以示傳承。
黑漆描金山水人物紋琵琶整體呈梨形,琴頭髹黑漆,下端鑿空以绾弦,琴軸髹黑漆,飾金漆卷草紋。琴頸之相、琴身之品、琴軸之弦均已缺失。
清 黑漆描金山水花鳥紋琵琶
琴背上繪高山、古樹、樓閣、流水、帆船,畫面立體,層次豐富,有着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清 黑漆描金山水花鳥紋琵琶(局部)
本次故宮敦煌特展中展出的14件套樂器類文物都遵循着這樣的原則:強調每件文物的器型、紋樣或制式,與過往傳統、尤其是與敦煌壁畫中圖案或宋元以前傳統的繼承關系。
莫高窟壁畫上的與清宮舊藏的方響
莫高窟壁畫上的與清宮舊藏的鬥笙
除了琵琶類樂器,故宮敦煌特展中的“妙音樂舞”單元還展出了胡琴、排箫、笙等樂器。敦煌壁畫中的樂器與故宮院藏的實物交相輝映,共同展現出故宮與敦煌兩處世界文化遺産音樂文化遺存的獨特魅力。
當我們傾身聆聽,樂音仿佛悄然響起......
這些樂器的背後還蘊藏着哪些故事?下面請聽本次展覽籌展組成員,故宮博物院宮廷曆史部劉國梁老師,為大家帶來的展覽講解音頻。希望它能繼續帶您在故宮暢聽敦煌故事,領略妙音樂舞的魅力。